姜夔在二十二岁的时候,途经兵燹之后的扬州,回忆起杜牧当年在扬州的风花雪月,抚今追昔,写下一首“自度曲”《扬州慢·淮左名都》。

在这首词里面,姜夔奥妙地化用了杜牧的五句诗歌,利用强烈的古今比拟,写出了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以及落拓江湖的浪子之痛。

南宋大年夜词人写扬州慢连续化用杜牧的名句成为一首千古名篇 休闲娱乐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冷落,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东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薄暮,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口语翻译:

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的这一天,我途经扬州。
下了一夜的大雪,刚刚停下,景象放晴。
我放眼望过去,创造城外长满了荠菜和麦子。

可是进城四处一望,却见到了一派冷落。
护城河里的河水,碧绿凄清。
傍晚时分,耳边响起军队里的号角声。

我心生凄凉,感慨古今之变,因此自创曲子,填写了这一首词。
千岩师长西席认为这首词,颇有一点“黍离之悲”,因此把它记了下来。

这里是淮东的名城,竹西亭所在的地方。
解下马鞍,稍作一下勾留,由于这是我旅行开始的地方。
谁曾想走过“东风十里扬州路”,看到的却是各处的青青的荞菜和野麦。

自从金兵陵犯长江,折返之后,城中荒废的池塘与乔木,仿佛犹在诉说着对战役的厌恶。
天色逐渐阴暗了下来,号角的声音吹来了一阵凛冽的寒意,这些都发生在一座空城里面。

杜牧当初“下扬州”的时候,是何等地风骚洒脱啊。
如果他目前重来的话,那么他见到我面前的这番景象,一定会感到很吃惊。

纵然他有创作“豆蔻词”的才华,纵然他有对“青楼梦”的美好回顾,可是面对此情此景,恐怕他也写不出什么深情了吧。

二十四桥还是当年的那个二十四桥,可是桥上吹箫的美男,早就不见了。
只见那桥下的水波中心,泛起了一点荡漾,映出天上的明月,冷寂无声。

想念那桥边曾经盛放的红芍药花,等到冬去春来时,它必定会再次盛放。
可是到了那个时候,还有人来欣赏它的俏丽吗,它又是为谁而生呢?

在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里,姜夔有5个地方“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而且每一句都化用得恰到好处。

词中第一、二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出自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东风十里”和“豆蔻词工”,都是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

“青楼梦好”,出自杜牧的《遣怀》中的“嬴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出自《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美男何处教吹箫”。

在这首词里面,姜夔一壁游历扬州城,一壁回顾杜牧少年时期“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风骚经历。
借此作古今对照,勾起对家国兴亡之悲。

词的上半阕,着眼于“东风十里扬州路”与城外“荠麦弥望”的景物比拟,大略地交待了一下事情发生的韶光和地点。

姜夔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才二十二岁,恰好与“骑鹤下扬州”的杜牧年纪一样平常。
他在词中第三句提到,扬州是他的“初程”。
意思是暗示,这是他人生的出发点。

姜夔出生于一个落没的官宦之家,父亲当过汉阳知县。
这一点和杜牧也比较相似,只不过杜牧的家族势力远比姜家要更加弘大。

姜夔十四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从此随着出嫁的姐姐生活,直到成年。
二十岁的时候,姜夔参加过一次科考,但是没有中举。

两年后,姜夔开启了自己的游士生涯,第一站就到了扬州。
当年杜牧也是在他差不多的年纪参加科举,中举之后,来到了扬州,在牛僧孺的部下当差。

在用唐朝扬州路上的繁华与目前扬州城外的野芜比较往后,姜夔的目光,转向了城中废弃的池塘和乔木。
他想到,从前繁华时池塘边上的风景那么美,如今却空无一人。

于是姜夔说“废池乔木”,彷佛是诉说着人们对战役的厌恶。
因此,纵然现在宋金两国处于“停战”期,人们也不肯回到自己的家园。

中国人最爱说“故宅难离”,如果不是由于战火给人们的生理造成了巨大的阴影,那么他们怎么会不肯回到自己的家乡呢?

词的下半阕从杜牧在扬州“风骚俊赏”的往事入手,来做今昔比拟。
扬州城里曾经有杜牧的风骚往事,有“豆蔻佳人”,也有“青楼梦”,有那么多让他难以忘怀的地方。

可是一旦它变成了一座破败的空城,那么就算杜牧重生,也没有办法再深情地赞颂它了。
当年杜牧听韩绰吹箫的二十四桥还在,可是吹箫的人不在了。

“波心荡,冷月无声”两句,写得颇耐人寻味。
姜夔忽然创造,二十四桥下的波涛中央,泛起了一阵荡漾。
仿佛是什么东西,在对二心坎的悲怆作出回应。

姜夔低头再看,却见到一弯冷月倒映在水中,四周悄无声息。
面对这座战火摧毁的名城,二心坎生出的无尽悲怆,竟然找不到一个人来诉说。

这个时候的姜夔,就像二十四桥边上长着的那株红芍药一样。
等到来年的春天,纵然它能够顺利地着花,只怕也没有人再来欣赏了。

这首词写到这里,姜夔是把自己的个人遭遇带入到了红芍药的身上,借以表达自己心中怀才不遇的悲鸣。

结语

姜夔写完《扬州慢·淮左名都》往后,又参加了三次科举,不过皆名落孙山。
他到了三十多岁时,才娶了一房妻子。
没过几年他又跑到一个叫白石洞的地方隐居,于是自号“白石道人”。

四十三岁前后,姜夔由于音乐上的才华,曾经得到了一个直接参加礼部考试的机会,结果没有考中。
从此当起了“江湖游士”。
成了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词人。

姜夔生平潦倒未仕,因此他的词作中每每都带有个人悲剧的色彩。
同时又由于他常常与范大成、辛弃疾等名人结交,好书写国仇家恨,以是诗中时常可见《诗经·王风》的“黍离之悲”。

这种把国仇家恨与个人悲剧揉和的作品风格,其实在姜夔少年时期作的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里面,就已经能看出一些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