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槐树,记住乡愁,记住村落魂。
一个好干部,积聚能量,凝聚民气。
”3月6日、7日,由山东省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马旭日下乡记》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该剧聚焦精准扶贫,塑造了下乡扶贫的“第一布告”马旭日这一人物形象。
来源于公民生活的艺术创作,再加上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这台戏两年三度进北京演出,收成不俗反响。

《马旭日下乡记》讲述了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马旭日下乡担当“第一布告”扶贫济困的动听故事。
该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着浓郁的山东风格、青岛印记,也是一个个“第一布告”扶贫故事的缩影。
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羊鸣表示,这部歌剧的许多对白、情节会让现实中的“第一布告”感同身受,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领悟的作品。
中心歌剧院副院长、歌唱家幺红3月6日晚在不雅观看《马旭日下乡记》后说:“文艺事情者要承担起记录新时期、书写新时期、讴歌新时期的义务。
现实题材不好写,民族歌剧的创作更是难上加难。
《马旭日下乡记》的音乐与歌词结合得自然流畅、剧情扣民气弦、人物的塑造非常生动,具有山东地方特色,让我看到了山东人朴实的性情,是一部表示地域文化特色的剧目。

歌剧马旭日下乡记用喜剧演绎精准扶贫故事 休闲娱乐

业界专家对《马旭日下乡记》的精准扶贫内涵给予了肯定。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表示:“把当代屯子的众生相拿到舞台上反响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很不随意马虎。
没想到导演用笑剧的形式来表现,风格对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当下现实题材的民族歌剧便是要表现历史性变革新阶段的造诣,要为这个阶段的新人物立传,马旭日正是个中的代表人物。

文艺佳构不仅要在高水平舞台上发光,还要演进群众心里。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该剧内容风趣诙谐,唱词既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又充满村落庄泥土的芳香。
北京不雅观众李英看完戏后评价:“这个剧编得不错,故事接地气,既有动听的内容,也有诙谐的形式。
唱腔上既有美声、戏曲元素,也有合唱,多种音乐形式领悟在一起但不突兀。
作为主旋律题材,这种不拘一格的形式随意马虎让人接管。

2017年10月,青岛市文化扶贫巡演启动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南镇藏马山扶贫示范点举行,《马旭日下乡记》在露天广场开始了第一场扶贫演出。
“丑角儿”梁司帐的插科打诨、四个“嚼舌根”屯子大嫂的言谈举止、马旭日唱词中蕴含着的村落民脱贫致富的心声不仅让不懂歌剧的不雅观众听懂了,而且还融会了。
青岛市歌舞剧院院长张乐群先容,《马旭日下乡记》已经在平度市崔家集镇等地演出多场,惠及群众上万人。
通过在田间地头的演出,剧组的每一位演员对演绎扶贫故事也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

自2017年首演以来,《马旭日下乡记》作为原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全国精良民族歌剧展演、全国精良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等舞台亮相,该剧还入选2019年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
《马旭日下乡记》总导演黄定山表示,这部戏的主题因此公民为中央,《马旭日下乡记》不仅在大舞台演出,也在基层为村落民演出,便是要实现在演出中不断打磨,追求佳构。

“主创职员的这种坚持,是用我们的民族歌剧来表达公民的心声——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
以‘第一布告’为主题的重大题材创作中,《马旭日下乡记》走出了一条让百姓喜好的道路。
这部戏已3次在北京演出,相信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
”黄定山说。
(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