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假如整座世界都是异域我们以何为家 一周新书推荐  第1张

《富士日记》(全三册)

1963年底,武田一家位于富士山麓的山间小屋建成,此后的十三年间,武田家每年都会在这里度过数月。
在丈夫武田泰淳的建议下,武田百合子将山里的生活记录下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作为作家丈夫口述条记员的百合子,平日的身份是家庭主妇,却在日记中展露出惊人的笔墨才华。
丈夫因病去世后,这本日记在杂志上连载,并于1977年结集出版,当即惊艳日本文坛,掀起了堪称“百合子浪潮”的阅读征象,作者本人也被日本文学界称为“浑然天成的艺术家”。

百合子在日记中时常写出令读者线人一新的表达:搬进家中的大沙发就犹如“把马弄进了房间”;雨中的鸟声格外清澈,又让人悲哀,以至于“我都想走到阁下问它为什么叫”。
百合子感化文学多年却从未考试测验写作,这或许让她的笔墨保持了朴实、轻盈、直击民气的质感,以及对付世间的好奇和眷恋。

《韶光边疆》

本书是马来西亚华人女作家贺淑芳的首部小说集,搜集了贺淑芳基于自身的迁徙履历、历经十年流落写出的十一篇作品。
在书中,她关注着个体困境尤其是女性困境,用韶光和梦境的意象书写个人被异化和驱逐的体验,比如在梦中不断濒临去世亡的边界,看着父亲卷款逃离被毁掉的家,电脑被抢走甚至于被迫重写遗失落的作品,自己则因背负太多秘密而迷失落在韶光迷宫里……各类的压抑和恐怖,彷佛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整座天下都是异域,我们以作甚家?

文学评论家黄锦树认为,贺淑芳的作品表现出了“马华短篇经典的老练成熟”,作品兼具画面感与细腻的生理描述。
同时,深受作家西西影响的她,在文学上也阔别了马华文学自身的左翼文学传统,而展现出一种耽溺于抱负的方向,以及面向天下文学的意志。

利玛窦的影象宫殿》

明朝万历年间,正值天下史上的大航海时期。
欧洲在枪炮的推动下野心勃勃地探索着新天下,彼时的中国处于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中,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打开了大门。
利玛窦正是在此时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他身披僧袍或儒衫,终其生平都在传播西方文化,并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打开国人的心灵天下。

在书中,历史学家史景迁记录了这一过程。
他并没有遵照传统编年史和传记书写的框架,而是拾起利玛窦的八个影象碎片——四个汉字(武、要、利、好)和四幅圣经版画,由此搭建起这座影象宫殿。
史景迁将利玛窦的奇迹视为16世纪晚期“欧洲扩展运动”的一部分,并不断穿梭于那时的天下图景,将看似不相关的事宜和史诗彼此相连,直到两两相望的欧洲与中国、古罗马和儒家的传统相互汇聚。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本书为“一部非凡的精品,写作办法令大多数业内人士望而生畏”。

《以毒为药》

“以毒攻毒”并不但是一个修辞说法,它真实地存在于中国医学史中——我们会创造,毒物看似对立于药物,却曾经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
在本书中,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刘焱根据敦煌等地出土的抄本、医师方书乃至宗教文籍等,研究了3-9世纪的中国年夜夫、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士大夫如何利用有毒药物来医治顽疾,个中包括有剧毒的“百药长”附子和一度非常盛行的五石散。
除此之外,作者还引入了西方医学传统,冲破了中西医全然对立的不雅观念。

通过以上研究,刘焱真正的意图是提醒我们药物的流动性与物质性,药物的真正效用不能被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随着详细的技能、社会政治状况不断变革的。
在广阔的视角下,本书领悟政治史、宗教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终极为读者呈现了一部以毒药为视角的汉唐文化史。

《在阴郁中舞蹈:美国大冷落则化史》

常日的不雅观点认为,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带来文化发展,但是曾深陷大冷落的1930年代美国冲破了这一论断。
在这一期间,美国创造出了兼具盛行抱负和尖锐社会批评的文化作品,并显示出大冷落则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阐明和应对经济灾害,另一方面通过艺术供应避难所。
在本书作者、美国文学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看来,避难所并不虞味着“躲避”,而是一种光辉与活力,在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天下中,这些艺术作品成为了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本书采取了跨学科视角,提及的文化界名人或著作席卷文学、音乐剧、电影、音乐、拍照、建筑等诸多领域,如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以及《公民凯恩》《大都会》《我病笃之际》等。
莫里斯认为,大冷落的内在犹如《绿野仙踪》中那条黄砖大道,道路尽头充满“哀伤的神往”。
这一视角或许同样适用于当下,纵然在阴郁时候,我们仍旧能在艺术人文中重拾信心,学会与不愿定性共处。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

阿涅丝·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她的电影专注于实现记录片的现实主义,尤其侧重女性议题,其创作生涯超过60年,90岁高龄仍在进行新的考试测验,素有“新浪潮之母”之称,并成为奥斯卡终生造诣奖首位女性得主。
瓦尔达也是武断的女性主义活动家,在1971年由波伏娃撰写的“343荡妇宣言”中,瓦尔达便是联署的女性之一。

本书首次在中文天下引进了瓦尔达的访谈文章,收录了1962—2008年间她接管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全轨迹和诸部作品,涉及她与“新浪潮”、好莱坞、不同社会人群、爱人及家庭间的关系。
超过半生的讲述解答了瓦尔达对电影的激情亲切从何而来,作为边缘的艺术家型导演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和苦涩。
翻开一篇篇访谈,让我们一起创造属于瓦尔达的广阔海滩。

《养狗 然后……养猫》

“两年前,我家养的十五岁狗狗去世了。
照看它由于老衰而去世去的样子容貌,我内在创作希望的小小细胞也发生了些微的变革,涌起了好想画这只狗的生与去世的心情。
”在《养狗 然后……养猫》中,日本国宝级漫画家谷口治郎画下了喂养猫狗的平凡日常,以及面对毛小孩死活离去时的感想熏染。

谷口治郎最著名的作品是《孤独的美食家》,许多读者大概并不知道,谷口也相称爱狗,笔下常常涌现以狗为主角的作品。
在这部漫画中,谷口以爱犬终老前的末了一年来磋商“去世”,再用意外收养的孕猫来描述“生”,透过人与动物的彼此陪伴,授予“家人”新的定义。
此外,书中还点出许多当代人照护动物时面临的议题,比如领养代替购买、新生儿的到来导致宠物被弃养等等,相信在动物保护意识逐渐盛行的本日,读者更能对书中内容感同身受。

《绝世美味:生灵的消散与饮食的未来》

若何的食品才算得上“绝世美味”?是米其林餐厅中的风雅佳肴,还是苍蝇馆子里名不见经传的小菜?在本书中,“绝世美味”如其字面意义,指的是在人类历史上或曾经消逝、或濒临灭绝的食品物种。
这也是为什么本书被读者们称为美食版《寂静的春天》,一部另类的未来环境启迪录:当全天下的餐桌上只剩下一种苹果、一种梨,会是何种景象?大桶中造就的人造肉会是大势所趋吗?

在书中,两位饮食地理学家去到天下各地,开启了一场食品寻根之旅。
他们愕然创造,从旧石器时期的猛犸象,到上世纪灭绝的渡渡鸟;从古罗马时期的罗盘草,到一百年前才灭绝的旅鸽,在人类持续的花费下,每个世纪都有一种食品灭绝。
我们作为地球公民也应该意识到,虽然饮食出于生命的本能,但是不加区分地乱吃却会毁坏生物多样性,并终极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