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贸然按下快门,不忍打扰这美好动人的时候。

卜老右(右)和卜金迷(2017年11月7日摄)。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朴素的浪漫我见证了那些动人的村落爱情故事 休闲娱乐

老人瞥见我,笑眯眯地跟我打呼唤。
姨妈不会讲普通话,阿叔用当地桂柳话跟我互换。

当时,阿叔见告我,他叫卜老右,81岁了,身边的老伴叫卜金迷,83岁了。
他们正走向田里,管护青菜。
卜老右说,他们每天都是这样,做什么事都是一起去。

我给他们拍了一张合影。
这也是我在乌英苗寨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随后几天,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画面。
无论老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出双入对,朝夕相伴。
厚重的感情,融入纯美的自然里,融进费力的劳作中。

86岁的卜老有(右)和78岁的老伴卜英迷,两人结婚58年,如今已儿孙满堂(2018年4月16日摄)。

49岁的梁秀金(右)和妻子卜妹肉在协力抬石头,对河边的稻田进行加固。
两人结婚29年,养育三个小孩(2018年3月16日摄)。

这是一座充满爱的苗寨,也一定是个有温度的地方。
于是,我决定在这里蹲点采访,操持用几年的韶光,记录苗寨的全体脱贫进程。

乌英苗寨位于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苗语中,“乌”意为俏丽、俊秀,还有河水、山泉水的意思;“英”意为新娘。

“乌英”便是“俏丽的新娘”。

这是多么美好浪漫的一个寨名。

这里的生活很慢,人们可以用很多韶光去做一件事:一年捶打一匹布、四季深耕一片田、生平守护一个人……

晨曦中的乌英苗寨(2021年11月18日摄)。

74岁的梁安合和71岁的梁英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伴发展。

梁安合说,那时候,梁英迷便是他做梦都想娶回家的那个人。
而梁英迷说,梁安合恰好就在她心里。

他们于1975年结婚。
结婚后,他们依赖2亩多水田,同穷苦斗争,困难养育儿女。

随着脱贫攻坚和村落庄振兴的不断推进,梁安合和梁英迷的日子日渐红火,几个儿女的各自家庭也都摆脱了穷苦。
个中,大儿子迁居到县城居住,二儿子返乡创业,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

一起经历风霜雨雪的两位老人,从操劳半生、历尽苦楚,到儿孙满堂、岁月静好,他们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期的发展。

梁安合说,她爱我,是我生平的骄傲。

在乌英苗寨,村落民梁安合和妻子梁英迷在赏雪(2021年12月26日摄)。

在十几年前,乌英苗寨偏远、掉队、闭塞,山外鲜有姑娘乐意嫁到乌英。
2004年,山外的苗族姑娘何玉青,第一次来到乌英苗寨就武断了嫁给吴新仁的信念。
吴新仁说,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拼搏,让她成为乌英最幸福的新娘。

2007年,吴新仁带着何玉青回到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返乡后,他们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
返乡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生儿育女,照顾老人。
如今,乌英苗寨在村落庄振兴的路上不断提高,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吴新仁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吴新仁(左)和爱人何玉青(2024年5月8日摄)。

在乌英苗寨,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鼓励爱人梁足英上夜校读书,丈夫卜胜昌给她买了新衣服,让她像过节一样去上课。
卜胜昌还把晚上的家务全包了,而且一包便是四五年。
他说,爱人小时候不能读书,对她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如今有机会圆读书梦,无条件支持她每天晚上都去上课。

在乌英苗寨,梁足英(左二)和丈夫、儿子合影(2019年2月13日摄)。

2021年4月,驻村落事情队员郑昌昊即将结束驻村落事情。
女友吴晗第三次来到乌英苗寨支教。
4月16日,在苗寨百年古树下,在传授教化点传授教化楼前,在苗族小朋友们的见证下,郑昌昊身着苗族节日艳服,向吴晗求婚。
郑昌昊说,吴晗是同学,是恋人,这一年又是战友。
虽然驻村落很辛劳,但能与心爱的人为苗寨的点滴变革并肩战斗,统统付出都很值得。

如今,郑昌昊和吴晗的儿子已经两岁多。
结束驻村落回到柳州事情三年来,郑昌昊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回到乌英苗寨看一看,那是爱情修成正果的地方。

在乌英苗寨,郑昌昊和吴晗在求婚仪式上接管学生们的祝福(2021年4月16日摄)。

十多年来,我一贯在广西的大山里蹲点采访,充满乡土气息的爱情题材,是我拍摄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在融安县铜板屯持续跟踪采访了12年,见证了返乡的人们用勤恳的双手,拯救濒临消逝的故乡。
也见证了历尽千辛万苦的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用对故乡、对身边人默默的爱,支撑着追寻梦想。

今年已经56岁的龙革雄,从2012年起,就携妻带女返乡创业。
面对家当发展举步维艰,自然磨难重创家园,家庭开支难以为继……夫妻之间也曾争吵不断。
只管前一天晚上还摔碗拍桌,第二天一早两人还是如往常一样,肩并肩上山劳作。
在我的采访中,他们各自吐露对彼此的心声。
妻子罗桂枝说,返乡创业前几年,看着丈夫为家当日益操劳,日渐瘦削,自己不知道偷偷哭了多少次。
龙革雄说,返乡创业这12年,是身边的爱人,用一锄一铲,用汗水和心血,用一贯以来的陪伴,让他有力量咬牙坚持、熬过来。

龙革雄(右)和妻子罗桂枝(2017年8月1日摄)。

86岁的老人龙显星和老伴巫福昭,82岁的龙耀星和老伴莫杏昭,这两对老人结婚都已经60年旁边。

他们从最初的一起种李树,一起挑水果卖到山外,到如今一起看庭前花开果熟,安度晚年,险些每天都在一起。

他们存心中所爱,抵岁月漫长,历尽生活沧桑,也见证了时期巨变。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的龙显星(右)和老伴巫福昭(2023年4月24日摄);右上图为巫福昭在喂鸡(2013年7月23日摄);右中图为龙显星和外孙女在一起(2013年7月24日摄);右下图为龙显星(右二)、巫福昭带着已经终年夜了的孙辈们卖土特产(2021年2月15日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的龙耀星(右)和老伴莫杏昭(2022年3月20日摄);右上图为龙耀星和村落民在山上照顾护士树苗(2013年5月21日摄);右中图为龙耀星(左三)等在山上准备种树(2013年5月15日摄);右下图为龙耀星和老伴莫杏昭在花丛中闲步(2014年2月21日摄)。

在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三都社区,83岁的韦初元和80岁的老伴韦秀依经营铁匠铺已经有60年。
在打铁现场,你一锤我一锤,两人合营十分默契,打铁的声音极富韵律感。

韦初元紧张是舍不得这个老行当,他说原来街上最多的时候有十多家铁匠铺,如今只剩他们这一家了。
韦秀依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打铁也挣不了多少钱,偶尔给一些老用户做几把农具。

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83岁的韦初元(右)和80岁的老伴韦秀依在制作农具(4月16日摄)。

与三都社区一起之隔的觉山村落,是当地有名的“亿元村落”,曾获评全国“一村落一品”示范村落镇和全国村落庄特色家当产值超亿元村落,喷鼻香葱栽种家当是村落民致富增收的主导家当,人们每天都在家当基地里劳碌穿梭。

72岁的韦振作和老伴韦凤伞已经相伴走过了49年,一家种有8亩菜地。
如今,年事已高的老人不再下地种菜,蔬菜栽种家当已交给儿子。
韦振作说,这些年觉山村落村落庄管理得很好,根本举动步伐越来越完善,他每天都会和老伴到村落中央小广场大榕树下乘凉,在村落道上闲步,晚年生活很安逸。

在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觉山村落,韦振作(右)和老伴韦凤伞在榕树下乘凉(8月6日摄)。

山里山外,人们手牵动手,肩并着肩,培植俏丽家园,共创幸福生活。

他们历经风霜,绸缪不舍,一起守护村落庄爱情的那份淳厚与美好。

:黄孝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