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格外蓝,我独自驾车直奔儿女山,然后顺着西南向的风电临时路,径直来到利民镇歇头场村落东的营盘山,传说就在这座营盘山梁上蜿蜒盘旋的长城旁,有一座穆桂英圈马场!
营盘山顶的长城内侧果真有处150×100m见方用石材砌筑的围场。
在长城外侧有一道约300m长的南北向石墙,少段人工垒筑明显。石墙高约70cm,厚度约50cm,其间还有三处墙体东侧的半圆形筑体。
根据自我判断,这是范例的明代长城的挡马墙(后文详述),并常常伴有拒马壕,但在这一段长城还没创造拒马壕。
石材墙体东侧的半圆形石材筑体。
站在营盘山顶长城上的一个马面(即长城迎敌面的外凸部分),回望山下绵延不断的长城残体,不禁感慨万千!
山下便是歇头场村落。这个阴气十足、杀气腾腾的村落名并非来的无缘无端。
500多年前,这里以及这段绵延上百公里的长城沿线,曾经是大兵压境,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流成河,去世尸遍野!
这统统都跟明朝中期的一个人分不开的。他便是16世纪中后期,继成吉思汗之后蒙古人最为刁悍的政治家、军事家单于俺答!
俺答汗(1507年—1582年),阿拉坦是其名字,意思为“金子”。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主要首领,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孙。阿勒坦汗,又译作“阿拉坦汗”、“俺答汗”。
据史料记载,俺答汗在嘉靖年初期统一蒙古各部后,从辽东半岛打到青藏高原!俺答汗崛起于土默川,壮大于丰州(即丰镇)。他于明朝万历6年(1578年)首次册封达赖喇嘛,在蒙古全面信奉喇嘛教。从嘉靖19年到嘉靖45年的近30年间,险些每年秋冬两季都要反攻袭击明朝,每次犯边,都会打破雁门关,直捣太原、晋中一带,一起烧杀劫掠,最严重的一次,在关内了杀了20多万人!然而,每次发动战役的首当之地,便是大同镇和山西镇,利民堡就处于这数十次惨烈战役的计策要地上。
之以是要提俺答汗,便是由于利民堡的命运与俺答汗密不可分。
据利民镇供应的资料,利民堡始建于北魏,朔州在北魏期间为京畿之地,利民堡就成了畿上塞围。抵御突厥时,唐卫国公李靖在此驻军,利民称为狮子坪。宋辽对峙期间,民间传说利民堡是穆桂英屯兵之所,并称穆家寨,在长城北20多里的野猪口,也有一处城垣叫穆柯寨。大元帝国时,利民堡叫达沐河,到明代成化17年(1481年,与建平虏城同年),建利民塞,嘉靖19年(1540年)因战事急急,改称利民堡,并砌石包城,成为内长城中唯一的一座石头城堡。
由于俺答汗不断犯边,嘉靖初战事频仍,迫使嘉靖帝在偏头关、宁武、雁门三关建立完全的防御体系和完备的军事建制订制。当时,镇城为宁武关城,总兵驻于此地,居中调度,防秋移驻阳方口,防冬移驻偏头关,副总兵驻老营堡。
利民堡的计策地位,起初并不是很高。嘉靖19年溘然地位升格。
明朝的军事形制为镇、道、路、堡、塞。嘉靖时,代州、宁武为东路,利民堡为中路,偏关为西路。利民堡计策地位可谓相称!
嘉靖十九年,总兵驻于宁武关。嘉靖二十一年,设中路右参将驻利民堡。本路在八角堡、神池堡、宁武关、盘道梁堡设守备,五堡及其下辖多少堡寨。唯独利民堡从守备提升为参将。从一个侧面见告后人,当时,俺答汗的大军选择利民堡为打破口,利民堡由此频频涌如今嘉靖帝面前,大明守军败多胜少,并成为大明的痛!
明朝的军事指挥体系为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衔。
利民堡原来仅设守备,嘉靖21年提格为右参将,仅次于老营副总兵。解释这里的战役规模越来越大了!
当时的利民堡从属于宁武道。 据《宁武府志》载:利民堡“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巡抚秦紘筑,以指挥守之。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中丞陈讲设守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甃石”。
利民堡地处盆地,所辖地域区域平坦,无险可守,利于蒙古骑兵驰骋,俺答汗正是瞅中了这个薄弱之处,每每把利民堡作为打破口。因此在此设置利民堡及下辖堡寨,使其沿长城边墙依次排开,军事地位随之提升,利民堡旁边分布着密集的汛地、墩台、烽燧,构成了一个完全纵深的防御体系。
从这段长城的马面密集度就可知利民堡辖段的主要程度已为最高级别。按明朝的长城形制,纵然主要墙段也为80——120m设马面,而营盘山上的长城马面仅为50m!
那么这里究竟发生过多么大的战事呢?
据明史记载,嘉靖期间,俺答汗每次秋犯或冬犯时,都因此十万计兵马反攻袭击的。明朝中期以防御为主,俺答汗屡屡犯边大获全胜,严重挫败伤及了大明王朝的士气和国运。
明朝的战果因此敌我双方的首领为计的。山脚下的歇头场经历过多少战事已无从稽核,但从它村落名的变迁即可知这里战事的惨烈和悲壮。歇头场原来叫杀头场,据史料记载,嘉靖27年(1548年)的一场大战,就有3万多将士阵亡!村落东山洼里如今还时时时有白骨骷髅露出地面!
由于血腥味儿太浓,又不能随意改变历史之殇,后改为歇头场。
利民堡的渊源阅读了,歇头场的出处也有来头了,那么,这里的百姓为什么会把营盘山上的这一处石砌围场叫穆桂英圈马场呢?
在营盘山顶远眺,向南不到40km便是要塞阳方口,向东南百里了望便是名关雁门关,向北百里是偏头关,这里是三关要塞的中腰之处。
北宋宋辽大战期间,杨令公杨继业的殉难之处就在营盘山东南方向10多里的狼儿村落狼儿山!
穆桂英在中国正史中并无此人。是历代民间的艺术虚构人物。
60年代初期,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穆家峪参加社教运动,当地老乡就先容此处乃系当年穆桂英所居的穆柯寨,还讲了不少穆桂英轶事,并以此引为自满。实在,所谓穆柯寨,在山西繁峙、浑源、朔州都分别有遗址。今山西离石西崖底村落还有穆桂英墓在焉。她的传说和遗事遍及雁门关南北 。
穆桂英姓名虽未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身手高强,大胆善战,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塔村落,而慕、穆姓音贴近,以是,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传的方便。
因此,所谓穆桂英圈马场之说也只能是一个俏丽的传说了。
而面前营盘山顶的这座石砌围场又是什么呢?
很明显,围场紧依长城,北墙和东墙即长城本身。围场位处山顶,只开西门,高高在上,视野宽阔,位置暗藏,易守难攻,是范例的屯兵之所。如果说,在战事正紧之时,作为打仗指挥机关,用作传令布阵不失落为最佳位置。
从围场建筑本身来看,围场墙体高一丈有余,墙底宽3米余,顶宽2米旁边,墙体构建全部为就地取材的石材,西门为石揎式,构件为人工錾凿,尺寸为40×85×10cm不等。
西门墙体石材构件。
全体围场面积约10000多平米。
围场内除了南墙一角有一2×3m的单孔窑洞外,未见其他建筑,或许当初作战期间的建筑早已毁于战火。
正是这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单孔窑洞的存在,更像一个养马场。
向东南向延伸的长城遗址。下面是一个缓坡,靠近长城一侧隐现挡马墙遗迹。
这是东侧墙体(亦为长城墙体)遗迹。
围场南侧长城马面遗迹。
石砌长城墙体遗迹。
作甚挡马墙?挡马墙便是在作战频繁的长城地段,垒筑2米高的一道石头墙,可有效阻挡蒙古骑兵的直接冲击。
这是围场南的石砌长城墙体遗迹。
这是南墙内测。
依然还有一丈高的西墙及西门。
围场内遗留的较大石头,是否当时的建筑构件已无从认定了。
这便是紧靠南墙的单孔窑洞。
窑洞内空空如也。
站在长城转弯处围场最北端俯瞰围场。
在围场南长城内侧仰视围场。
南墙外侧只剩不大一处石砌墙面。
在西门内侧可远视歇头场方向的长城。
带着满满的收成,该下山了!没料到美景一个接着一个!于是,大快朵颐,一顿镜头饕餮……
利民堡是当代朔州拍照师们的关注热点,随便这么一按,便是一个光与影的美景!
利民堡的野鸡很张狂,拦路不说,居然敢……
这是一个繁殖的时令,雌雄总在一起。
就在这个血腥味儿最浓的地方,在一隅创造了难得一见的野生黄玫瑰!
虽然这是一次非常浅薄的幽古凭吊式的现场稽核,面对历史的遗存遗址,不管你有何作想,虔诚地靠近于真实历史的阐述方为后人的第一选择!
(来源: 朔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