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发射场,廖国瑞正不才达口令。徐斌如摄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央,高泉(左二)正在报告任务状态。李源龙摄
西安卫星测控中央,郭博正在监视各测站设备运行状态。金圣翔摄
梦天实验舱,中国空间站的“末了一块拼图”。
2022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入轨,并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回顾征途,自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创下中国航天员在轨翱翔时长新记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种下的水稻种子拔节抽穗……这短短一年半韶光里,中国空间站的“梦想拼图”,已逐步靠近完善。
此时此刻,人们都在为梦天实验舱的发射而欢呼雀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弘大而又精密的航天系统,依然在高速运转。大洋之上的了望号丈量船、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央、西安卫星测控中央、文昌航天发射场……屏幕发出的光,映亮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如今,中国航天奇迹的接力棒,正在从50后、60后、70后,传到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手里。
中国航天奇迹正青春,中国航天人正青春。让我们沿着梦天舱的发射轨迹,去看一看托举梦天舱的这些青春面孔。
了望人
载着梦想去远航
本报特约 倪栋梁 通讯员 段翰鸿 王凌硕
深秋夜晚,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灯火通明。了望6号船航海系统新船员杨林迎着冷风,从船高下来,快速走向船头。借助手电筒的微光,他再次查看船舶吃水线。
各种物资补给上船,船逐渐被压实,吃水刻度比前几日高了许多,杨林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他即将随船出航实行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海上测控任务。
2021年,杨林以航海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来到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报到。了望3号、5号、6号、7号,艏艉间隔、一字排开。洁白巨大的船身、幽美独特的船型,充满了他的视野,也填满了他的心:“这便是大国重器,我的梦想之船。”
驾船比他想象得繁芜得多,尤其在长江航道里。水面上,船流密集往来,须要时候瞭望规避;水线以下暗流涌动,要戒备浅滩暗礁;天上的气候则更是变化多端……学校里教材上标注的沟沟道道,化作了航道里风雅操作的点点滴滴。
今年4月,杨林首次参加海上测控任务。
“长江6号,创造目标!
” 印度洋某海疆,狂风袭来,涌浪顶着船舶高下起伏。杨林稳稳地把住舵盘,固定住预定的航向,不断进行微调。
握紧手中的舵盘,杨林的手心微微出汗,一种义务感油然而生。从雷达捕获到目标的那一刻起,他和他的船,就与天上的中国星产生了联系。也是从那一刻起,航海和航天这两个词在贰心中有了交集。“经天纬地,驾海驭洋”——航海的梦想也可以在太空中俏丽绽放。
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后的一次测控任务中,杨林碰着了更为艰巨的寻衅。因任务须要,船舶须要一边转向,一边进行测控。驾驶室里,杨林双手紧把舵盘,按照指令缓缓驾驶船舶转向,赞助抓捕。
“这种觉得就像在大洋上放鹞子,鹞子线同时节制在雷达操作手和航海员的手中。”杨林说。
转向前,调度员提前下达指令。杨林绝不迟疑地操作舵盘,巨轮在他的操控下,逐步迁徙改变弘大的身躯。
此时,船和天线相互合营,合二为一。杨林的心跳,彷佛已经和雷达操作手同频共振。他知道,只有和雷达操作手合营得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丈量韶光。“哪怕多一秒钟,也能多出海量的数据。”杨林说。直到掌握机房里响起掌声,杨林这才创造自己手心里都是汗。
人们都说一名合格的偷袭手是子弹“喂”出来的,一名成熟的航海员也是驾龄累积出来的。随着高密度任务的历练,杨林也越来越自傲。
梦天实验舱发射前夜,杨林一个人悄悄来到甲板上。趁着夜色,他对大海倾诉着自己的内心:“每次了望出航,天上就会多上几颗中国星。出航,是我最幸福的事。这次,我将驾驶梦想之船实行圆梦任务,这一定会是一段梦一样平常的旅程……”
天梯人
和空间站一起圆梦
本报 王凌硕 通讯员 徐斌如
“5、4、3、2、1,点火!
”
10月31日,伴随着01指挥员廖国瑞清晰洪亮的倒计时点火口令,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梦天实验舱起飞。
这是西昌卫星发命中间发射测试站火箭掌握室主任廖国瑞第3次以01指挥员的身份参与空间站建造任务。从天和核心舱,到问天实验舱,再到如今的梦天实验舱,廖国瑞一步步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培植。
2010年,廖国瑞研究生毕业,来到西昌卫星发命中间。那时,嫦娥二号刚刚发射升空,北斗三号工程也已开始筹建,西昌卫星发命中间已经成为天下瞩目的“北斗”“探月”港。本来,廖国瑞可以选择安稳地在西昌发展,当得知新建的文昌发射场须要新鲜血液时,他绝不犹豫地向组织报了名。“我愿为祖国的航天梦奉献青春,我相信我能在这个星光舞台实现自己的代价!
”廖国瑞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这样的心声。
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统统都要从零开始。在逐步完善掌握系统搭建的同时,廖国瑞还重点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故障应急处置,编修了几十套应急预案,以确保全体流程滴水不漏。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是廖国瑞第一次在文昌实行发射任务,毕业后一千六百多个昼夜的全力以赴终于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7年,廖国瑞再次担当系统指挥员实行天舟一号任务。凭借过硬的专业本色,他被誉为发射场“金手指”和“天舟舵手”。
勤奋与汗水、任务与担当、光荣与义务,敦促着廖国瑞在能力提升的赛道上,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迅速发展为发射场的中坚力量。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昔时夜屏幕上涌现“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字样时,廖国瑞两眼闪着愉快的光芒。
从8月初梦天舱运抵发射场到成功发射,在长达3个月的任务保障中,廖国瑞和测发团队占领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只管积累了问天舱的发射履历,廖国瑞仍不敢放松。廖国瑞见告:“梦天舱翱翔任务的载荷比问天舱翱翔任务的更重,火箭发射窗口更窄,且发射前流程更繁芜,这些都磨练着我们测发团队。”
任务准备期间,廖国瑞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复盘自己积累的任务条记。尤其因此问天舱任务的视角回顾时,他对流程优化有了新的思考与应对。
“问天舱任务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变’字,应对发射前十分钟流程优化,让零窗口发射目标更可靠,我们要紧前做很多事情。”廖国瑞说,这也是我们应对梦天舱任务的关键。
在廖国瑞和测发团队的协力攻关下,一个个“拦路虎”被占领。他坦言:“航天发射没有一条路是坦途,但我们每个人都有降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梦天飞天,廖国瑞也将再次动身、连续追梦。
天路人
“好声音”回响圆梦路
郝 竞 本报特约 王 然 王凌硕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再次迎来全球瞩目的一刻,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活着人关注的目光中,火箭的尾焰逐渐消逝在天涯。
与此同时,在看不见的电磁空间内,弘大的数据正由间隔地球三万多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中继卫星“天链二号”01星传回地面。信息年夜水在各种软件系统的解码下,形成详细准确的遥测数据、清晰畅通的音视频图像,反馈给地面技能职员。
“各号把稳,我是天路!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央,中央综合操持部工程师高泉作为调度员,正在向外报告任务状态。操控着“天链”中继卫星的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央,就像其任务代号,搭建起了来回于太空与地球之间的信息“天路”。
高泉是中央高下公认的“天路好声音”,这声音既“好”在他中气十足的音色,又“好”在他沉着自若的气概。
这份底气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松练就。
天宫一号任务期间,初来乍到的高泉第一次参与重大任务。一天深夜,他坐在值班室的屏幕前,紧盯着操持调试软件的运行状况。溘然,任务状态通报事宜“冒红”,凭借专业知识和相应预案,高泉迅速办理了故障,让“停更”的状态立即得以规复。
在实行任务的过程中,高泉碰着过许多类似的寻衅。每跨过一道坎,他便更加自傲一分。
随着我国航天奇迹的发展,中继卫星系统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高泉也从分系统的一名普通值班员发展为总指挥调度。面前值守的屏幕变大了、传回的画面变清晰了,高泉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指挥调度岗位看似是“登台”亮相、大展技艺,然而精彩“登场”的背后却对各种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哀求。
拉着各分系统卖力人研究任务方案,将上百种应急处置方案牢牢记在心里……用高泉的话说,“就像把自己的大脑切分成多个区域同时事情”。正是历经无数次这样的日昼夜夜,才终极练就了他的沉着淡定。
去年,即将实行某次任务前,“天链一号”03星系统溘然告警。虽然早有预案,在场的众人还是捏了一把汗。
关键时候,作为任务指挥调度的高泉站了出来。他一方面折衷指挥各系统排查办理问题,另一方面持续跟踪任务状态、折衷其他“天链”卫星资源应急保障,确保任务能够正常实行。
“数据链路建立成功!
”经由一个多小时的奋战,问题得到顺利办理,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如今,梦天实验舱已经成功发射,而高泉的事情还在持续进行。在高泉心里,“天路”不仅代表着稳定可靠,更代表着一种传承。他说:“我希望能努力把这种‘天路’精神通报下去,把中国的‘信息天路’搭建得更加畅通!
”
牧星人
将梦想融入祖国“星座”
甄 浩 金圣翔 本报 王凌硕
10月31日,海南文昌,梦天实验舱整装待发。与此同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央测控大厅,高等工程师郭博正带领团队严密监视各测站设备运行状态。
显示屏上,数据涌动。在郭博看来,这面大屏便是一壁“航班表”,他们便是“空管员”。一个个航天器就像一架架班机,在“牧星人”的掌控、指挥、调度下,自由翱翔。在这之中,最有“分量”确当属中国空间站。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三十周年,也是郭博投身航天测控战线的第二十个年头。亲自经历并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奇迹的飞速发展,他深有感触:“没有一丝不苟、严慎细实的事情作风,没有挑灯熬夜的干劲,想取获胜利那是空谈!
”
秦岭北麓深处,是郭博追梦的出发点——
2002年,刚刚走出校门的郭博来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央渭南测控站。
那时,中国载人航天奇迹起步不久,郭博幸运地遇上了神舟四号发射任务。为尽快熟习装备,他全身心投入业务学习,读图纸、学操作、练非常处置……仅用两个月韶光就通过任务考察。
那一年,天宫一号目标翱翔器发射在即,郭博已发展为设备卖力人。为定期高质量完成任务,他带领团队与研制方一起加班加点对雷达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统统都在有序推进,一个数据的细微变革,引起了郭博的把稳。经保障职员初步判断,其缘故原由是受到了外部滋扰。
此时间隔天宫一号发射只有不到两个月。韶光紧迫,郭博依然坚持要查明缘故原由。于是,大家从源头查起,对设备状态进行了全面比拟剖析。经由逐一检讨确认,他们终极锁定滋扰源并办理技能问题。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活着人期盼的目光中成功发射。西安卫星测控中央,郭博和他的同事们眼含热泪,牢牢拥抱在一起。
如今,天上“中国星”越来越多。如何合理方案有限的地面测控资源,在管理卫星在轨运行的同时,保障中国空间站在轨翱翔,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央亟待办理的问题。为此,郭博领衔的空间站任务地面站网资源管理团队在2021年正式组建。他们专门承担针对空间站任务的地基测控资源调度、装备运维和任务状态建立等事情。
团队组建之初,正值天和核心舱发射准备阶段。在测试过程中,郭博组织团队成员梳理出了任务中实时监视话音功能测试流程,并据此编写了全套的空间站任务话音功能测试方案。经由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天地通话时设备性能大大提高。
“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奇迹,只要立足本职、尽心履职,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将梦想融入祖国‘星座’,书写出壮丽的牧星乐章。”郭博说。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