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导航走,会先经由一条和龙和虎路。
这条路龙虎兼有,气势十足。
走进和龙村落,街边87岁的宋爷爷见告,这附近多住着姓宋的人家,多为客家人,往上追溯可至清代。
老虎窿最早分为上老虎窿和下老虎窿,上老虎窿位于现在的老河村落,以前叫头陂,而下老虎窿就在和龙村落。

顺着这条路走了大概300米,就能看到一宋氏宗祠。
其四字牌匾旁写着“咸丰十一年桂月重修”,距今已经161年。
宋氏宗祠内的维修捐款名单上,清晰地写着“老虎村落”三个字。
据广州文史记载,老虎窿位于和龙村落南面一公里。
清代乾隆年间,约于公元1740年,宋来文、宋来孔兄弟二人,自梅县白渡镇锅形村落到此谋生,替龙陂村落人扼守山林,盖茅屋于山下。

广州白云区有个老虎村不仅山形似虎还曾有老虎出没 汽车知识

宋氏宗祠内的维修捐款名单上,清晰地写着“老虎村落”三个字。

位于太和镇和龙村落的宋氏宗祠

数年后,宋氏兄弟立志在此开基,但地属龙陂人所有,其时林木茂盛,古树参天,人烟稀少,猛兽出没。
宋氏兄弟为谋地开基,以新砖瓦桁桷和米田埔村落民换旧料,暗建居屋。
不久,山主得知,辞宋氏兄弟。

宋氏兄弟不依,山主致讼衙宪,诉宋氏兄弟觅其圈地,而宋氏兄弟却陈述屋宇乃上祖所建,今作维修,反诉山主恃强凌弱。
衙官至,见屋宇料旧,周围垦垦植物,活气盎然。
山主因从未到过山境,道不出实情,故败诉,宋氏兄弟得以安居。

嗣后,宋氏在此首建祖祠,祠背山形如伏虎,头向北,对面有两个小山包,形同两个虎眼,山包对开溪流有两个深水潭,俗称“虎眼潭”。
而这两口潭在1973年建和龙水库后,上流建坝而干涸。

当地的村落民表示,听闻乾隆年间确实有老虎出没,附近的山形也似虎,但高速公路建成后,就看不出山的形状像老虎了。
我们建议,在村落内立一块大石头,写着‘老虎窿‘三个字。
放在路边这样是最好的。

宗祠内的玄色狮头

据附近终年夜的街坊宋小姐先容,老虎窿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最为热闹。
“其他村落里姓宋的人会舞着狮子,聚拢到老虎窿,鞭炮声也响个一直。
会请宋氏兄弟过来一起用饭,还会抬着烧猪过去呢。
”在宋氏宗祠里,摆着两个玄色的狮头,玄色为张飞狮,代表霸气、勇猛。
而史估中也有记载,宋氏祖祠进伙之日中午,虎至祠背山,无伤人。
闻鞭炮声,虎自走。

宋氏先辈们自梅州来到广州白云谋生,在此地开基立业,用勤恳让人烟稀少的山头焕发生机,以年夜胆和聪慧对抗猛兽。
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的老虎窿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村落内干净整洁,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安居乐业。

采写/拍照:南都 刘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