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大概是人间烟火气息最重的地方。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于方寸之间为人生上一桌酸甜苦辣。那袅袅炊烟,不仅弥漫厨房,更弥漫在平头百姓的眼前。
敦实的身材,粗糙灵巧的双手,在厨房里日夜忙碌。那是奶奶,她用精湛的手艺喂大了两代人。朴实温馨的饭菜香气,弥漫着她的人生。
父亲常常回忆起他的求学时代。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连再简单不过的烤红薯,在奶奶的手里也能散发诱人的芳香。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奶奶自然比巧妇更胜一筹。在那口土灶旁,简单甚至简陋的家常小菜,成为父亲一周的期待。等到父亲背井离乡,外出求学,那一瓶瓶腌菜可能代表一个不识字的母亲最大的期待。从这些瓶子里,仿佛能窥见哪一方烟香四溢的土灶,和灶边哪个忙碌的身影。
后来,父亲来到南京工作,直到现在。城市里的生活总是紧张匆忙的。每当我们过年也无法回老家时,奶奶便来看我们。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乘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从千里之外的湖南赶到南京,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即使中国的交通飞速发展,奶奶也不坐高铁。这并不意味着她被新时代远远甩开,而是只有大巴,才能容许她把家乡味道大包大包地搬过来。当她端着菜从厨房里出来的时候,食物蒸腾的热气晕染了她的双颊。那亲切骄傲的神气恍惚令我回到了十年前——那时,她依旧以之为豪。但邻居的老太太为她不值。她们认为南京作为大城市,自然是什么都有,哪用得着你千里迢迢来送吃的?奶奶总是笑着,带着难以言说的朴实与自豪:“城里的鸡都是洋鸡,哪里有老家的土鸡好!”
我上了高中,一个星期只有两天在家吃饭,从前对父亲的期待落在了我头上。每到星期五放学,我总是归心似箭,也从不在路上买小吃。因为我知道,家里有比路边小摊更美味的佳肴在向我招手。奶奶总是想着法子给我做吃的,她甚至把吃作为我为数不多的休闲。虽然那些珍贵的食材不常有,但每一道菜都宛若陶器,既实在又精致。
奶奶常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不这么想。奶奶认为,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也确实如此,当我们风尘仆仆地回家,最期待的,不是一桌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吗?奶奶放弃了自己在晚年本该清闲的时光,为我们全家的生活铺上底色,我们才能做出精美的图案,她是那个最该收到尊敬和感激的人。
奶奶的一生都带着老家腊菜的香气,淳朴厚重,那是只有经过反复炙烤,几经周折才能形成的。她或许没有文化,但她甘愿成为家庭的底色,她甘愿将自己的希望寄予小辈们身上,她一定充满奉献精神,或许还有大智慧。
篇二:人生的底色
曾漫步于泛着点点微光的西边,一树梧桐纷落,捡拾一片,那么金色,成为秋日里最为映衬的底色
老人的摊子临溪而摆,梧桐一路,在秋天,铺满一片金黄,加有老人的书摊,成为这秋天里最深韵的景色。常常从老人的摊子走过,不知多少次擦肩而过,从未注意到过那个老人,也是那一次的偶然邂逅,让我看到了人生底色是要有莫大的勇气。
夕阳下那抹余晖,将那片金黄染得发红,这次经过老人的书摊,即将与之擦肩而过,一声苍老如明月,仿佛穿过轮回,传到我耳边,想买本书吧。(- www.sanwen.coM)
兀地回头,老人正在咧开嘴,眉角的皱纹像是裂开了一般,向我微笑。不知怎的,心中有一股莫名的痛楚,我觉得,这个老人有着不一般的过往。
转过身踱着小步,向着老人的摊子,看到老人手中拿着一本水浒,看的出来,老人刚刚沉浸那惊心动魄的情节,眼神泛着光。老人见我走来,再次干皱的嘴,我认识你,你每天都要,近来家里发生了一些事,让我难以释怀,总是不像曾经那般,开朗活泼,
似是看出了我的心结,想说些什么,却又忍住了。而我也是第一次和老人,如此的接近,发觉没有什么,便欲转身离开。老人又再次开口,小孩子要开朗些,不能总是这么愁眉苦脸的,要有青春活力,就像我年轻时那样。
听了这话,些许不满,老人看着我,那炯炯的目光,在黑黝的脸庞,像是回忆过往。
‘我呀,以前在海边过着保满充实的日子,看着大海,看着夕阳落日将海面染红,可是一切突如其然。那天我出海打鱼,原本还晴空万里,突然变得阴云密布,天就变了脸将我赶出海。可迫于生计,那还我必须出,原来将船驶向前方。’老人轻叹一口气,似是不想回忆这痛苦的经历。老人徐徐地道来:‘那时天很可怕,我的船在汹涌的浪涛中摇曳,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海撕碎,海水浸湿了我的衣服雨水也打在嘴里,也是咸的,口可依然坚持着,等着光明的重现,这不你我也有缘相见。’像是开玩笑般,中的磨难中挣扎出来。
我知道老师说的话不假,因为那干燥的皮肤黑黝的肤色就是在海边的见证。这时一片梧桐纷落,掉在厚的书摊上,老人捡了起来,仔细端详,让我觉得是这秋天里最为动人的底色。
一地的梧桐,那身后挺拔的树干,就像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依旧向上带着生的希望,自己的人生底色变得灿烂辉煌,那树身上斑驳的印记,就是这些年风雨的见证。
夕阳下小溪中,微光点点,手中捧着一本书,愿来年的梧桐树开会,在风雨中打啵0度的治好,而我也奋勇前行,自己的人生底色变的色彩缤纷。
篇三:青春成长底色
在人生的道上一步一个脚印,或深或浅记录着芸芸众生成长的深度。成长越慢的人往往受得伤就会越多,面对种种伤痕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承受,更多的是要感恩。
太多的人总是叹息时光的残忍和成长的无奈。其实,成长真的是一个毛毛虫羽化成蝴蝶的过程,总是要经历过蜕变的疼痛才可以更好的迎接巧克力一样未知的世界。所有绽放开的笑容或是没有人看见的眼泪,在若干年后回首时,都会是你意想不到的!未来的道路不管是崎岖还是畅通,都需要你一个人去独自品尝和体会。
大就像是一颗神秘果子,有的人歇斯底里的抗拒,有的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尝尝。但是只有长大才能使我们接触到更多,更好的世界。长大,是酸痛,是幸福。
踏过如歌的花季,走过如诗的雨季,忽然发现:以前的欢笑和悲伤,都已悄然放在旧时的枕边,孩提时眼中瑰丽的红霞,被晚归的大雁带走,眼中少了些顽皮天真的光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现在看来不过是强说愁而赋的新词墨了。然而,成长的代价却带给了我许多真实的烦恼……
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失去了什么,难道成长的代价就是烦恼,竟然连一份童稚的空气都保留不住。就连那时眼中咸咸的泪,如今也被溶入了缕缕苦涩的烦恼,而有人却把这个叫做历练。不管自己的心弦是否会有涟漪般的颤动,以往的那种“一事能狂便少年”的豪气,已被尘封许久,纵然这使我们不再鲁莽,不再冲动,以一种淡漠冷静的目光看待事物,但是却带给我成长中许多烦恼。于是在历练中、在烦恼中,我们便多了一种气质、一种风度。的确,成长的代价带给我们的许多烦恼就像是为自己通向成熟交纳的一份很重的税,但是我更喜欢一句歌词:“最近比较烦……我虽然烦,但却不混乱,我会静静长大……”
于是我来到了青春。有时青春很迷茫,有时青春也会堕落,我们要明白:青春不是风花雪月,青春也不是红杏绿柳,青春更不是富丽的象牙塔,它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是人生成熟的渐近过程,也是我们奉献的开端,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开端,同时珍惜这唯一的青春,力争实现它的应有价值。
如果你说人生如梦,只因你生活在梦中;如果你说青春是一个迷,只因你不懂青春的含意。青春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把青春融入生活,你才能领会青春的真谛。青春并不是华丽的外衣,人生并非花团锦簇,青春的笑容也常和眼泪融在一起。几次挫折便是生活的全部吗?走出失败的阴影,世界会变的更加美丽,并不是所有的失落都意味着不再拥有,当你感叹夕阳西下的时候,朝阳正从你的背后升起。我们不一定能使自己完美……
青春是花,美丽却易飘零,假如不去呵护,在来不及美丽时,就会凋谢枯萎;青春是雨,朦胧却又多情,假如不去把握,就会变成清泪,在伤心时破碎;青春是风,来得仓促去得匆忙,假如不去挽留,就会在不经意间转瞬即逝,无情地飘走无踪;青春是希望,即使有人落空,依然会有坚定执着的梦;青春是自由,想唱就可以唱到地老天荒,要哭就哭得悲悲壮壮;青春是负荷,让人在付出的轮回中找不到休息的角落;青春是拼搏,让人懂得攀登才能揽胜,奋斗才会成功;青春是一条不悔的路,走过去就无法再回头;青春是一本厚重的书,可以填满快乐,也可以写下孤独,却不能在它的扉页上因等待停下前进的脚步。
篇四:生命的底色
底色,多么厚重的两个字。底色,可以是淡淡的,而那种淡,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隽永。
有时候,一个人,一片叶,一把刀,单调的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生命才尽显它的底色。
走过的青石小路,渐渐远去。那么喜欢霜林染醉的天气,落叶飘零,归根大地。它自始至终都在装点着我们的世界。
立秋了,在诸多文人笔下,秋是一个感伤的季节。但在他看来,这是留住记忆的最美的季节。
走在街头,看见这样一幕,一位老人,默默行走在街头,看着独自漂零的落叶,默默地捡拾。他不是在伤春悲秋,而是为了做——叶雕。
老人是一位叶雕艺术者,做了大半辈子,却也只是在这样一座小城里,默默闪光着。人生有味是清欢,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此淡淡的生活,或许是另一种生命的底色。
走近,静立,凝望。老人的两鬓几乎已斑白,架于鼻梁上的老花镜也有那么几分往事的味道。在老人的小小工作室里,墙上只挂了几幅令他满意的作品。
采集回来的法桐叶经过漂洗、晾晒、药液浸泡等诸多复杂过程之后,老人开始了今天的工作。这也是他从年轻时一直坚守到现在的工作。他此时正在进行阳刻,手中握刀的姿势就如毛笔那般,不同的是,少了几分挥劲方遒的气势更多的是小心翼翼,眼底尽是无尽的温柔。
常听人提起他,于是渐渐对他有了更多的理解,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毕业于建筑学院,原可以有体面的工作,却在毕业之际,选择了叶雕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他从一开始就对叶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过:我想要的不多,只是想把叶雕做好,让传统文化中多份辉煌,将生命中的底色着色。
此后,他执着于叶雕创作,坚持内心的选择,有所突破,成为左氏叶雕的传人。这是他的一生,可算波澜,但波澜之中透露的是淡淡的心境,是生命的底色。
一个人大半生只专做于一件事,可能会单调,也许甚至有人觉得,这不能实现全部的意义。可当你从开始到现在的坚持化成成功,到达心之所向,这才是最后的终点。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欲望不能过多,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才是心最终到达的地方。
抬头赏花,低头雕刻,举目自然,一切都淡淡的,就这样独对一窗风月,尽享生命底色的清幽。
篇五:底色
列车载着我们离了新疆,只听见铿铿作响的辗压铁轨的声音,远处的山,像一道黑魖魖的魅影,山旁边,便是敦煌莫高窟。
危如累卵,蜷缩一隅。这是敦煌开始给我的印象。然而当我走进去,才感受到敦煌作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当之无愧。
莫高窟的里面完全消散了沙漠的空旷与荒凉,别有一番明媚与生机。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却又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乐章。这方明媚,退却了初春的寒意,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在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它沉淀了一千多年的风沙,却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它用独具风韵的壁画,给现世凡人碌碌俗务的内心,涂抹上宁静的底色,它给每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都染上了灵动的希望。
出来时,已是傍晚,在山脚前来回徘徊,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格外清冷,然而眼前的敦煌,却又分外耀眼起来。
生命的坚韧,在这里仍处处可见,依靠可怜的露水微微打潮的盐碱地上,绽开出条条比拇指还粗的裂缝,蔓延着伸向天际之间。这里,砾石丛生,却不时见有野蒺藜、骆驼刺蓬勃地生长,一株株,枝繁叶茂,吐青抽绿。它们用旺盛的生机,藐视着周遭恶劣的生存条件,开出一方属于自己的色彩。
我想,这实在是一个美得不能再美的寓言了。在中国的版图上小小的一角,有多少人冷落,又有多少人遗忘,然而,正是有了那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将生命的热血在这里挥洒,让毕生的才情在这里流淌,终于才让这文化的一角,人心的荒漠,开出了属于世界的色彩。
然而现在,那断壁残垣中永留千古的生命染料,却正逐渐褪色,尘世纷扰迷乱了人们的内心,给我们的灵魂涂上了漆黑的茫然,我想,中国大地上倘若少了这般底色,又怎会焕发出新的希望?作为新生的一代,我们难道不应该接过这支画笔,给时代的画布上,染上永不退色的文化之底色吗?
这方底色,是不畏世俗,安于朴素。
这方底色,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方底色,是苍凉,是生机,是坚守,更是担当!
篇六:绘就生之底色_900字
以歌乐之柔婉转绕人心襟,以宋词之忧愁伴风飘零,以羽裳之轻盈翩然落下,以洞萧之曲催泪磅礴。以蝴蝶不飞沧海舞出轻舟蝶舞飞扬,以大千之世界绘出生命之色彩。
伟人苏武舞出生命之火红,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朔风凌冽,他与冷月作伴。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汗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抛置于不顾。地窖冰冷,他讲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至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雕刻出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他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晨星,那一抹鲜艳的红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而又不迷失。
诗人陶渊明绘出万物之绿,诗歌的记载上描绘出世外桃源的悠然自得。
“采菊东临下,悠然见南山”,细细流水,念古至今,那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飘飘然着一个身影,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让人感觉怡然静心,那万山之绿竟比不上那一抹白色的身影,那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感想不是世人能比的。“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霁霞散晓月幽冥,疏木挂残星”大概也就是这般怡然自得的情景吧。
夕阳的余晖,把他的心照得如同明镜,那抹绿色的身影,似在孤独诉说着什么。暗夜星辰映照在他的头顶,大自然之间又多了一抹绿。
诗者苏东坡写下世间之白色,淡泊的万千世界上涂写出了世俗的沉浮无奈。
“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苏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仕途的偃怚,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多少次,他的心里矛盾重重:放弃仕途,怎能报效祖国,放弃文学,怎能跻身文坛?最终,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有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雪踏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一夜北风紧,沉默的白色调严厉的接管着人世。浅黄深碧落尽,风雨敲窗,惊破尚余绿意的秋梦,菊残在他袖口,以变灰白。
笔锋划过纸页,书写的人世间有着温度的心灵。缓缓走来,我们无法片叶不沾衣,那就撷下人生中最美的色彩,绘就生之底色。
篇七:宣纸下的底色
他画得一手水墨丹青,洁白渲染过的宣纸上,总会泛着清爽淡泊与情感。
他曾是我的老师,每次宣纸上留下的底色,总是淡色的墨痕,模糊却清晰。他爱画石桥、流水与老房,也爱讲那儿的故事。一笔下去,无半点犹豫,墨色却在宣纸上映得悠长。他的眼眸里总是写满深情,明澈得像个孩子,笔尖微沾水,墨痕冲淡了些,韵出温馨的底色,苍老的手,苍老的笔尖突一转,勾勒出流畅粗朴的线条,那是座平实板桥,向下便是潺潺明晰……
宣纸下熟练的笔触,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他喜欢画这些朴实的风光,喜欢走于平实桥上,流水,人家,描摹的时候,手上总多了一份亲和力,感觉时间如流水,流着流着,流不动了,堵在心口,便又顺着笔尖流淌于宣纸之上。周围是一片安静,树木葱葱似不是点染出来的,氤氲着古朴美好,正如他本身淡泊。正因此,沉淀下来,宣纸下的底色,又浓重了一分……
继续,眼前一片明晰,纸上泛起了一阵暖黄融于清冷中,旧时的儿童在河边玩耍。自由、活泼写于脸上,古朴的老屋里似装载了太多的温情与快乐,而他的笔尖颤抖起来,粗糙的手将粗糙的笔杆握得更紧了些。抬起眼,他的眼角流露着几分湿意,但只是坚定地看着宣纸上的桥、水与人,仿佛将底色捅破似的,思绪拉得很远。看着他目光的方向,纸上活了起来,孩子在奔跑、成长,老屋渐小,纸上的是快乐美好的生活底色,远方是他的故乡,故乡情……哦,原来是乡愁,十岁便求师学艺,时光磨洗,没有一刻不念着远方的故乡——小桥流水,古朴的故乡!
一幅宣纸水墨,彰显多少情。是一种淡冷色调,是艺术的追求,还是对生活的热爱?不,已超出生活的底色,是浓浓的故乡情啊。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底色,冲淡不了的,清晰的画面,染上了他的血脉,底色越发浓烈,越发模糊……
篇八:绘就生之底色_900字
以歌乐之柔婉转绕人心襟,以宋词之忧愁伴风飘零,以羽裳之轻盈翩然落下,以洞萧之曲催泪磅礴。以蝴蝶不飞沧海舞出轻舟蝶舞飞扬,以大千之世界绘出生命之色彩。
伟人苏武舞出生命之火红,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朔风凌冽,他与冷月作伴。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汗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抛置于不顾。地窖冰冷,他讲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至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雕刻出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他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晨星,那一抹鲜艳的红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而又不迷失。
诗人陶渊明绘出万物之绿,诗歌的记载上描绘出世外桃源的悠然自得。
“采菊东临下,悠然见南山”,细细流水,念古至今,那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飘飘然着一个身影,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让人感觉怡然静心,那万山之绿竟比不上那一抹白色的身影,那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感想不是世人能比的。“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霁霞散晓月幽冥,疏木挂残星”大概也就是这般怡然自得的情景吧。
夕阳的余晖,把他的心照得如同明镜,那抹绿色的身影,似在孤独诉说着什么。暗夜星辰映照在他的头顶,大自然之间又多了一抹绿。
诗者苏东坡写下世间之白色,淡泊的万千世界上涂写出了世俗的沉浮无奈。
“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苏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仕途的偃怚,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多少次,他的心里矛盾重重:放弃仕途,怎能报效祖国,放弃文学,怎能跻身文坛?最终,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有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雪踏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一夜北风紧,沉默的白色调严厉的接管着人世。浅黄深碧落尽,风雨敲窗,惊破尚余绿意的秋梦,菊残在他袖口,以变灰白。
笔锋划过纸页,书写的人世间有着温度的心灵。缓缓走来,我们无法片叶不沾衣,那就撷下人生中最美的色彩,绘就生之底色。
篇九: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以上就是美德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底色作文800字-关于底色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高二作文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