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张哲浩 李 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站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落,看着黄河之水滚滚而来,一起向南,在陕西境内奔驰719公里后,于渭南市潼关县浩然出陕。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乃至天下水土流失落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
而今,经由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黄河流域的主色调早已由“黄”变“绿”,陕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巨大转变。

陕北黄河畔的绿肥黄瘦 汽车知识

草长莺飞四月间,沿着榆林市榆溪河溜达,只见榆溪河水缓缓流动,清澈见底,岸边林草绵延,风景如画,跑步磨炼的市民随处可见。

自北向南,从榆林市区中部穿城而过的榆溪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的支流,被称为榆林的母亲河之一。

“过去的榆溪河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成堆,如今真是发生了大变革!
”在榆溪河边闲步的市民感慨。

近年来,榆林市以控源截污为抓手,通过管理污水直排口20个、履行全线绿化等方法,全力肃清黑臭水体,使榆溪河水质得到全面改进。
如今的榆溪河两岸,早已变成了集城市休闲、生态景不雅观、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

在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可以看到黄河流域榆林段22个断面及75个排口“枯、丰、平”水期的监测数据。
2021年,榆林市16个国考断面整体水质改进了33.8%,改进幅度居全国第二,创历史最好水平。

近日,登上榆林市佳县山顶,连片的经济林和生态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通过稳步推进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等生态工程,佳县完成宜林山体管理1.5万余亩,管理水土流失落面积352.9平方公里。
”佳县副县长刘宏斌先容,当前,佳县林业局正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办法对沿黄11万亩袒露的“天窗”区域进行集中连片植被修复,操持到2025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建成森林村落庄66个、高标准绿色通道153公里,初步形成连续完全、构造稳定、功能完备的沿黄防护林体系。

从榆林沿黄河而下,来到延安市宜川县,只见黄河两岸漫山青翠,林茂草丰,一望无际。
很难相信,20多年前,这里曾遍布突兀的岩石、袒露的黄土和稀疏的植被。

“可以说,黄河管理的根源在中游,中游的重点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
”宜川县副县长曹红星说。
在水土保持和造林绿化方面,宜川不断加大黄河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大力推进秦晋峡谷造林绿化,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落。

通过多年持续管理,宜川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20.1%提高到2020年的59.6%,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从900万吨降落到400万吨,水土流失落总面积由2299平方公里降至893平方公里,管理程度达61.2%,估量2025年管理程度将达到65%。

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残塬沟壑区的延安市延川县,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落重点区域。
为改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落,延川县开展了小流域综合管理、淤地坝培植、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

淤地坝培植,是黄土高原地区公民在长期管理水土流失落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方法。
淤地坝将携带泥沙的河水拦截,等待泥沙沉积后,把净水引入河道,沉积的泥沙逐年增多,就变成了人造小平原,被称为坝地。
坝地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落下来的表土层淤积而成,含有大量畜生粪便、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土壤肥沃,是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站在延川县马家湾大型淤地坝顶,可以看到坝地里栽种着大片玉米,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则栽种着退耕之后的生态林。
延川县水土保持队队长任宏祥先容,该坝已经拦截泥沙650万方,可减少黄河下贱清淤费约6500万元,在可耕种的830亩坝地里,亩产玉米800公斤,年栽种收入可达200万元。

淤地坝不仅从源头上封堵了向黄河下贱运送泥沙的通道,还增加了农田面积,改进了生态环境,淤地坝也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粮囤子”“钱袋子”“聚宝盆”。

从污水管理到植树造林,从生态保护到富农兴产,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由“黄中找绿”向“绿中找黄”转变,这种“绿肥黄瘦”的景致,不仅使黄河抖擞新生,也提升着公民群众的得到感和幸福感,真正让母亲河成为造福公民的幸福河。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2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