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由弘一大师李叔同所作,既有古典诗词的文雅,意思却能平白易懂。《送别歌》全体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险些不能创造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李叔同留学日本时被其幽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返国后创作了《送别》。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尼·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当然由于曲调的同等根本,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1880-1942),号弘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诲家、思想家、改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精良代表,不仅是中国近当代佛教史上最精彩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荣誉甚高的有名人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字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残酷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送别歌》数几十年传唱耐久不衰。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也是中国第一个首创裸体写生的西席。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济群生出苦海,被空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范例人物。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涌如今电影《早春仲春》和《城南往事》中,更使其随处颂扬,传唱不息。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利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利用歌曲《送别》,用以解释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取了完全版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