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召寺

大召寺(非西藏拉萨大昭寺),蒙古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
汉名原为弘慈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建筑。
寺庙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教中的黄教),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庙。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
由于清顺治天子欢迎达赖五世赴京时,曾住宿在这里;康熙天子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天子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如今殿内光芒很暗,游客不一定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尊敬,此后这里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历史悠久的内蒙古四大年夜寺庙 汽车知识

大召寺是明清期间内蒙古地区最著名的寺院。
对理解内蒙古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代价。
店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利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大召寺的建筑物现存有山门、过殿、经堂、九间楼及佛殿等,个中经堂和佛殿牢牢相连在一起,通称为大殿,佛殿内有造像和壁画。
那座银佛像经历四百年的苍桑变革,至今仍旧保存无缺。

二:五当召

五当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东北约45公里的吉忽伦图苏木五当沟内的大青山深处。
先说一下五当召是什么意思,五当召蒙古语称巴达格尔召,便是柳树的意思。
当年的五当召创始人为了弘扬佛法,千里跋涉,历经艰辛从西藏来到这里,被苍鹰引至此地,创造这个山谷里柳树成荫,三面环山。
以是就决定在此开始建筑寺庙,弘扬佛法。

五当召依山而建,自下而上,三面环山,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山坡上,外墙洁白方整,开有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屋顶为平板式四方形,远了望去,甚是壮不雅观。
五当召是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并和青海塔尔寺齐名的我国藏传佛教的三大名寺。
其全部房舍约有两千五百多间,占地近四百亩,最茂盛期间喇嘛有一千多人。
喷鼻香火兴旺,来此朝拜者相继而来。

苏古沁殿,是五当召内最大的建筑物,位于寺院最前部,高三层,一楼前大厅是经堂,有八十根方柱上部雕刻和彩绘着各式花纹图案,外裹云龙图案的地毯。
地上排列着数十排坐榻,上铺藏式地毯。
四壁彩绘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和各种护法神像。
顶部挂着各色幡幔,殿内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全殿可容纳千余喇嘛在这里诵经。
凡属全召性的集会都在此举行。
每天的早经——满迦经,各殿喇嘛都来此诵读,经堂内正面的座椅是活佛出经的席位,旁边是高层喇嘛的座位。
下边地毯木榻是喇嘛诵经的座席。
后厅为藏经阁,供奉着各种佛像、唐卡,二楼回廊处绘有“九大佛寺建筑”鸟瞰壁画极为宝贵。

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寺庙,由于当时高原上地广人稀,而且蒙古族又是一个游牧民族,信息与各方面的技能都相对滞后。
相对付当时的环境,那时的僧人们便是最有学问的人,他们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以是五当召是一个功能完好的寺庙。
既是弘扬佛法的寺庙,敬佛,讲经,布道,接待朝奉者;又是一座高原上的学校,传法,辩经。
学习医学,天文,数学,大地丈量等严密学问。
并以知识分类为四大学部,各部都有自己的学习区域。
各个大殿的用场基本上是按此分类。

三:白灵庙

百灵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政府所在地。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
百灵庙系达尔罕贝勒庙的转音,亦称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
寺院由5座大殿、9顶佛塔和36处藏式构造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
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佛经里的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构图细腻。
清康熙天子御赐“广福寺”牌匾悬挂于大佛殿正门上方。

百灵庙是蒙古语贝勒因庙的转音,亦称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由原清喀尔喀右翼旗和茂明安札萨克旗合并而成的。
喀尔喀右翼旗俗称达尔罕贝勒旗,后来蒙古人习气称“贝勒因庙”(贝勒:清代封爵,位在亲王、郡王下,“因”为助词,相称于汉语的“的”),汉人又讹“贝勒因”为“白林”,一度曾写作“白林庙”。

后蒙古上层人士认为“白林”二字意义不吉祥,改取汉文“百灵”二字。
从此蒙古人所称的“贝勒因庙”,遂用汉字定型化为“百灵庙”。
该庙因建于巴吐哈拉嘎地方,以是蒙古人亦俗称它为“巴吐哈拉嘎庙”。

俏丽传说

百灵庙为其谐音,因庙周围风景奇丽,庙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两岸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无 名的野花,风和日丽之时,常有一群群百灵鸟在附近婉转鸣啼,百灵庙这一名称也就得以流传了下来。

四:贝子庙

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
是内蒙古四大寺院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
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又于道光、光绪年间扩建。
听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

全体建筑群有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活佛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两间喇嘛住宅在寺院的东西两侧和后面。
建筑群规模弘大,气势雄伟。

在贝子庙建成后的百余年间,该庙成为远近牧民朝拜的紧张场所,喷鼻香火极盛,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
寺内存有大量反响蒙古民族历史和生活的壁画,更是研究蒙古族史和民族艺术的宝贵史料。
这里有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还有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处处表示着光鲜的民族特色。

贝子庙的身后便是额尔敦敖包。
额尔敦敖包已有三百多年的敬拜历史,在1753年贝子庙建庙十年之际将额尔敦敖包扩建成十三敖包,成为敖包中最大型的一种,十三个敖包中的每个敖包均有自己的象征寓意,中间最大的敖包为浩日穆斯特腾格尔,是永生天的意思,周围的十二个是它的护卒。

“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浩特。
”这是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多少年来,贝子庙周围的建筑不断扩大,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锡林浩特。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府和内蒙古中西部四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贝子庙”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