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吴光于

冬日的寒风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缔盟新寨”里升起袅袅炊烟。

在结盟圣地书写胜利新篇凉山冕宁脱贫攻坚见闻 汽车知识

这里有着光荣的历史——1935年5月22日,长征中的红军与彝族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畔歃血为盟,写下中国革命史的主要一页。

昔日的革命圣地,如今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在冕宁,2017年,41个穷苦村落全部退出,3826个家庭摘掉了“穷苦帽”。

46岁的沙马薯姑是彝海村落一组组长,他的爷爷沙马尔各当年主持了“歃血为盟”仪式,并担当翻译。
沙马薯姑是遗腹子,1969年彝海村落受了雹灾,父亲在为乡亲们拉粮食的路上被马踢中肚子,不治身亡。
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们一家曾靠野菜、野果和苞谷面果腹,而母亲苏久克的莫一次次地见告孩子们:“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好的,共产党不会忘却我们

倔强的母亲终极将孩子们全部养大成人,她坚信会到来的“好日子”也成了现实——家里的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屋子宽敞通亮,去年还装上了宽带。
沙马薯姑的女儿在西南民族大学学习汉措辞文学,是村落里第一个女大学生。

“现在的生活比过去的黑彝贵族都要好。
”苏久克的莫笑着说。

2016年10月,解放军计策增救兵队启动了对彝海村落的定点帮扶,把“缔盟圣地”打造成一个特色民族风情村落,如今“缔盟新寨”已经竣工。

今年57岁的彝海村落二组村落民吉克萨坡是当地有名的买卖人。
家里的堂屋有功放音响和一台大电视。
家里整顿得整洁、干净。
家里有专门的厨房,堂屋内的火塘更多用于敬拜和烤火。

30年前,二组还未通路,家里只有土豆和荞麦馍馍吃,听说喜德、越西有往成渝线发货的,吉克萨坡就把家里的土豆用马儿驮到了彝海乡(后改为彝海镇),再从州里府运到泸沽镇上火车,把土豆卖到大足、永川等地,用挣来的钱给家人买了大米。

如今,水泥通村落路直接修到了他家门口,雅西高速的通车使冕宁成为极具区位上风的地方。
吉克萨坡又种了2万多株核桃,今年有1000多株挂果,他说再等四五年大规模挂果后,准备找人在网上打广告。

一组村落民吉约尔的子则是当地有名的“工头”,他每年带领80多名乡亲远赴青海格尔木摘枸杞。
一个工人在两个月的采摘季内能挣到近8000元。

彝海镇党委布告王栋是一位汉族干部,在基层20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学会了一口纯洁的彝语。
在彝海村落采访的4天里,他身上的衣服总是沾满灰尘。
“最少两天下次村落,多的时候一天要去3趟。
”他说。

“国家对脱贫攻坚投入很大,给老百姓修睦了公路,建好了屋子,注入了大量资金搞家当扶贫。
将来要做到脱贫不返贫,关键还要改变老百姓等、靠、要的旧不雅观念,发挥主不雅观能动性。
彝海镇既有赤色基因,又有高速公途经境的区位上风,不能端着金饭碗要饭。
”他说。

彝海村落党支部布告马强在徐州当过兵,在北京打过工,在西安办过厂,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2013年,镇上动员他回彝海。
经由短暂的斟酌后放弃了如日方升的买卖,他回到老家,高票当选村落支书。

过去4年里,他逐一兑现了当初竞选时的承诺——全村落6个组的通组路全部硬化;对过去群众见地很大的低保以及其他惠民政策的评议全部实现公开、透明;个人给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每年500元的帮助,现在已经帮助了4人;为改进环境卫生,为每个组建筑垃圾池;为丰富文化生活,为每个组建筑民俗文化坝子……

虽然当村落支书的收入还不如过去的零头,他却认为现在的事情比挣钱更故意义。
“大凉山穷了那么多年,一定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产生质变!

站在山坡上,他向谈起彝海村落未来的发展——整合地皮进行核桃、花椒、中药材规模化栽种,通过民族风情村落打造发展民居接待,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输出……这张写满年夜志和希望的蓝图上承载着新一代彝海儿女对故乡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