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所提到的五龙河,就相称于羊郡镇和邻镇穴坊之间的地标,河东为羊郡,河西属穴坊。
从羊郡到穴坊的话,自然要从五龙河大桥上跨过。
而这次要先容的村落落,就位于五龙河大桥的羊郡一侧,它的名字叫做“桥头”。

顾名思义,桥头这个村落名,显然与五龙河上的桥有关。
但与之干系的那座桥,并非是现在的五龙河大桥,而是在莱阳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不雅观音桥”。

烟台莱阳这个村因为五龙河上的不雅观音桥而得名 汽车知识

关于桥头村落名字的由来,莱阳地名志和该村落村落志的说法为,当地明初就已经形成聚落(王姓为主),因靠近五龙河口,涨潮时,潮水可以一贯涨到这里,形成海水和河水“两混水”的分外场景,故此取名潮口,后来由于靠近不雅观音桥的东头,更名为桥头。

这座“不雅观音桥”是何时由何人建筑?民间传说不一。
而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老莱阳县志的记载,不雅观音桥位于县城南八十里,五龙河下贱,桥头村落北里余,相传系道人李常明募建,工程伟大,长一百二十孔。

相对而言,县志的记载较民间普通传说可信度应更高一些。
并且莱阳县志的说法并非孤证,清代即墨县志当中亦提及李常明募建五龙河桥一事,志称:“李常明,阳信人,精修道业,形苦志厉。
县西马山创立道院居之,修桥为事,县北河、沽河、店口河、五龙河各处石桥,皆其募建。

虽然上述记载没有明确解释不雅观音桥的建筑韶光,但通过道人李常明这条线索可以推断大概。
李常明原籍鲁西阳信,在清顺治年间来到胶东,在登莱一带颇有名气。
以此推断,五龙河上的这座不雅观音桥大概也是清朝初年建筑,也便是说桥头村落更名,不早于此时。

不过,以上说法也有存疑之处。
由于李常明本身是“羽士”,为何会将经手建筑的大桥取名为“不雅观音桥”呢?年代久远,资料鲜存,已经难以考证。

有清一代,不雅观音桥该当都是莱阳南部的主要交通孔道。
但由于常年河水冲击,石桥逐渐坍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莱阳县志修撰时,这座桥已经坍塌,只剩下西岸一块石碑,上面的笔墨大多已经模糊不清,只剩下“不雅观音桥”三个字依稀可辨。

在古代,由于条件有限,建桥不是一件随意马虎的事情,而如今,五龙河及其支流上的大桥已经不胜列举。
如果有机会从羊郡和穴坊之间的五龙河大桥上经由的话,在远眺大河的同时,不妨在头脑中畅想一下当年那座“不雅观音桥”的样子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