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情、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当生活涌现了问题,我们总觉得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
实在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总不免是在躲避问题……
身在尘凡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家长里短,亲情、爱情、交情,任何一点不快意都会让你心生烦恼。
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身在尘凡内,心在尘凡外”,以出世的情怀过入世的生活,生活即是修行,修行即是生活。
身在尘凡,让心出家,在每一天的固定时间,让心静下来实修。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总以为自己难以生起“出离心”,要处理家庭、奇迹、子女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彷佛生活和修行之间,总感到隔着许多障碍。
在一样平常人的印象中,修道跟世间的生活没有太大关联,乃至是对立而无法兼容并存的事,彷佛学道便是要背弃所有世间的生活,就只有修道出家这一类的事情。
又或者一些人认为修行一定要去道不雅观,要有师父,在这种环境下修法才叫修行。
的确,这种修行比较能约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没有这种条件的环境中,我们要将自己的心当成道场。
如果真能做到心是道场,心中就会永久有道、有虔诚心、有慈悲心存在,这样任何地方都是道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行道了。
如果不能这样理解,我们的言行永久无法与心灵结合,纵然身在道场,心却在尘凡,道场也无法约束你的心。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静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年夜胆多少倍,平衡事情与家庭、压力与康健、与希望、无常与感情苦乐……在错综繁芜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如实的本貌。
简而言之,只要你专注当下,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以是,只要如实、负责、带着觉察去生活,试着时时刻刻检讨自我,丢弃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怖,以一颗清净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师。
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
实在,身处于这样的生活模式中,要发“出离心”不难,修行也有更多的机会。
尘凡俗世中,一定会碰到不少烦恼、挫折,有了这些烦恼的存在,就会有生起“出离心”的机会,有了出离心,就会发出道心,就会力所能及去付出自己的心力,去尽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也是在利益自己,而这统统都是在修行。
我们要学会将闻思所学到的道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那么所有的生活,就变成以道法为指引的修行方法,这时也就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进行其它修行。
修行,不能空谈玄谈。空谈玄谈没有任何意义。道理你能说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旧苦仍旧恼,修行有什么用呢?修行必须在生活中详细烦恼或痛楚的事实中进行。
不要把修行变成一种躲避现实生活或烦恼的借口。修行不是一种逃跑的办法;修道不是修开一条逃跑的道儿。修行更不能成为一种心灵的娱乐。
当然,这统统你可以反对,坚持你自己的,但结果苦的还是你自己。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是入口。
每一个问题是道场,每一件烦恼的事是道场,每一次感情的旋风是道场,每一次恐怖的到来是道场,每一个动机是道场。
真正的道场不是道不雅观、不是寺庙、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拢的地方,真实的道场便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面前的存在、每一个动机。
你的事情环境也是你的道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修行融入到事情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要尽任务和责任,竭尽全力地做好所承担的统统,制心一处,存心去做每一项事情。
把你做事工具算作父母众生,统统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诚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做事。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奉献的时候,这便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奇迹、你的事情、你的统统都会顺利。不要怕碰着违缘障碍,它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聪慧。
你的家庭便是净土,便是你的寂静处。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支配的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的尽任务和责任,擦掉灰尘便是擦掉业障,肃清垃圾便是肃清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修行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侵害他们、怨恨他们。
各有各的分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侵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统统都要算作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儿女?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实在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若何?退一步又能若何?
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多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清闲。当你真正有了慈悲心,你如理如法地修,至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好你。你若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若何对待你。不要总是自怨自艾,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度好自己的心态,修睦自己的心,统统境都会随心转。
当你以宽阔的肚量胸襟容纳统统,原谅统统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统统人都是年夜大好人,看统统事都是好事,看统统境都是好境。你如果能常常查找自己的缺陷,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便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
修行该当哪里有问题在哪修,修通那个问题, 没问题那有什么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的多好?”“我是一个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显示,“看,这个问题难不住我”,“它不是问题”、“什么也不能带给我问题或烦恼”、“存在只能给我喜悦”。
实在,修行和生活、事情并不抵牾。道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到处奔忙寻求。忘却、失落落了自我,不知道最主要的、最宝贵的东西该当从自心中探求。道就在心中,真正的道便是自己的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造诣有多大。负责学,坚持修,好好学,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够解脱,今生一定能够成道。
生病的人,要找回康健;失落业的人,要找份事情;伤心的人,要找到快乐;失落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们生平险些都在为找事业、找朋友、找财富、找功名而劳碌,乃至生平一世都在找寻,仍旧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实在,找来找去,找自己的心最主要。若何找到自己的心?
身转了,语转了,心也能这样转,才是让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转换成道的身口意。
以是,世俗舍取的转换,必须先从心做起,能够理解这一点,在世间修行就不难了。
让心出家,给不听话的心上一堂道学课,看不开,会烦恼痛楚怠倦,看开了,生活就会多乐事,多福泽,多欢畅。
正所谓,民气不去世,道心不生;根去世树必枯。民气若离间,万事也一定不遂人愿。也让那些个,注定将发生的改变,随一朵花开的韶光,涌如今那、千百年之后的生平中吧。
不去管分缘是否是空,烦恼是否是空。以道心不雅观法统统,便可以超越世间的法。
想着,此时的我,还能沿着这岁月的长河跋涉、或是风光旖旎、亦或是姹紫嫣红、与万千的风情,皆可以言在书中。可以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也可以,“千里共婵娟”,那样柔情蜜意。
亦可以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温暖。任世间五行周转,守一阙自得其乐,只向周天。除了是种莫大的鼓舞,便也能安好清闲,心底的最静处。只愿君心,能似我心,“愿得一民气,白首不相离。”
浮华生平,书一笔;清寡薄衣,承蒙不弃。书两笔;淡云流水,不问归期。书三笔;桃花百里,竹马相依。书四笔;江上闲棋,共话薄暮。
等到内心足够澄澈,也就自然而然能,拥一份平和名贵的心态,得之坦然,失落之淡然,于目光,于生活。
生活在世间,有人专找道路,有人爱找碴儿,找来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宝藏,心里才会爽朗,才会踏实,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得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