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②
图③
图④
追梦人:杨兴勇,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板桥村落人,做过装修工,开过小店。现在,他作为农人演员,在印象武隆主唱川江号子。
杨兴勇的记事本
“旅游火了,没想到自己一个农人能成为演员,我热爱这个事情,希望能一贯在舞台上演出。”
身穿蓑衣的纤夫,编着小辫的渔娘,划水而来的渔船……乌江边上,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图景映入不雅观众眼帘。不雅观众未必能把稳到,他们中有相称一部分演出者是武隆区的农人。放下锄头,拿起发话器,穿上演出服,农人一步步走到舞台聚光灯下。
“号子”从生活喊到舞台
粗布巾戴头上,黄色带系腰间,滑竿棒棒肩上扛……一个乌江边纤夫的样子容貌便出来了。
“岔路口哟,跟到走哟……”洪亮的号子洞开了吼哟。排练场上,曾经的庄稼汉杨兴勇正在练习“棒棒号子”。
峡谷呈U形,高低落差180米,形成了天然的演出戏院。2012年,“印象武隆”山水实景剧在这里登场,面向当地招募演员。
“喊号子,我在行。”干农活,拉船,杨兴勇从小就在号子声中终年夜,天生一副好嗓子。杨兴勇放下锄头一声吼,来到剧团,当起了川江号子的主唱(图②,资料图片)。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是巴渝地区船工们在折衷行动时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上滩时要唱
如何把江边的号子挪到舞台?对付这些以前做厨师、送快递、当做事员的农人来说,可是个不小的磨练。正因如此,“磨”是他们感想熏染到的第一道难关。
“腿用力蹬直!纤夫的感情不能掉下来!”排练场的另一端,辅导老师正在纠正徐曦的动作。
从动作到节奏再到表情,一个“拉纤”(图③,资料图片),他们练了3个月。固定动作,纠正姿势,轮流演出……“腿抽筋,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排练间隙,徐曦边揉腿边说,“这点儿苦算啥,年轻人怕个啥。”
纵然已经登台7年,上场前,演员们依旧在不断重复着动作。
常常有人受不住苦,辞职不干,但也正是有人咬牙坚持下来,才让演出的品质得到了保障。
“号子”从武隆喊到国外
“太阳出来啰喂,乐陶陶哦啷啰……”点点星光下,一曲经典的民歌伴随着灯光倾泻而出,瞬间回荡全体山谷。对面的崖壁上,黎明清晨下的玉米房,屯子老式阁楼,一幕田园风光垂垂展开。
系上红扣子,盘发变成了新娘样子容貌,演员黄艳蹑着小碎步缓缓向前。“我的父啊,我的母,请为我照亮回家的路……”每到“哭嫁”这一幕(图④,资料图片),不少不雅观众都会悄悄抹起眼泪。
只管已是冬天,露天的演出中,时时时还飘着小雨,但慕名而来的不雅观众依旧很多。全场近3000个座位,上座率60%旁边。在旺季,有时一天要连演3场,场场火爆。
这些年,杨兴勇已经演了近3000场,川江号子也从武隆走到了北京、上海,飞向了泰国、越南。演员们从刚开始的紧张、跟不上节奏,逐渐变成了收放自若,自傲满满。
“号子”富了武隆富了村落民
晚上10点,演出结束,演员们换了衣服,随不雅观众从戏院鱼贯而出。“特殊震荡。”“哭嫁那部分真的很冲动”……时时有不雅观众的评价传到演员们的耳朵里。一起上,杨兴勇演出的劲儿还没过,嘴里一贯哼着歌,听着不雅观众的评价,又是一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天下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串联起了武隆的旅游格局。此前,武隆人气旺,但“留下来住一晚”的游客不多。
如今,借着火爆的旅游,“印象武隆”开拓出了新的旅游种别,在自然风光中融入人文情怀,吸引了不少游客,“看完演出住民宿”成为游客来到武隆的旅游新模式。
从2012年推出到现在,仅门票就为武隆带来了约3.5亿元的收入,再算上民宿、田舍乐、采摘园等,当地百姓靠着武隆的旅游资源,干上了新职业,吃上了“旅游饭”。
“旅游资源丰富了,游客变多了。”旅游的发展让杨兴勇的钱袋子鼓起来,眼下,他正琢磨着怎么把川江号子传承下去。“劳动号子充满力量,我们要唱出去,让更多人理解重庆,理解川江号子的精神!”
演员们坐上职工大巴,迎着月光,怀揣梦想连续前行。
《 公民日报 》( 2020年05月0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