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庄行政村落辖邵庄、李龙庄、靳庄、柳园四个自然村落。
现有617户,2639人,个中土家族2人,别的均为汉族。
耕地6370亩。

山东省东明县马头镇邵庄行政村村志 汽车知识

1971年前该行政村落大部分地块属沙质土壤,少量地块盐碱。
紧张栽种小麦、高粱、大豆、花生等作物,产量极低。
1972年开始引黄灌淤,1978年全部灌完。
灌淤后,阵势平坦,沙淤相间,土质肥沃,适宜各种作物成长。
1986年以来,栽种构造迅速调度,开始栽种棉花、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特殊是栽种西瓜更具特色,成为马头镇西瓜生产重点村落之一。

四马路(四柳树至马坊)从辖区内南北通过,与三庄路(三春集至庄寨)在辖区十字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北靠一干渠,南临赵王河,中有西支渠、腰渠南北贯通,农田沟渠、桥、函、闸配套完善,水利条件十分优胜,易灌易排,旱涝保丰收。

邵庄村落

邵庄自然村落在马头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东与牛八屯开拓区毗邻,西与三春集镇嗯喇湖村落、庆庄村落相连,南接李龙庄,北依一干渠。
村落落呈“目”字形,有四纵两横6条街道。
居民173户,720人,均为汉族,耕地1680亩。

据《邵氏家谱》记载:邵姓系宋朝着名理学家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之后,明洪武八年(1375)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长垣县官民里嗯喇湖村落,嘉靖三年(1525)从嗯喇湖村落迁此建村落,以姓氏命名为邵庄。
西孙庄村落原位于邵庄村落西南角,明万历年间(1573-1619)觉正寺(今东寺村落)官员孙敦化在此购置地皮,其佃户多为孙姓,居住于此,遂以姓氏命名为孙庄。
因在马头集周边有三个孙庄,以方位习称为西孙庄。
后来邵庄村落人丁繁衍,规模不断扩大,将西孙庄村落环抱,终于二而一焉,西孙庄自然合并到邵庄。

明清期间,该村落属河北省长垣县官民里玉皇庙保,民国期间属长垣县朱洼乡。
1948年归属东明县第五区玉皇庙行政村落,1950年划归李龙庄乡,1955年6月划入靳庄高等社,1958年8月马头公民公社成立后,划归牛八屯大队,1961年复归靳庄大队。
1979年景立邵庄大队,1984年队改村落,称邵庄行政村落。
1997年与李龙庄、靳庄、柳园三个行政村落合并,称邵庄行政村落至今。

该村落有邵、吕、张、赵、李、憨、苏、桑8姓,桑姓1958年迁至新疆。
邵姓现有120户487人,占全村落人口的68%,明嘉靖三年从三春集镇嗯喇湖村落迁此建村落。
吕姓,18户86人,占全村落人口的12%;迁入韶光和原籍不详。
张姓,11户48人,占全村落人口的7%,两姓迁入韶光、原籍不详。
赵姓,7户28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三春集镇祥符营村落因亲戚关系在此落户;异源赵姓,3户15人,解放初期从三春集镇新兴集村落入赘落户。
李姓,5户23人,清光绪二年(1877)从本镇牛八屯村落因来种地落户。
憨姓,6户18人,清嘉庆20年(1816)从河南省考城县憨寺村落迁入。
苏姓,3户15人,清末从本镇柳园村落因种地落户该村落。

外迁职员:一、1950年吕洪章毕业分配河南安阳;二、1953年邵访贤志愿军转业湖北军马场;三、1956年桑德收8人移民新疆;四、1957年桑改名、邵富瑞支边新疆;五、1958年邵安贤去郑州铝业公司当工人;六、1959年邵三鱼去开封市木业公司当工人;七、1962年邵福士4人因生活困难去湖北;八、1963年邵明阁2人转业湖北;九、1971年邵长玉转业济南市;十、1984年邵长书当兵留北京武警总部;十、1995年邵天江转业河南漯河军分区。

解放前邵庄村落属长垣县边邑鄙壤,地处两省三县之交,常常受强盗顽杂的骚扰,民无宁日。
1930年,村落民邵福德、邵二牛先后被绑票而倾家荡产。
为防匪患,村落民采纳了一系列防御方法。
1933年挖壕沟,打土寨,建寨门;1945年组织红枪会,看家护院,并合营解放区游击队打击仇敌。
1947年初秋,考城县游击队队长王志新(人称二豪杰)带领100多人晚上入村落,黎明在马场村落伏击国民党某部手枪连,击毙营长一名,打去世打伤兵丁十几名,缴获手枪两箱(约百余支)。

该村落虽为穷山恶水,却崇尚读书,重视文化。
清朝末年邵福增考中秀才,对村落民影响很大。
他自幼聪慧,学识渊博,但因家贫,无由入仕,只好在本村落办学堂,入门弟子各有建树,个中牛八屯村落的刘廷芝、薛汉臣等,文笔较好,名冠一方。
1925年邵长济又开办学堂,直到解放前夕。
1949-2002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干群尊师重教之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与周边村落队经由八、九次迁居分合,规模渐大,学校硬件培植标准日高,学前教诲也有起步。
2003年小学合校并点,该村落与柳园、李龙庄、牛八屯、靳庄五村落共同集资30多万元,在村落东牛八屯开拓区建传授教化楼一座,共20间,开设1-6年级6个班,成为一所完备小学,学生200多名。
该村落先后有2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个中本科生7人,现任山东省医疗东西总公司总经理的邵长玉是个中的精良代表。

邵庄人喜好娱乐,追求幸福。
1927年由邵福善、邵长济、憨修义等十几人自发成立了高跷队,购置了铜铙大镲,特制了牛皮大鼓,由四人抬着两人擂打,入冬农闲或逢年过节,艳装重彩,腰系红绫,手拿道具,扮饰各种人物,踏着锣鼓节奏,或进或退,时俯时仰,或板单叉或跳方桌,时而伏身扑蝶,时而鱼跃涧水,常博得不雅观众的阵阵叫好。
1945年又增加了木马、旱船等节目,持续活动十多年,1958年公民公社成立庆典上,还曾亮相演出。

该村落青年张富营,自幼酷爱图画,描人绘物惟妙惟肖。
1989年从军后,,画技日进。
后考入艺术院校,师从大家 ,以花鸟善于,在全军艺术展中多次获奖。

该村落存清代古砚2方,邵会贤珍藏的古砚,呈方形,有池塘,周雕饰花边,无盖,石质呈褐灰色,为清末秀才邵福增所利用,距今约130年旁边。

解放前,该村落是有名的“沙漠村落”,风沙起时与戈壁无异。
1920年,村落民赵某去三春集赶会,返家途中,狂风骤起,被风沙掩埋窒息而去世。
地皮多数种不成庄稼,能种庄稼的地块,也是冬不见苗,春不见垄。
好年景小麦亩产至多二、三十斤,其它作物产量更低。
所收粮食,不足半年吃用,村落民常年在“沙、旱、瘟、病”的去世亡线上挣扎。
为了生存,村落民费尽心机找路谋生。
1918年,邵房利用自学的泥水手艺,组织起10余人的建筑班,在周边村落落建泥土草屋,或给群众修修补补,挣个手工血汗钱养家糊口。
1920年赵轩开小磨油作坊一处。
1930年邵福善开粉坊一处,落个粉渣、粉汤填肚子。
有不少村落民结伴从河西长垣或东明县城买来土布,背到兰封或开封去卖,薄有赢利。

解放后,为改变贫穷面貌,村落民采纳一系列有效方法管理地皮。
在沙地皮里栽植一行行山椿柳、白腊条、簸箕柳等,行间栽种庄稼,既可防风固沙,又能搞条编增加收入,还可多收些粮食。
1956年高等社时,村落里组建了条编副业组。
1962年在马头林站技能员杨浩的辅导下,在村落北风口处栽植四行柳树,形成了长1公里的防风林带。
1964年搞台田、条田,把300多亩涝洼地平整加高。
1965年秋大旱,打砖井3眼,1967年打下泉井1眼,机井2眼,灌浇条件大为改进。
群众经由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管理风、沙、碱三害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1967年小麦亩产150多斤,是1950年的5倍。

该村落因座落在马头公社1968年筑成的大沉沙池内,1972年,村落北的一干渠全线贯通。
引黄灌淤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们一个冬天动土16500方打围村落堤1200米。
从1972年开始连续三年灌淤,全村落1680亩沙地灌淤完毕,均匀淤泥30公分以上。
1974年利播或撒播的小麦,亩产达200多斤,除逾额完成售粮任务外,人均分得小麦100多斤,位居全公社第一。
1976年该村落大搞农田基本培植,地皮并成大块,开挖沟渠、修生产路6000多米,修桥、建闸14座,两年完成农田、路、沟、桥、闸配套工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任务制全面铺开,村落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飞腾,科学种田迅速遍及,再加上化肥、农药的推广利用和优秀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1984年小麦亩产达800多斤,比灌淤后的1974年翻了两番。
村落民又改变传统栽种模式,开始瞄准市场栽种棉花、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
1985年张富军率先在家里建温棚育菜苗,向大田移栽,收到较好的效益。
后来他又利用拱棚栽种蔬菜,亩收入2000多元,成了村落里的先富户。
邵福安利用地膜覆盖,棉花和西瓜套种,亩收入1500多元,也很快脱贫致富。
俗话说:“一招鲜,喷鼻香遍天”,全村落险些家家户户种棉花、西瓜、蔬菜,成了小有名气的“富余村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赢利致富的道路条条自开。
吕福成做水果买卖,年利润1万多元。
1988年,李东来最早搞木料贩运,仅用一年中的农闲韶光就获利1万多元,不久又有10余人随着他干起来。

该村落1989年秋架设了高压电,1990年初庄家安上了电灯。
电力给屯子经济供应了强大动力源。
1999年,该村落又进行了电路改造。
富余起来的邵庄村落,2004年春把村落内四纵两横街道全部铺成了沥青路面,动土5300多立方,总长2100余米。
现在村落内街道整洁、庭院屋舍规范, 有8户盖起了两层小楼,成为该村落的亮点。
户户农用三轮车、拖沓机双配套,有大型收割机4部,彩电、电话、手机基本遍及,上网电脑一台。
村落民高兴地说:“庄稼收割不费力,不出家门做生意,坐在屋里看大戏,种地补钱象吃蜜。

如今邵庄人又依托三庄公路的地理上风,瞄准牛八屯开拓区贸易市场的兴起,开始设计了路带经济的蓝图,开拓前景无限美好。

靳庄村落

靳庄自然村落位于马头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
东与本镇牛皮店为邻,西与三春集镇玉皇庙村落接壤;南隔赵王河与本镇马坊村落相望,北与本镇李龙庄村落相连。
四马公路(四柳村落至马坊)南北穿村落而过,交通方便;赵王河依村落南东流,水利条件比较优胜。
全村落152户,603人,有土家族2人,别的均为汉族,耕地1360亩。

据《靳氏家谱》记载,靳氏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落,并以姓氏命村落名为靳庄。
该村落南望赵河,北依长堤,择风水、赖地利而居,旧时俗称“夹庄”。

该村落明清时属河北省长垣县官民里,1941年属长垣县朱洼乡玉皇庙保,1943年至1948年属李龙庄乡。
1948年后划归东明县五区李龙庄乡。
1956年6月成立靳庄高等社,辖李龙庄、邵庄、马坊、靳庄四个村落。
1958年8月马头公民公社成立,建立靳庄大队,辖解庄、牛八屯、柳园、牛皮店、马场、马坊、邵庄、李龙庄、靳庄九个村落。
1959年春,解庄、牛八屯、柳园、马场、牛皮店、邵庄划出,靳庄大队辖靳庄、李龙庄、马坊三个村落。
1961年马坊划出独立建大队,邵庄由牛八屯大队划归靳庄大队。
1978年一村落一队时,靳庄大队分为邵庄、靳庄、李龙庄三个大队。
1984年大队改村落。
1997年4月合村落并队,靳庄并入邵庄行政村落至今。

该村落民风淳厚,联络友善,各姓氏都能和蔼相安。
现有靳、苏、胡、宋四姓。
个中靳姓人口居多,有132户,518人,占全村落人口的 87 %,苏姓,现有14户,60人,清道光八年(1827年)由长垣县苏李村落迁入。
胡姓,清末年由新兴集村落因住亲戚迁入,有3户,15人。
宋姓,1919年因住姥外家由本镇牛皮店迁入,有3户,10人。

外迁职员:1957年靳卷长11人去河南新郑(煤矿招工)靳文信15人、苏风林增援湖北培植,宋荣忠6人赴湖北荆州打坝;1958年苏绍堂8人招工去山西河津;1959年靳卷轮15人支边新疆塔城;1960年靳永和10人支边新疆塔城;1965年靳怀3人去新疆塔城增援培植;1966年靳卷仁11人支边新疆塔城;1968年靳记明12人种地去新疆塔城;1970年靳卷诗2人支边、靳元和5人、靳二运5人去新疆塔城种地;1972年靳茂6人、靳三分5人去新疆塔城种地;1973年靳庆和13人、1976年靳盆4人移民新疆塔城; 1984年靳祥生招工去河南郑州;1995年靳二树5人做生意种地去新疆塔城。

该村落解放前地皮瘠薄,贫瘠的地皮只能栽种高粱、小麦、大豆等作物,小麦亩产常日只有15斤旁边。
村落民住房多为土坯垒墙茅草盖顶,寒不遮风,阴不蔽雨;穿着褴褛,丑不蔽体;生活饱饥不均,炊烟几断,一片荒凉破败景象。
靳氏族人为生活所逼,纷纭外移,播迁于车寨、东寺、马坊、新兴集等村落,靳庄一度只剩48家。
过去,夏秋时节为防旱抗旱,村落民在赵王河上架起辘轳车水浇地;春冬之际为填腹度日,能走动的人都拖着要饭棍外出逃荒要饭。
人们形容靳庄是“48架辘轳,48根要饭棍”。
清咸丰五年(1856年)黄河决口,全村落夷为平地,地皮变为沙荒、盐碱。
清同治年间村落落复建后,1936年,霍乱瘟疫突发,七天就有50多人染病身亡,仅靳元昌一家就去世了7口。
村落内哭声嘁嘁,连月不绝。
解放前夕,该村落仅剩有200多人。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该村落先后成立了低级社、高等社,公民公社。
1963年,集体治碱防涝,采纳挖沟抬田的方法,搞“台田”200多亩,环边缘栽植紫穗槐,中间栽种庄稼,产量略有提高。
1964年栽植柳树防护林带,沙荒地始有收成。
1976年,支部布告靳二高带领全村落人打堤筑堰,挖渠引水,至1978年淤灌面积达1100亩之多。
此间,地皮没有收成,村落民生活举步维艰,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同年11月,村落民踏着胶泥糊涂或播或撒,种上了小麦。
次年,就有了有史以来的好收成,小麦亩产200余斤,全村落小麦总产16万斤、大豆3万斤,村落民温饱问题初步得到办理。

1990年后,初步富余起来的村落民不断引进推广小麦优秀品种,确保了高产、稳产,目前小麦亩产一样平常稳定在850斤旁边,高产地块可达1100斤以上。
1996年冬,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村落里统一方案地皮,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23个,栽种西红柿、黄瓜等,棚年收入近万元。
在“种田好手”靳树行的带动下,间作套种率达80%以上,西瓜、棉花面积达700亩以上。

其余,靳庄村落集体1958年办起了养猪场,占地20多亩,最多时喂养生猪300多头。
1968年,不才乡支农大学生的帮助下,开办制硝厂熬盐提硝。
1976年底,建了木业厂,加工出售门窗,产品质量好,1979年一次就与济南电影制片厂签订了4万元的供货条约。
靠集体积累,村落里先后购买了延安牌货运汽车一辆,上海50拖沓机一台,25马力拖沓机一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河南临颖南街村落、曹县庄寨都曾来村落里学习取经。
改革开放后,更有不少有胆识的人跻身于大干快富的行列。
1995年,靳树行与开封瓜菜研究所签订协议代销西瓜种,老实取信,仅三年韶光就获利10多万元。
1996年,靳二高个人筹资10万元,办起了面粉加工厂,产品远销河北、陕西等地。
自1993年起,常年在外务工者已达100多人,年人均收入万元以上。
靳国安最早到北京打工,先在燕京啤酒厂打零工,有了资金积累后,于1994年2月承包了一家副食品商店,资金滚雪球似的扩大,现已在北京购买了楼房,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有烟酒批发零售门市11个,成了名副实在的“大老板”。

解放后的几十年间,该村落多次进行村落落方案,特殊是自八十年代以来,村落民陆续拆掉旧草屋,建起一排排通亮的砖瓦房,如今街道甚是整洁。
1989年,群众集资8万元架通了高压电,家家都用上了电,照明、干活、作动力等方便多了。
1992年,在四马公路穿村落而过的根本上,又修东西大街一条,长700米。
1996年、2001年又两次进行了线路改造,农电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也在同期接通,通信便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该村落现有大型收割机3台,拖沓机、三轮车100多辆,电话、手机入户率达90%以上。
家家拥有彩电,利用电磁炉、电冰箱等高档电器的庄家渐多,新型屯子互助医疗参保率达100%。

该村落只管长期处于穷苦状态,却崇尚教诲。
清康熙年间,该村落迁至庄寨镇车寨村落的靳馥公,学识渊博,生平从教,桃李满天下,朝臣显贵者就有几十人,一贯为靳氏后昆引以为豪。
1932年,村落人苏宪增在家办学堂,聘苏志明、靳元勋任教,学童30多人,延续多年。
自1957年第一次办起小学后,与邻村落五、六次分合迁址,愈办愈好。
2003年又与李龙庄、邵庄等五村落投资30万元,在牛八屯开拓区建起了高标准小学。
自规复高考以来,该村落有24人相继考入中、高档学校,个中本科生10人,研究生靳玉霞、苏春阳成了新期间靳庄人的骄傲。

解放前,村落人文化生活,实在是苦中求乐,村落曲小调,总不免透出几分凄凉;编词唱曲,多是为了讨饭顺当。
解放后,他们开始展露好乐的天性。
1967年,村落里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扬队, 1977年靳二高带领村落里一帮青年组建了庄户豫剧团,都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靳爱花自幼喜好唱戏,自学成才后,现已成为菏泽市豫剧团的名演员,多次在菏泽电视台“绵绣戏班”栏目当评委,2003年在河南“戏班春”戏曲擂台赛中荣获擂主。

如今的靳庄村落,群众生产日进,生活安康,正信心百倍地向社会主义新屯子迈进。

李龙庄村落

李龙庄村落位于马头镇政府驻地西南方5公里处。
东与牛皮店村落相连,西与三春镇玉皇庙接壤;南与靳庄村落为邻,北与邵庄村落、牛八屯村落附近。
村落落呈长方形,三条东西主街。
四(四柳村落)马(马坊)公路依村落东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居民140户,666人,均为汉族,耕地1880亩。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李氏祖李龙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以姓名命村落名为李龙庄。
不久其兄李虎为照顾李龙也尾随迁来。
建村落之初,此地南、西、北三面环堤,遂依北堤建房设街。
而北堤呈西南至东北走势,故房屋、街道皆顺势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村落容地貌夹斜朝阳,至今未变。

该村落现有李、薛、张、宋、王、刘、胡7姓。
个中李姓人口较多,有62户,296人,占全村落人口的44.4%。
薛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牛八屯村落因亲戚关系迁入该村落,48户,245人,占全村落人口的36.8%。
张姓,清咸丰年间(1851-1861),从长垣宋寨村落因种地落户该村落,13户,60人;异源张姓,清乾隆年间从村落西小张庄村落(今已消逝)移入,8户,30人。
宋姓,1910年因住亲戚从牛皮店村落迁入,4户,17人。
王姓,1705年从河南省考城县刁庄村落因种地落户本村落,3户,10人。
胡姓,1户,5人,1942年因种地从本县西高寨落户该村落。
刘姓,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马头集西街村落迁入,1户,3人。
外迁人口:1960年李凤彩6人、李俊枝6人移民至新疆塔城。

该村落明清期间从属河北省长垣县官民里朱洼乡新兴集保。
1949年后,归属平原省东明县第五区李龙庄乡。
1954年属靳庄低级社,1956年转为靳庄高等社。
1958年景立马头公民公社往后,李龙庄属靳庄大队,1978年与靳庄分开,建立李龙庄大队,1984年队改村落,1997年合并于邵庄行政村落至今。

该村落解放前土质沙碱,人们只能栽植白腊条、簸箕柳等灌木,采条体例篓、筐、篮等养家糊口。
1937年霍乱病一月内就去世亡12人;1942年大旱,三分之二的庄家要饭逃生;1943年蝗虫遮天盖地从西南方袭来,庄稼被吃得一干二净。
1944年,国民党三区憨冠德的保安团及考城县大队长李光远的便衣队,常常在该村落居住,鱼肉百姓,村落民苦不堪言。

解放后,公民群众当家作主。
自1954年相继成立了低级社、高等社,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村落民生活逐步好转。
1960年开始,该村落树木砍伐殆尽,“风、沙、碱”三害又肆虐该村落。
1964年,村落内有5户民房被沙土吞埋,庄稼大都被风沙打去世。
但群众坚信共产党一定会探索出勾引公民首创培植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群众艰巨奋斗,抗击磨难。
该村落相应党的号召,大搞植树造林,营建防护林带,道路、渠堤植柳树、槐树,村落旁四周植贡梨、白梨等果木树。
山东省林业厅果树处卢凤鸣处长亲自率技能员驻村落蹲点,实地察看风沙走向,方案防风固沙方案,辅导植树造林。
两年韶光,两纵三横林带营造杀青,共植杂树12000余棵,果木树4000余棵,该村落进入全公社植树造林前辈队行列。

1975年,县闫潭引黄大闸建成,一干渠向东延伸,该村落按县、社承前启后支配,决定放淤改土。
在支部布告李俊安的带领下,干群300多人苦干冬春两季,修建高标准堤堰6000余米,动土70000多立方米,两年就把近2000亩沙荒淤灌一遍,均匀淤厚30公分以上。
当年群众或利播或撒播种上小麦,次年喜获亩产400斤的好收成,原来的不毛之地一下子变成了米粮川,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办理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往后,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飞腾。
1989年架设了高压电,购买了打面机,使“石油灯”成为历史。
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电力代替了人力、畜力,村落民在致富路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0年往后,李龙庄调度了农业生产构造,改一年一麦一豆模式为间作套种的两种两收、多种多收模式,大力选种高产高效作物。
时任支部布告的薛峰云通过市场调查和剖析,认为花菜具有“好栽种、产量高、易保存、销路广”等特点,全村落当年有30户栽莳花菜,面积近150亩,亩产4000多斤,亩收入2000余元,1992年达到了500亩的栽种规模,花菜发卖到郑州、西安等多个城市。
该村落成了远近有名的菜花生产村落。

该村落有长期栽种西瓜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履历:首先选择好品种,并年年优选;二是按株施肥;三是采纳三蔓整枝,第三雌花留瓜,瓜后不留边叉,即“瓜前闹嚷嚷,瓜后净光光。
”等。
1970年,李万林栽种的西瓜,最大的重56斤,在兰考外贸局展览月余,所产西瓜,个头大,含糖量高,倍受欢迎。
1993年,该村落根据市场需求,又把西瓜栽种当做发展重点。
当年栽种的300亩西瓜一进入市场就被抢购一空。
1996年,西瓜栽种面积达1000余亩(人均一亩半),人均西瓜收入1500元。
张爱国、李国民等12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东明县参加全国及省里的西瓜比赛,多次到该村落挑选样品。
同年,省委、省政府付与该村落“山东省西瓜栽种专业村落”名誉称号。

1997年合村落并队往后,村落主任李国民深入群众拜访调查,认识到水是制约该村落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卡,次年带领全村落进行农田方案,每80亩地一眼机井,先后共打机井24眼。
2000年和2004年两年开挖沟渠6000米,修桥15座,实现了沟、路、渠三配套,旱能浇,涝可排,全村落地皮都成了水浇地。

改革开放,高潮澎湃,村落民视野更加开阔。
2001年,薛旭华等6户以股份制形式,投资660万元,创办了华鑫棉业有限公司。
他们从收购棉花起步,逐步形成集棉花收购和纺纱为一体的大公司,职工200余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2006年新上纱锭30000锭,固定资产达2800万元。
六年来,累计创利税1000多万元。
2005年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重点发展企业,2006年被东明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精良企业”。
薛旭华在2003年被评为“东明县十大精彩青年”,2005年被山东省中小企业局评为“全省精良经理”,2006年被东明县委、县政府评为“精良厂长”,获铜奖,奖现金9700元。

解放前后,该村落村落民渴求文化,神往教诲。
1938、1945年两次聘请村落西席办学。
1949年后,相继多次办村落小学,规复高考以来,升入大中专学生36人,本科18人,研究生2人。
刘粉霞,四川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屯子经济的迅速发展,该村落农人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全村落有收割机2台,耕地、灌溉、收割全部机器化。
家家建起了宽敞、通亮的大瓦房,有3户盖起了二层住宅楼。
大多庄家是农用三轮车、拖沓机双配套,彩电、电话、手机拥有户达95%以上,部分村落民还用上电冰箱、空调等高档电器,摩托车、电动车比及处可见,有轿车2辆。
2007年参加新型屯子互助医疗人数达100%,不仅村落民的衣、食、住、行得到改进,身体康健也有了保障。
村落民异口同声:“是共产党领导我们圆了百年梦!

柳园村落

柳园村落在马头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处,东与本镇盛店毗邻,南与牛皮店村落接壤,西、北两面为东明造纸试验林场包围。
村落呈“井”字形,东西略长,有两纵两横4条街道。
三庄公路从村落中东西穿过,交通便利;一干渠依村落北自西蜿蜒向东,水利条件优胜。
居民152户,650人,均为汉族,耕地1450亩。

该村落属黄灌淤区重点村落落,阵势平坦,地皮肥沃,土质为上淤下沙,固水保肥,利于各种作物成长。
垦植区内水利举动步伐配套完好,基本达到旱能浇,涝可排,是个范例的农业自然村落。

据该村落各姓氏家谱记载及老人口传:该村落是一古老村落,详细建村落韶光及村落名来历不详。
明万历十九年(1592年),苏姓从长垣县迁来时,该村落已住有杨、窦、魏、董、苑、郭六姓,是一个较大村落。
元末明初,水患战乱叠起,诸氏为生活所迫,或逃荒或外迁或消逝,今上述六姓已不复存在。

据史料记载,乾隆(1736年)、道光(1821年)和咸丰(1851)年间的多次黄河溃堤,该村落都正当其冲,致使土质变成沙碱,百姓伤亡大半,余者四处逃荒,外迁他乡,人丁锐减,故村落由大变小。

明清期间,该村落从属河北省长垣县海乔里。
民国期间属长垣县牛集乡梁坊保。
1949年,归属东明县五区牛皮店行政村落。
1952年,该村落属东明县五区李龙庄小乡。
1955年,该村落属东明县五区马头中央乡。
1958年,马头公民公社成立,该村落与盛店、马厂、牛皮店四村落,成立了牛皮店营。
同年,小村落并大村落合大伙,吃食堂,1959年初,该村落与盛店两村落并于马头西街营。
1959年下半年,划归牛皮店大队。
1978年一村落一队时,与牛皮店大队分开,建立柳园大队。
1984年,社改乡、队改村落时,改为柳园行政村落。
1997年,柳园行政村落合并到邵庄行政村落至今。

该村落现有苏、赵、马、王、张、牛、胡七姓。
苏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长垣木锨店村落,万历十年其七世祖苏温然因占荒迁入该村落,有58户241人,占全村落总人口的36%。
赵氏,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山西洪洞县迁长垣县枣科村落,其十世祖时迁至该村落,有35户152人,占全村落总人口的22%。
马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南矮槐树村落,永乐年间(1403-1424),其二世祖马贵宝迁入该村落,有32户,144人,占全村落总人口的20%。
王氏,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河北省长垣县,后又迁至考城王茂店,清康熙年间(1662-1722)移迁该村落,有22户90人,占全村落总人口的14%。
张氏,原籍及迁入韶光不详,有1户,6人。
牛氏,清末从本县牛集村落因种地迁来,有2户,8人。
胡氏,1961年从本县新兴集招赘入户,有2户,9人。
外迁人口:1957年赵永会增援湖北汉川县中州农场;苏付来2人招工去河南密县煤矿;1959年 ,郑州铝业公司招工,马义清应招,落户陕西汉中市;1966年黑龙江铁路招工,赵化生应招,后转河南新乡市;1988年赵国华毕业分配到河南开封市。

解放前,该村落地皮为沙荒碱洼,村落民十分贫穷。
1943年大旱,树叶吃光,树皮刮光,12人被活活饿去世,4户举家外迁,近半数人乞讨为生。
千百年来,百姓把改变贫穷寄托在求神拜佛上,因此村落小庙多:村落东白衣阁,北有祖师庙,南有龙王庙,村落中关帝庙,路南南海大士,路北马王庙。
终极改变村落民命运的是共产党。

1949年新中国建立,穷汉翻身得解放,齐心专心一意跟党走。
1950年建立了农会、枪班、妇救会、儿童团,组织村落民同心协力开展生产,度过了三年经济规复期间。
民气齐,泰山移。
低级社、高等社建立后,村落民靠集体力量,平高填低,挖沟治碱、植树防沙,改良土壤,1956年打砖井4眼,挖蓄池塘2个,当年小麦亩产由不敷10斤猛增至280斤,大豆由20斤增至80斤;高等社还成立了“条货编织组”,也给村落里带来可不雅观的收益。
1964年栽柳树400亩,形成两纵三横的防护林带,独立重生打下泉井2眼,机井3眼,扩大了水浇地面积,粮食年有增长。

1974年,听说公社支配引黄压沙灌淤,改造百年害民的沙碱地,民情冲动大方。
村落干部王永义组织全村落男女老少,打围村落堤堰1500米,并把1968年筑成的沉沙池旧堤加固加高。
当年秋淤灌700余亩,次年小麦亩产400斤。
1975年、1980年两次又打围村落堤6500米,将全村落1500亩沙碱地淤灌一遍,均匀淤土厚度40公分以上,使百年沙碱地变成米粮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任务制迅速铺开,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夏麦登场,麦垛连云,家家户户囤溢缸满。
交售公粮时,村落里仅有的两台小型拖沓机,昼夜一直的运了一个多月。
30万斤小麦入库归仓。
赵恒勤、赵合省等6户交售均超万斤。
菏泽地委、行署付与该村落“小麦征购前辈单位”称号。

近20年来,该村落在不断改进生产条件上做了许多努力。
1990年架设了高压电线路,大小型农业机器日渐增多,下大力气改进各项水利举动步伐,又打机井7眼,开挖沟渠四纵四横,总长度1200米,建筑桥、涵、闸28座。
1999年进行了大、小地块的合并连方,为该村落生产进一步奠定了坚实根本。

1993年以来,该村落又瞄准市场,不断发展西瓜栽种家当, 60%的耕地上西瓜蔓长叶肥,瓜滚遍野,成为一处亮丽的风景,亩均收入900元,西瓜单项人均收入1350元,实实在在地办理了全村落人的温饱问题。

1994年起,支部、村落委领导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支配,进行农业构造大调度,变年两种两收为四种四收(小麦套西瓜,西瓜套棉花,棉花套地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收益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该村落二、三家当起步较晚,但后劲挺足。
1999年,赵合省等4户投资10万元的预制板厂,年收入7万余元;赵兴然养蛋鸡2000余只;王兵柱带头养羊20多只;养猪5头以上的有6户,年收入4万余元。

该村落虽祖祖辈辈愿望读书,但解放前识字人却廖廖无几。
1937、1940年两次办学堂,因日寇入侵、旱灾停办。
解放后,从1952年办识字班起,建村落小学,规模渐大,师生渐多,成绩斐然。
1977年以来,有36人考入大专院校,本科14人,研究生1人,博士生1人,“文盲村落”变成了“文化村落”。

如今柳园村落民富余起来,村落容村落貌快速改不雅观。
1997年全村落草房土屋坯墙已绝迹,全盖起了新瓦房,4户盖起了两层楼,电话入户率95%以上,农用三、四轮车遍及,部分庄家已双配套,电动车、摩托车进入普通百姓家,3户安装了空调等高档电器,中型汽车2辆,小轿车4辆,屯子新型互助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
群众无不喜在心头,笑在眉梢,异口同声惊叹:是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富余路啊!

信息来源:东明县马头镇公民政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