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路最初是长安乡辖内的国道108线段,因而得名长安路。
它东西走向,东起西河长板桥,与长安中路连接,西至街心花园与长安南路、长安西路连接,三块板沥青路面。
它是西昌城市的主干道沿线,其发展变迁与西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史在德还记得,长安路最辉煌的时期,工厂林立,机器轰鸣,一群斗志昂扬的年轻人,斗志昂扬地走在长安路上,身边投射过来无数倾慕的眼力。
而68岁的谢康林,则见证了长安路从一条风尘仆仆的泥巴路,变成了西昌商贸云集的主干道,也见证了长安村落从贫穷到小康的巨大转变。

长安路商贸云集的主干道 新故人故交替的城市印记 汽车知识

长安路最初是长安乡辖内的国道108线段,因而得名长安路。
它东西走向,东起西河长板桥,与长安中路连接,西至街心花园与长安南路、长安西路连接,三块板沥青路面。
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会那么仔细去区分长安中路、长安东路、长安西路等地名,大部分的人印象里,长安路,指的便是从“彝海缔盟”纪念碑到410生活区这条主干道。

如果要更细化部分,人们会记住这条街道上的一些地标性的建筑,大天下数码广场、281、长安农贸市场、长板桥、街心花园等等。

通过数年努力,长安路上建起了综合大楼、商铺、企业房等,变得热闹繁华起来。
图为长安北路一带。

一座城市的主干道不仅代表着

一座城市的主体调性

更蕴藏着一座城市崛起的风雨进程

01

从一碗豆腐发迹 长安村落实现涅槃重生

过去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得大道者得发展,长安路贯穿着全体长安村落,长安路的不断扩展,带活了长安村落的经济发展。

如今,在西昌,很多人提及长安村落5组,都会露出倾慕的眼神,为啥?由于有钱!

谢康林说,1982年,长安村落的人均匀收入350元,1997年,长安村落基本达到了小康村落的标准,而如今,长安村落5组的村落民,但凡有股权的人均匀一年的分红就有三万旁边。
谢康林家里有5个人能拿到分红,一年下来,光是分红就有十几万。

“长安村落的发展,可以说是西昌发展的缩影,快速、有力,充满活力。

长安村落过去有多穷? 谢康林提及连连摇头,到处都是草房、瓦房,又破又烂。
土改后,人均耕地一点八亩,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一年好于一年。
要说长安村落经济发展的源头,得从一碗自家磨的豆腐提及。

改革开放之初,党制订了许可农人做生意,让一部分人先富余起来的政策。
然而,被“割成本主义尾巴”割怕了的人们,将信将疑,守旧不雅观望,不敢做,也不知从何处做起。

1978年,有一个当过干部的还乡农人,在支属的鼓励下磨豆腐卖。
这便是长安村落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卖豆腐本钱低收益好,一天能赚几块钱,豆渣还能养猪。
在这户农人的影响下,不到一年五组从事豆腐加工的就发展到二十多户,最多时达三十余户。

1995年·长安北路建筑。
冷文浩 摄

与此同时,长安路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
1993年7月出版的初版《西昌市地名诠释》这样记载:长路,全长5445米,从1979年起,逐步改造拓宽国道108线和宜西公路经城区段向道路两侧辐射而成。

生活正在改变

聪明的长安村落村落民们趁机把临街的房屋改成商铺,卖点烟酒糖茶,坐在家中就做起了买卖。
路好了,赢利的道路更多了,有的村落民搞起了运输,有的搞劳务,经济的浪潮一被打开,挡也挡不住。

长安综合批发市场

“过去的长安路便是一条泥巴路,晴天风尘仆仆,雨天泥泞不堪,没想到,路修睦了,日子也一每天好起来了。
穷怕了的村落民们变着法的寻求致富道路,饿肚子的年代终于过去。

柏油马路代替了曾经的泥巴路,31米宽的长安路,有了行车道和人行道,街道两边绿树成荫,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商店、旅社、招待所、饭店越来越多。
长安路变得热闹繁华便利。
老人们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长安路,最大的感想熏染是,小时候进城要走一小时,有了公交车,乘车花一角钱只需五分钟就到了。

1995年,改造长安北路

1992年,西昌市决定细长安街,方案建筑城南开拓区和长安工业开拓区。
长安村落再次捉住这个大好机遇,采纳各种方法,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通过数年努力,在长安街增建了综合大楼、商铺、企业房。
年纯收入360多万元,除集体提留扩大再生产外,农人年可从集体均匀分得500元旁边。

90年代初,长安农贸市场建成投入利用,我们5组的村落民收入又大大提高了。
去年我们按股权分红,有股权的人每人拿到了2万多块钱,加上过节费,差不多有四、五万元,我们家算下来就有20多万元。

谢康林说,这样的日子,在从前是不敢想的,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
长安路从一条普通的108国道,发展成西昌最热闹的中央街道,沿途还有许许多多讲不完的故事。
这些故事成为西昌发展史上的光辉足迹,展现出当地老百姓在奔向小康的征途上,步子更稳更快更踏实。

长安综合市场是西昌市最大的综合市场

02

南安河上的长板桥 连接西郊与市中央的桥梁

对付长安路的命名,很多人都知道是由于这里有个长安村落,那么长安村落的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长板桥了。

长板桥是长安路上一个范例的历史建筑,是过去进城的必经之路。

新中国成立前的长板桥周边,狼群出没,杂草丛生,田园荒漠,与如今身处闹市的长板桥比较,改变之大。

1996年出版的《西昌市志》上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长板桥位于城西,西河下贱,川云西路405公里+650米,原名澜安河桥。

初为支木构造大略单纯桥梁。
随着川滇西路的开通,民国34年(1945)2月26日开工,进行大略单纯修补,命名为长板桥。

1966年5月,进行了维修,桥梁质量、构造得到提高和改进。
1982年,投资20万元,建成钢筋混凝土装置式T梁桥,全桥2孔,每孔净跨20米,桥长52米,桥面宽25米,净宽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桥高6米,设计载重汽—13吨、拖—60吨。

长安中路。

市志上所提到的澜安河,也叫作南安河,与宁远桥的西河同属一个源头的两条分支,这两条小河交汇后流入海河。

原西昌市政协副主席史在德至今记得,小时候体育老师教他们拍浮,就在西河与南安河的交汇处。
老师手拿一根竹竿,谁被淹了就把竹竿递过去拉上来。

长板桥一头,有一家卖大碗茶的铺子,门口一棵大树下,坐着过路歇脚的行人或者马帮。
铺子前面,有农人背点炒瓜子炒花生炒胡豆来卖。
常常有舍不得费钱买茶喝的人,在老板那里借一个碗,到沟里面舀点水喝,然后连续赶路。

老茶馆的生活场景,即是坐下来,喝盏茶,在茶喷鼻香古韵中,大家都是分缘而聚的茶友。
不想位子,不谈票子,只为浮生偷得半日闲,在老茶馆里细细品味历史、品味生活。

“南安河上的长板桥,便是用很长的木板搭起来的桥。
桥的两端用大石头垒起来做桥墩,这个名字沿用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已经成了西昌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座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桥。
”史在德先容说。

长安路·长安村落

那么,“长安村落”这个名字与长板桥有什么渊源呢?

1991年,西昌市委党史研究室出了一本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的专辑《光辉的足迹》,里面就提到了“长安”的来历。

“1950年3月27日,公民解放军打垮了胡宗南残部,解放了西昌,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从此出了头。

党和政府派事情队,帮助农人搞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地皮改革。
当家作主的农人们,积极发展生产,培植家园。

老菜市

地下党员赵金魁同道,被派到长板桥当事情队队长。
他对当地的历史和现状都很熟习,土改结束建立乡级政权时,赵金魁同道建议定长安乡的乡名为“长安乡”。
以取长板桥之“长”和南安河之“安”,

寓兵匪横行、大水为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长期安居乐业培植家园之意。
后来,撤并小乡建立大公社,这里成了西郊公社第六大队。
撤销公社建立西郊乡,取销番号确定地名时,将六大队定名长安村落。
这便是村落名的由来。

长安中路281天桥

每到5月,长安路上便开满了灼灼的蓝花楹,其茂盛迷人程度,令民气驰憧憬。
买锐 摄

长安 长安!

在解放了的地皮上,长期的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生活改进,

又匆匆使社会长期安定,政治经济,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解放后的长安插翅飞行,面貌日新。

长安街上的航天路,每个春夏之交都会盛开紫色蓝花楹 ,无须太多的图画笔墨便能勾勒出一个紫色春天。
买锐 摄

如今的长板桥,经由数十年的风吹日晒,外不雅观稍显迂腐,但它依然与南安河日日为伴。

每天有数不清的车辆行人从上面经由,两头的建筑也一变再变,楼房越来越高,商店越来越潮,附近的居民也越来越多,进城的路线也变多了。

不变的是,在喧华的车声人声中,长板桥在老西昌民气目中的沉重分量。

工厂林立机器轰鸣昔日光景已远去

深深奥深厚沉的紫色,授予了长安街别有的风情。

03

“现在的很多老西昌人都还记得,过去长安那一片,是西昌的工业发展区,工厂林立,机器轰鸣,长安路上的车辆跑起来了,工人们高下班三五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的光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更有盼头了。
”史在德一边回顾一边先容,50年代中期,国家确定“三线”培植的方针,部分工厂向西部内迁。

长安村落由于交通方便,水源担保,阵势平坦,可利用荒地多,当选定为西昌市的工业发展区,纳入有操持的发展。

1983年·长安机器厂

对此盛况,《光辉的足迹》一书里做了详细的先容:

三十多年来,国家在这里先后建起了有冶金、机器、建材、化工等门类的中心、省、州、市属的十几个工厂。

建在长安村落六组的中心企业410厂,占地近百亩。
它是为开拓利用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资源而建的中间试验基地,其分离技能可与天下少数前辈国家媲美。

近几年,在完成中试任务条件下,还发展了生铁、钢材生产,每年给国家交纳税收近千万元。
建在长安村落境内四个机器厂之一的省属102厂、以修配,生产地质仪器水平最高著称,该厂批量生产的万能摇臂钻床,二十年前就脱销亚、非两洲。
此外还有汽车大修厂、锡冶炼、砖厂、绸厂、松喷鼻香厂等一批省、州企业。

在长安村落境内还有四个市级工厂。
市机器厂,原名西昌县拖沓机修配厂,1958年新建,现在除修配汽车、拖沓机外,还批量生产铸造件和镀锌钢管。
凯乐板式家具厂,即市家具一厂,1962年由重庆市迁来,五年前从国外引进设备技能,生产的板式家具质优、新颖、耐用、价廉,在省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十五年前创建的市水泥厂,当时受财力所限,生产能力一万吨,不过三年就扩建成三万吨,今年要在“质景、品种、效益年”活动中挖潜改造,实现年增产八千吨。
其425#硅酸盐水泥因质量好而深受用户欢迎,脱销州内外。
广龄最短发展又最快的,是市压力容器厂。
该厂是由敲白铁皮发展起来的集体工业企业,现在能生产普通蒸汽锅炉。

时期的发展,就像大浪淘沙,当城市有了新的需求,总会淘汰掉老旧的东西。
很多工厂歇工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辉煌了三十多年的长安工业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95年长安嫦娥奔月塑像建筑

“到现在,很多过去的工厂原址上已经建筑起新的建筑,但很多厂名还是保留下来了,我们这一辈老西昌人在称呼地名的时候,还是会习气性地叫以前老厂的名字。

史在德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厂名了,更不知道,过去有一群斗志昂扬的年轻人,斗志昂扬地走在长安路上,身边投射过来无数倾慕的眼力。

1995年长安嫦娥奔月塑像建筑

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不但是长安工业区,还有西昌最早的交通指挥岗亭。
一岗亭二岗亭这两个称谓,至今能在西昌人的口入耳到。
但要看实物,却不能了。

1985年,西昌一岗亭。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很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从掉队到前辈。

新中国成立前,西昌只有一辆车,是西昌历史上有名的大贩子徐仲伟的专车,唯一一辆自行车,是一位马来西亚的归侨带来的自行车。

那时候车辆极少,老百姓看到车子都很稀奇。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西昌的车辆逐渐增多,交通问题随之产生,特殊是十字路口、三岔口,随意马虎涌现交通事件。
为理解决这些问题,便在与长安路相邻的龙眼井路口、胜利南路路口设置了一岗亭和二岗亭。

1983年,西昌一岗亭街景。
冷文浩 摄

“岗亭便是一个圆形的亭子,开了一道小门,有交警坐在里面透过玻璃窗指挥交通,交警坐镇,交通事件就少了。
到了后来安装了红绿灯,岗亭才撤掉。
”史在德先容说。

老式岗亭。

看到这张照片,溘然想起小时候的那首童谣:《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图据网络

对付一岗亭二岗亭,很多人至今记得当时那股新鲜劲。
西昌市民林红说:“一岗亭是西昌最早设置红绿灯的路口,大概是1983年旁边。
那时候车少人多,常常绿灯亮起没有车,人行道是红灯,大家随便走惯了,不会看灯,责任交通员就会挥旗吹哨,拦住行人。

不仅如此,由于红绿灯是新鲜事物,每天有很多人围不雅观红绿灯。

当年我还在读初二,我的一个同学从昭觉到西昌来耍,每天下午就去一岗亭看红绿灯,等我放学。

每一个时期,总会有一些特殊的东西被影象封存,昔日长安路上那些繁星点点的昼夜就完全地被保存在了一代人的影象里。

04

繁华的市中央 人气最高的广场与纪念碑

本日,长安嫦娥奔月塑像是长安路上的主要地标。

长安东路起于龙眼井街口,紧邻月城广场和彝海缔盟纪念碑。

月城广场上,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很多中老年人在这里健身舞蹈,热闹非凡。

而彝海缔盟纪念碑,从建成至今,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换上彝族衣服拍照留念。
加上周边是商业繁华的市中央,人流不息,人气很旺。

1986年,彝海缔盟纪念碑落成仪式。
本网资料

月城广场的前身,便是过去的公民广场,不少老西昌人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西昌二小没有运动场,体育老师就会带着学生去公民广场上课。
平整的坝子上,时常能看到师生涯动的身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昌公民广场。

据市民陈吉华回顾,月城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前。

在西昌解放初期,现在的月城广场所在地叫公民广场。
清朝年间它名为校场坝,城内共有两处:

一处在本日凉山军分区通讯营内,现仍在办武术学校,另一处是西校场,即本日的月城广场。

这里在清朝年间是考武举之场所,后来成了公共运动场,民国32年还分别举办了宁属第一、二届秋季运动会。
平时这两个校场为部队演习训练操场,西校场也曾是弹压去世刑犯人的地方,直到西昌解放。

城市变迁

“随着城市的发展,月城广场的变迁很大。

万人大会场后几年,先是在靠路这边,修了露天篮球场,最先的篮球场连水泥地都不是,还有一些田径场所,后来才建成水泥地平园地。

过几年在广场上建起了体育馆,馆容一个篮球园地位,还有露天看台。

西昌县首届农人运动会便是在这里举办的,当时除篮球外,还有是非跑,跳远、投弹等项目在馆外实施。
后来这体育馆还举办了四川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会,后来的奥运冠军童玲,便是在这场比赛中,以自贡队选手的身份拿下女单和女双冠军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体育馆前还成为最热闹的服装市场,是进买服装的必到地。
”陈吉华说。

2001年,月城广场启动重修,2003年,月城广场以全新的面貌涌如今市民面前。

月城广场一旁的彝海缔盟纪念碑,原址上是一个为了便于交通畅驶的街心花园。

这座纪念碑是西昌的标志性雕塑,于1986年1月1日落成,碑体用凉山特有的红砂岩筑成,整体雕塑刘伯承和小叶丹两人戎装立像,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缔盟纪念碑”七个苍劲洒脱的金字,由时任中共中心总布告胡耀邦同道题写。

彝海缔盟纪念碑,记录着一段很多人都熟知的历史。

1935年5月21日凌晨,刘伯承率领先遣队红一师到达冕宁县城,再往前走,进入大凉山拖乌彝族聚居地区。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长期压迫,彝族与汉族的隔阂、猜疑很深,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敌对感情,给红军通过彝区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顺利通过彝区,刘伯承与果基家支小叶丹在彝海湖边歃血为盟,结义为兄弟。
彝海缔盟后,红军付与小叶丹一壁书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和部分枪支。
在小叶丹的带路下,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来西昌,必定要在纪念碑前拍照留影,如今,纪念碑身处闹市,车流较大,但每天依旧能瞥见有人在碑前拍照。

西昌老街长安路

长安路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拥有繁华热闹,它的发展变迁与西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街道两边从荒原变成农田再变成本日的商贸云集,是几代人的努力付出,也是西昌公民吃苦刻苦追求幸福的又一表示。

来源:凉山日报全媒体 李晓超 冷文浩 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