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古戏楼则是凝固的川剧
10多年来,我游走在巴山蜀水之间,那些曾经遍布城乡的古戏楼,随着川剧铿锵锣鼓在当代人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多在沉寂的岁月中灰飞烟灭,或岌岌可危。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榜上有名。
一些尚存的古戏楼,终于搭上了川剧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这班车,在濒危之中得以拯救。

蜀地史迹|川派古戏楼移平易近文化大年夜融合的神韵上 汽车知识

湖广填四川长达百年的移民大潮,在会馆、祠堂、寺庙和城镇培植高潮中,催生了乾隆嘉庆期间“五腔共和”的川剧出身。
“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功出戏班。
”魏明伦师长西席在《当代戏剧之命运》中讲道:“在信息时期之前,戏院舞台是人们文娱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台下看戏是人们的时尚。

古戏楼承载了川剧数百年辉煌的历史,它是一个聚拢人气的“场”,是清代和民国遗存下来的最有川味、最有影象的建筑。

成都天回镇金华寺:《新建乐楼碑记序》让人感慨

在成都天回镇北2公里旁边,有一座古刹叫金华寺。
这座古刹在明末清初战乱中被焚毁,清康熙年间,僧人三峨发起重修,他的弟子普明继续师傅遗志,千辛万苦,四处化缘集资,在乾隆四十二年(1778)开始寺庙的重修和扩建。

10多年前,我来到金华寺,这里还是阔别尘嚣,稼禾环抱,烧喷鼻香拜佛的清幽之地。
而现在,寺庙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从天回镇火车站通往新都的货运大道从寺庙侧通过,将绿树掩映的寺庙红墙暴露在滚滚尘凡的大道上。

只管寺外尘凡鼓噪,寺内依然守着那份清雅。
酷暑火烈的阳光烘烤着大地,享受着寺庙树阴下那片清凉,心境逐渐沉静下来。

这次到金华寺来,紧张是看那座戏楼。
戏楼古朴、大气、持重、精美,古喷鼻香古色中透视出俊逸的霸气,在川西坝子现在绝丢脸到这样让我震荡的戏楼。

戏楼背面是寺庙的山门,全体建筑由18根石柱支撑,戏楼与山门十全十美。
正面看去,山门形似楼阁,四柱三开间,上悬“金华寺”匾额。
平时,山门是紧闭着的,僧人和喷鼻香客都走侧门,遇寺庙重大佛事活动才开启正门。

戏楼正中高悬“不雅观今鉴古”匾,戏楼呈“凸”字形,正面4根石柱上分别镌刻两副楹联,一副是“弄假传真随他演来无非扬清激浊;移宫换羽自我听去都是教愚化贤”;另一副是“欲知世上不雅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
点明了川剧演出的娱乐性和川剧艺术的教养功能。

戏楼正对面是不雅观音殿,唱戏紧张工具是酬神,戏是演给神看的,因此戏楼总是与正殿在一条轴线上。

金华寺为什么要建如此宏伟壮不雅观的戏楼?

原来,清乾嘉期间,正是川剧走向兴盛时,看戏是最为时尚的民俗文化活动。
建筑戏楼,“一以答神庥,一以培风脉。
”酬神娱人,是寺庙与浩瀚捐资人的共识。
个中也包含着化缘者的戴德之情和以庙会聚拢人气之意。

戏楼建成后,前来参不雅观的人“莫不称而赞之,谓其甲于一方”。

戏楼右侧,立有《新建乐楼碑记序》石碑,是清道光二十年(1841)所立,碑高1.7米,宽0.94米,碑文清晰可辨。
碑记开篇即言:“从下世界事作为始者甚难,述于后者似易。

金华寺新建这座戏楼统共耗银1477两,可见当时要筹集如此巨额的银两之难,难到什么程度,只有本事儿最清楚。

在《新建乐楼碑记序》中,占了一半的篇幅是公布培植资金账目,银、钱分别列支,账目非常细,细到“钱、分”,比如“买大小木料统共去银322两1钱7分”。

建筑人工费、材料费也非常细致,比如木匠、石匠、泥水匠、彩画油漆等人工用度,材料明细到“钉子、铁器、砖瓦、松烟、纸巾、绳索”等。

账目公开并镌刻在碑上,接管公众的监督,古人是负责的、老实的。

戏楼建成后,每逢牛王会、不雅观音会、娘娘会、文昌会、药王会,寺庙就要请戏班子来唱戏,这几台庙会戏的用度全由金华寺支出。

赶庙会时,看戏的人隐士海,除天回镇本地和城区、新都来的,远道而来的有灌县、彭县、广汉、什邡的喷鼻香客和戏迷。

在山门前摆喷鼻香蜡钱纸摊的刘婆婆,当年77岁,她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伪政府(民国)期间,在金华寺看过戏,过去都是包戏,由会首出钱。

1949年后,庙子成为居民大杂院。
1958年,公社在这里办食堂,把寺庙里的房梁拆了,劈成柴火煮饭。
戏楼除了石柱、门墩石是原来的,年月久了,其他木料都朽了。

1981年,金华寺被列为成都邑级文物保护单位。
戏楼作为主要古典建筑,经由多次维修,才基本规复戏楼的历史原貌。

西充县双江镇蒲氏家祠:隐于山野的百年古戏楼

车停在双江镇米丹村落村落委会门前,往前走10多米,远远地就瞥见青翠奇丽的米丹山下一栋古色古喷鼻香的祠堂,青瓦屋面,重檐翘角门楼,赭赤色的木构造主体,古朴持重,与周边田舍楼房形成光鲜比拟。

黄文志 拍照

若没有周边新建的楼房,恍若你就在玩穿越,走进了百年前的古朴村落庄。
84岁的老人蒲体杰为我们打开祠堂大门,高兴地说,欢迎参不雅观!

蒲氏家祠是中规中矩的四合院落,占地面积约720平方米。
大门进去后是过厅式戏楼,穿过戏楼便是石板铺砌的天井。
四水归堂的正面是祖堂,两侧底层为厢房,厢房上面是不雅观戏的楼厢。
因阵势升高,祖堂据七级高阶之上,具有让人仰止的高度。

蒲氏家祠最初建在现址的后面,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都比较小。
清咸丰年间,蒲氏家族出了个武举人,享正五品武德将军职官,让族人自满。
以是族人决定集资迁建家祠,扩大规模。

祖堂正对着戏楼,也是看戏的堂厢,常日辈分高的一代坐在堂厢看戏,以示尊重。
两侧是看戏的楼厢,是晚辈们的坐席。

祖堂两边有木梯可上,楼厢呈长方形。
从二层楼厢尽头可以走到戏台。
戏台两侧有艺人安歇室、扮装室和锣鼓班子占用的空间,在戏台设计时考虑得非常严密。

戏楼两侧飞檐撑拱上雕有戏剧人物,光荣光鲜,人物维妙维肖。
站在戏台中心,举头往上看,屋顶横梁上有“大清光绪十九”“蒲氏家族建修乐楼一座,堪輿衡德才、杨芝芃;木师黄开寿、黄开美;石师何玉贵、任仕仲各祈艺术精通”的题刻。

建筑祠堂,蒲家请来了有名的建筑木师黄开寿、黄开美在建筑用材上把关,梁、柱选用上等木料建祠,这些木料都要从外地采购,雇工运送到米丹村落,木师再进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型材、板材。
在景象比较阴湿的四川盆地,木构造建筑极易腐烂,许多建筑过不了百年。

房梁、房柱、楼板等构造件用料讲求,木材烘干、防腐处理得好,就能担保建筑质量百年不朽。
蒲氏家祠历经130多年风雨,经我们现场细致不雅观察,祠堂建筑构造整体是非常无缺的,楼厢、戏楼板材非常厚实,便是人在上面蹦跳,也没有闪动的觉得。

除了部分人为破坏外,建筑木构件、戏剧艺术木雕、大梁、支柱都没有糜烂、虫蚀的征象,装饰部件的彩绘新鲜如昨,表示了蒲氏家祠所具有的历史建筑代价。

像这样保存如此无缺的全木构造建筑,在四川也不多见。
建筑这座祠堂,工期长、耗资大。
据蒲体杰讲,当年建筑这座祠堂,光是吃掉的粮食就可以堆满全体祠堂。

黄文志 拍照

站在祠堂庭院中间,蒲体杰回顾了当年在祠堂里看戏的情景。
那时有戏班子来演戏,就相称于“打牙祭”一样快乐无比和难以忘怀。
看川戏是乡间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过年蒲氏家祠要请戏班子来唱几台大戏,一年内就很难再看得上戏。

1980年代,西充县川剧团还在祠堂戏楼上演过《四进士》,这是他看的末了一场戏。
从那往后,他就再也没有听见铿锵的川剧锣鼓声,戏台就一贯寂寞到现在。
不过,他的欲望没多久就实现了。

2014年7月4日,蒲氏族人在米丹村落集会,举行了“蒲氏家祠乡友联谊会暨米丹山蒲氏家祠挂匾仪式”。
这天,乡友聚会,热闹非凡。
戏台上演出了川剧吐火、变脸,让老人愉快了好几天。

中江县仓山镇帝主庙:气势夺人的客家戏楼

走进仓山古镇老街,最显眼的建筑便是帝主庙。
高大巍峨的牌楼山门,不仅气势非凡,而且浮雕相称细腻、繁复、精美。

全体山门为砖石构造牌坊式门墙,由几十幅大大小小的艺术浮雕组成,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棱形、长条形,有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图案有戏剧人物、花卉、动物、纹饰、拼图、双喜笔墨,完备是古代雕刻艺术展示墙。

帝主庙在四川并不多见,帝主是帝主会供奉的神,帝主庙在仓隐士心中的地位非常主要。

作甚帝主?志布告录:“帝主见公,名七。
相传为初唐时四川壁隐士,七岁好道,弱冠弃家,到楚做生意。
以毁淫祠事,系麻城三年。
梦受紫薇法。
岁旱通霖大灾熄火。
明万历年加威灵显化封号,清同治加灵感普救封号。
麻城人尊为帝主,迁蜀者亦崇祀之”。

帝主庙建于清雍正年间,为湖广填四川迁入仓山的湖北麻城籍帝主会徒建筑的会馆。
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牌坊式山门、戏楼、耍楼、正殿,两侧为旁边回楼,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仓山镇和平街居住的周建超老人回顾说,帝主庙气势压人,是仓山所有寺院中建筑得最好的,周遭数百里的老百姓都要到这里来敬喷鼻香朝拜。

帝主庙戏楼,果真有分歧凡响之处:戏楼与旁边回廊、耍楼构成一组相互关联的建筑。
耍楼正对戏楼,是看戏的最佳楼厢,常日是会首和地方官绅看戏和玩耍的地方。

两侧楼厢正中呈“凸”字形亭楼,两亭楼相互对称,亭楼形似包厢,外沿特设美人靠座,这是为女眷们安歇、看戏准备的。
旁边回廊宽敞,设酒摆宴绰绰有余。

耍楼下面是茶坊,在这里泡上一杯茶,逐步地品。
在空隙中,瞥见两面壁上嵌有数块石碑。
分别是《麻城县帝主会》碑、《帝主庙碑记》《乐楼碑记》《总领会首》碑,每通均宽1.32米、长1.67米。

可惜的是,这些碑身大多风化严重,剥蚀厉害,笔墨漫漶不清,无法从碑文中详细理解帝主会以及帝主庙戏楼培植的历史表述。
但从这几块碑上刊刻的密密麻麻的人名和捐款数额,仿佛能觉得到帝主会徒的激情亲切和期待,神庙是那一代填川客家人离乡背井的精神圣殿。

《乐楼碑记》刊于清嘉庆年间。
从《乐楼碑记》的断章残句中,看到“今夫寺院以是安神灵,乐楼以是和神灵”这句碑文,便可明白从湖北迁徙到仓山客家人建筑戏楼的最紧张缘故原由。

新建乐楼捐赠碑

“和神灵”意思是使神灵喜悦、愉快。
神灵的浸染很大,到了四川这块陌生的地皮,用酬神和娱神的办法祈祷帝主的庇护。
戏楼越壮不雅观华美,越能让帝主心花怒放。
实际上,华美的建筑让客家人在异域找到足够的自傲,“神人共乐”从而形成凝聚力。

汶川地震中,帝主庙受损严重。
2010年灾后重修,帝主庙恢复原貌,成为仓隐士和外地游客休闲活动中央。

茶馆老板说,每逢过年、过节和会期,戏楼都有川剧演出。
“仓山大乐”有时还要在帝主庙“敲”上几曲,鼓、锣、铰、镲、铛,响声震天。
仓山的太婆龙灯也要在这里“舞”几盘。
有机会你们要来看哦,在城里,你们看不到这些。

贡井老街陈家祠堂:盐马古道上的“戏窝窝”

贡井旭水河边那条盐马古道,在夏日蝉鸣的沙哑声中剩下的只是宁静。
就在这条名叫顺岩碥的老街上,我找到了陈家祠堂。

门面并不显眼,右侧是围墙和青瓦民居,遮挡了陈家祠堂门楼建筑的视线,巷子尽头就只能瞥见一座牌楼式的山门,门楣上有“瑞气长凝”匾额。

走进院内,是一座很精细的四合院。
陈家祠堂整体建筑为砖木构造,风雅新奇的戏楼与巍峨的山门牌楼构成一个建筑整体。
四周是廊楼、山墙环抱和廊道衔接。

戏楼对面高台上是正殿,用8层条石筑堡坎,依山势筑有9级台阶,以示“步步登高”之意。
正殿基本保持与戏楼大体相称的等高,不须仰着脖子看戏,这是设计的绝妙之处。

到陈家祠堂,茶老板李建说,本日太不凑巧了,自贡川剧团另有任务,下午就没有戏了。
虽然没有算作戏,坐在正殿,面对戏楼泡一杯茶,大热天养养神,也是很惬意的。

一边喝茶细细打量这戏楼,一边与李建摆龙门阵,理解贡井川剧的前世今生。

在贡井老街,最早的“戏窝窝”是南华宫。
史料记载,清末著名文人赵熙在南华宫看川戏《活捉王魁》,批其鄙俗,连夜改写为《情探》,开文人改写川剧剧本之先河,更被传为中国近代戏剧史的著名佳话。

清末,自贡川剧成为资阳河流派的活动中央和主要支脉,南华宫每天都有川剧演出,从清中叶一贯延续到民国末年,那是贡井川剧的壮盛期间。

1949年后,街道上在南华宫办起饲料厂,由于有戏楼挡道,未便利货车将原材料运进宫内,就把精美的戏楼从中锯掉。
南华宫戏楼从此“残废”,至今一贯没法修复,冷了戏迷的心,“戏窝窝”也就有名无实。

陈家祠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紧张功能是清代荣县贡井分县县丞寓所,县丞署是清代专司盐业生产、运输和发卖的官方机构,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盐业“经济特区”。

和南华宫命运一样,陈家祠堂也日渐衰落,1949年后作为贡井街街道办事处及贡井街派出所驻地,但戏楼没有遭到毁坏。

改革开放往后,这些机构迁出陈家祠堂。
房屋和戏楼因年久失落修,破败不堪,成为危房和危楼。
院内也杂草丛生,蛛网密布,没有人气。

2009年7月,为报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井区政府筹资400余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陈家祠堂进行了整体修缮,规复了这座百年古建筑的风采。

陈家祠堂经修复后,具备良好的文化休闲环境和戏剧演出氛围,被自贡市贡井区文化局付与贡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基地。

从此,沉寂多年的陈家祠堂戏楼有了贡井川剧迷熟习的资阳河唱腔,铿锵的川剧锣鼓声,唤醒了贡井人沉睡的影象。

2012年11月8日,“喜迎十八大,川剧进社区”活动在陈家祠堂拉开序幕,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央在陈家祠堂唱川剧的不胫而走,乐坏了贡井的川剧迷。
戏迷们打手机、发短信、发微信关照爱好川剧的亲朋好友来看戏。

贡井文化馆供图

那天下午,陈家祠堂座无虚席,也有从荣县、威远、宜宾赶来的戏迷,凡有空隙的地方都站满了人,再现了当年贡井川剧“戏窝窝”的盛况。

从《变脸》开场,到川剧胡琴《梅龙戏凤》、川剧弹戏《花荣射雕》、川剧高腔《石怀玉惊梦》等传统剧目的精彩演出,让不雅观众过了一把川剧瘾。

从那往后,陈家祠堂真正成了贡井盐马古道上的“戏窝窝”。
88岁的何大爷是个资深川剧迷,家住贡井,他说,在陈家祠堂看戏,他从来没有缺过。
一有演出,他就要打手机邀约老哥们。
买一杯茶,既看了戏又会了老哥们,心里很充足,也很知足。

(未完待续)

蜀地史迹|川派古戏楼:移民文化大领悟的神韵(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