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祖师爷赏了我这碗饭吃!
”提及粤剧奇迹,广州市粤剧院青年花旦吴非凡既戴德又自傲。

1984年出生的吴非凡,11岁正式学艺,19岁考入星海音乐学院深造。
她不仅年纪轻轻就在《打金枝》《白蛇传》《杨门女将》《净水河边》《十三行》《花月影》等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中担当主演,还凭借新编粤剧《鸳鸯剑》中“梅暗香”一角,成为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演出艺术奖的双料得主。

全能花旦吴不凡为粤剧打造新的鸳鸯剑 休闲娱乐

舞台上的吴非凡扮相奇丽、身体矫健、唱腔动人,舞台外的她亦对粤剧艺术有着颇多思考和心得。
近日,羊城独家专访了这位粤剧界的“全能花旦”,听她讲述自己的粤剧人生。

土壤 小村落庄里的文艺范

吴非凡是个隧道的广东人,成长于恩平县横陂镇的小村落庄。
她从小在亲友乡邻的耳濡目染下,打仗到包括粤剧在内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我们的村落庄依山傍海,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2000多户人家,生活幸福指数很高。

回忆村落落里浓厚的文艺氛围,吴非凡现在都以为不可思议:“村落里不仅有粤剧团、粤曲社,还有体育班、杂技班。
”吴非凡的爷爷善于打造木船,是村落里远近有名的木匠,也是个文艺达人。
“他非常热爱戏曲,常常在家里组私伙局过戏瘾,还会自己做乐器,以是我从小便是听着戏曲、看着演出终年夜的。
”吴非凡说。

爷爷的爱好影响到了儿孙,姑姑后来走上了粤剧培训、传授教化的奇迹道路,也顺理成章地将吴非凡领进了粤剧的大门。
“我3岁就知道什么是‘花旦’,很小就会唱《昭君出塞》了。
”吴非凡感叹:“从事这个行业往后,我创造家乡授予我很多能量。
我在艺术上有所造诣,靠的便是这个土壤。

1995年,凭借良好的声音和柔韧的肢体条件,11岁的吴非凡顺利入读广东粤剧学校,开启了长达6年的传统粤剧艺术学习。

求学 学了戏曲又学声乐

学艺之路很艰巨,但吴非凡并不以为。
自认“胆子大、特殊乐天”的她,以为自己“天生注定要吃粤剧这碗饭”:“我挺‘傻’的,无论碰着什么样的困难,比如说摔伤了,忍忍也就过去了。
”在她看来,正是这种“缺根弦儿”的性情造诣了自己的艺术奇迹:“艺术路程上会碰着各种各样的波折,乐天的性情让我能够披荆斩棘。
我也算是个‘乘风破浪的姐姐’!

2001年,吴非凡毕业“出师”,进入了广东省粤剧院。
刚刚17岁的她,神往着更广阔的天下。
她希望改变传统粤剧的发声办法,于是转去学习声乐:“我一贯以为,为什么民歌手的歌声那么松弛,而我们唱戏的声音都像挤出来似的那么难熬痛苦?我的嗓音条件算不错了,但也动不动就唱不下去了,以是我一贯在反思,想探求打破的方法。

抱着这样的动机,2003年,吴非凡决定辞职回炉读书。
这一次,她选择到星海音乐学院学习民族与普通声乐唱法。
一进校,吴非凡面临的是从零开始的寻衅:“在粤剧学校的时候,是师父带徒弟的传授教化模式,连教材和教程都没有。
到了星海,老师让我打开口腔,用共鸣演唱。
我反问老师:‘什么是共鸣?’”

吴非凡乐天的性情再次发挥了浸染:“视唱练耳、乐理,啥都不懂。
你问我痛楚吗?也没有,反正老师批评我,我就‘哈哈哈’,掉过分我再去去世练。
终极成绩也很精良,拿第一名是常事。

创新 打造新版《鸳鸯剑》

有了传统粤剧的稳定根基,又接管了当代声乐的系统培训,吴非凡的艺术思维和理念开始成形。
“我想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植入、领悟到传统戏曲中。
其余,我以为粤剧在音乐配器上也要结合当代的盛行元素。

在吴非凡看来,粤剧有一个“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出去又回流”的发展过程:“你看,马师曾等一批粤剧泰斗,都是从南洋回来的。
粤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采取爵士鼓、萨克斯风的音乐元素了,戏服上也很早就利用了胶珠片这些当代工艺。
”她总结道:“广东敢为人先、面向海洋的地域文化,是粤剧创新性和盛行性的造就土壤。
我认为,粤剧唱腔应该是传统戏曲中最能引领潮流、最具有盛行性的。

带着这些思考,2013年,吴非凡用“创新、青春、盛行”的思路,创编了新版《鸳鸯剑》,成功摘得第1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演出艺术奖和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也成为广东戏曲界最年轻的白玉兰奖得主。
谈到得到评委青睐的缘故原由,吴非凡认为在于创新:“比如我把东方的‘三寸金莲’和西方芭蕾的足尖艺术相领悟,其余音乐上也重新配器,用盛行的迷笛元素结合传统戏曲的梆黄(梆子和二黄)。

只管勇于尝鲜,但吴非凡依然重视粤剧的传统规矩。
她认为“通盘抛弃”要不得,立足于传统之上的求新求变,才是真正的创新:“我很尊重传统戏剧的程式规则。
没有‘规则’,你加多少新的东西,都不能说是‘出新出彩’。
抛弃了‘根本’,你怎么出新出彩?”她几次再三强调:“先把传统学透,再来求新求变。

期待 “都邑粤剧”大有可为

奖项的加持,让吴非凡得到了更多切实其实定。
有人对她说:“这么年轻就拿到双奖,你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吴非凡不这么认为:“别人看来,拿奖是目标,但在我看来,这是出发点。
”武术行当里有“拳怕少壮”一说,在戏曲行当里,吴非凡也不否认青春的魅力:“年轻时,你的嗓音条件好、身体条件好……但之后,你的艺术思维和理解就成了更大的上风。

眼下,“都邑粤剧”成为吴非凡新的兴趣点:“愉快麻花的戏,为何大家喜好?由于题材特殊贴近群众。
而有些粤剧真的太老了,不雅观众会以为间隔太远了。
”日常关注时势新闻的吴非凡认为,粤剧要抖擞新生命,应该讲述当代人关心的事情:“《牡丹亭》都唱了那么多年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唱点当代人的新故事?我想做的是精美的都邑粤剧,一个小时或90分钟就够了。
当代的、古装的、穿越的……各种题材都可以,但要跟当代人的审美相领悟。

“情景粤剧”也是吴非凡感兴趣的方向:“现在是荔枝成熟的时令。
不久前,我在增城荔枝园里,拿果树当舞台背景,唱了一首粤歌《美荔增城》。
我以为,这是一个类似实景音乐剧的演出。
粤剧若能结合文旅家当会更有发展,我们该当用跨界的思维去‘借力’。

如今,除了日常的演出、创编新戏,吴非凡还将大量韶光投入到“粤剧进校园”和造就新人上。
她能切切实实地感想熏染到,近年来粤剧的不雅观众群体发生了可喜的变革:“我们的不雅观众不再是清一色老人家,带小孩的家庭、白领都来了。

对付粤剧的未来,吴非凡既不焦虑也不执拗。
她认为:“如果将来粤剧的元素能被当代艺术形式领悟、接管,变成当代艺术形式的一部分,那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