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武兵 2018-11-12 铁道兵战友网
杨建国同道从厦门来京,邀战友们相聚于崇文门饭店,共叙交情……
我们曾经戎装在身
一起当过兵
回顾往事
总是热血沸腾
甘心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献给可爱的军营
是的,我们曾经戎装在身
一起当过铁道兵
军旅生涯里
便是死活弟兄
耳畔常常激荡着
志在四方的歌声
是的,我们曾经戎装在身
一起在紫阳洞河当过兵
同饮一江水
一起钻山沟,住草棚
当年,提起自己的全部家当
只须一根背包绳
清晨,在同一个园地上出操
屈服同一个口令
就这样,在同一口锅里用饭
彼此熟习对方的秉性
乃至熟习彼此的呼吸
迈动脚步的声音
我们曾经一起当过兵
战友缘,生平情
生命中有过当兵的岁月
同声唱亮芳华青春
此刻,让我们举杯
热烘烘的觉得
碰出心里的声音
——战友啊,战友
世间有如此亲切的称呼温暖灵魂
放在心上烙印扎根
话入酒中总关情
霜叶红胜仲春花
席间秋如春
——战友啊,战友
相逢京城倍觉亲
义重天地宽
莫说夕阳近薄暮
结缘伴此生
永志不了情
筏 上 炊 烟这条江不舍昼夜的奔流
像在与两岸陡峭的山崖比气势
我们的韶光搁在木筏上
也随着江水流淌
筏上飘飞的炊烟
是筑路者进军襄渝线的旗子暗记
铁道兵战士想把一条铁路
扛进大巴山里
柴火烧起来哟,哔哩叭哩
风吹火旺,点燃热烈的话题
满怀激情迎风而涨
伴我们煮一江沸腾的生活
炊烟袅袅犹似洒脱的神笔
把大家积攒好久的誓言
轻松地写上云天
写上耸立两岸的石壁
最是木筏滑过浅滩时
密密麻麻的鱼群绕着长橹转悠
弄出诗意的水声和笑语
一条金色的鲤鱼蹦到筏上
给我们好多意外的惊喜
筏上炊烟撒一起饭喷鼻香菜喷鼻香
馋得两岸青山也想靠拢来
分享江上乘筏旅游的惬意
我们常常坐在筏尾的位置
快活地把双脚伸进水里
像在家乡的水塘拍打水花
拍出筏上生活的好多乐趣
待来年,列车从这里飞驰而过
亲爱的乘客们,会不会读一读
筏上炊烟留下的故事……
光闪闪的通天梯通天梯,每一级台阶都是砺石
磨烂了战士多少双鞋底
——下山三十三道弯
上山九百九十九级石阶
古人叹,蜀道难于上上苍
你挡过多少入川的铁骑
如今,筑路大军开进巴山
你莫不是想试试铁道兵的意志
大概是想看到无畏的战士
在这里如何创造罕见的奇迹
你才从九霄抛下偌高的石阶
这般雄伟,这般神奇
通天梯,好风凭借力
我们恰好登高把誓言写上云际
千古夙愿一定能变成现实
我们要把火车扛上你的山脊
钢材,从你脚下抬上去
水泥,从你腰间背上去
那气概的推土机呀
也从你脊梁上拽上去
多少个日昼夜夜呀
一步步石阶磨成了镜子
战士肩上的层层老茧
已化作巴山顶上长长的路基
呵,光闪闪的通天梯
正在幸福地聆听第一声汽笛
从你那镜面般的石阶上
我看到了战士
铁人般的意志
想陕南的那棵桂花树那是神仙从玉轮上移植到这里的
陕南洞河边的那棵桂花树
老远老远,风里就兜满了它的喷鼻香气
铁道兵的军队从树下走过
歌声也被芬芳晴朗地洪亮
召唤穿越巴山汉水的汽笛
苞米饭,南瓜汤
融入那树桂花浓郁的爱意
咀嚼起来总是有滋有味
当年的觉得触动时空的影象
嵌入心灵里不走
让感慨深入骨髓
致紫阳铁路双桥梦里,多少次在江边容身
仰望紫阳铁路双桥的高度
两条彩虹联通巴山秦岭
天堑变坦途
桥头高楼灯火
日昼夜夜叙说时期的变迁
有目共睹
桥下清波游船
游客谈笑风生
满江风景画说幸福
在这里,紫阳
我看到中国铁路
正驮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富起来——强起来
奋进新吋代,实现复兴梦
神往更加辉煌的出息
冬至,想起蒿坪的那场雪上世纪七十年代,铁道兵二师为参加襄渝铁路培植,与当地民工一起奋战,抢修了一条从安康恒口到紫阳的大略单纯公路,蒿坪为其枢纽站……
上个世纪的岁月
已经被襄渝铁路的热闹送得很远很远
可一九七O年那个冬天的雪
还堆在蒿坪西北的山头
堆在我的影象里不肯融化
我记得在恒口
水田与桑丘可以成长“地平线”的观点
而蒿坪的山外还是山
土层埋去世的石煤
无法烧尽堆积在山头的雪灾
雪水掺杂着泥土碎石
常常堵去世恒紫公路的呼吸
汽车与人的喧声
此刻变得微小和冲动大方
便是那场雪
堵了我们两天一夜
知道了“饥寒交迫”的味道
加倍想把铁路扛也要扛进山里来
蒿坪,决不能让那座没有围墙的茅厕
再闯入视野里制造尴尬
石瓦上升起的炊烟
唤醒了希冀和力量
陡然给我们的意志淬火加钢
不过,那时隔着雪
很多人不相信
这里也能成长梦
而今,蒿坪茶叶飘喷鼻香
鲜茧出彩,富硒产品脱销四方
煤炭走进千家万户送暖
古镇的老瓦已写成中国故事
可我还忘不了那一场雪
写在心里的经历……
号坊湾,在当兵的日子里一个村落落的名字
在匆匆忙忙中走失落
青菱湖畔最著名誉的号坊湾
从此消声匿迹
很多年轻人不晓得这个称谓
不知道明代
周遭百里的做官人
都会到这里登记名号
我当兵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即便在巴山秦岭间跋涉
扛着枕木,喊着号子
却总把这个村落落的名字记在心里
在梦里也未曾丟失落
未曾丟失落我的故乡
号坊湾像她的乳名
像她的魂
我多想有一台彔音机来啦,驮着太阳的光明
来啦,驮着一个新的清晨
铺轨机拾起偌重的轨排
宛若托着一片静止的云
看轨排落得缓缓,落得轻轻
我的心仿佛在轨排上跳动
轨排落到路基上
只听得“咣当”一声响
震出多少欢快的泪滴
欢快的笑声……
为了听到这铺轨的声音
我们付岀了多少淌着汗水的劳动
那次征服泥石流的冲击
手指刨出血来
谁也没吭声
为了这条新路基的出身
一位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天为了打消崖上的危石
他脚踏绝壁
不幸跌落涧中
此刻,当我们在这里享受欢快
安葬他的山坡呀,格外肃穆
那高高的墓碑
像大山的耳朵
他该最有权利听到
这铺轨的声音
哎,我多想有一台彔音机啊
磁带,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寸
彔下这胜利的音响
捧着,送给他听……
紫阳,我们回来了老同学史锡腾与铁二师六团汽车连战友一行40余人,重返襄渝线,参访紫阳……
当年在这里筑路架桥
正值芳华
本日,我们回来的时候
年已古稀
见到这里的山
想抱在怀里
见到这里的水
想捧在手里
见到紫阳的乡亲
想上前牵牵手,说说话
面前站着一棵树
也想上前搂着
留下我们的手温
紫阳
铁道兵走过的地方
不但是留下我们的足迹
留下闪光的路轨
还留下我们牵肠挂肚的想念
生平也不会丢失的影象
当年的南瓜喷鼻香
柿子甜
茶水在杯中融着鱼水情
嵩坪的石煤烘暖冬日的军营
那些朴实的乡风
淳厚的脸庞
时常走进梦里
滋养不败的兵魂
紫阳
我们忘不了
长眠在这片山水间的战友
千里襄渝线
每一块里程碑前
都站着铁兵的忠魂
曾经走在汉江上的木排
也写下不平不挠的壮歌
大米溪隧道里
仿佛还迴荡着当年抢险的号子
通往洞河的公路便道
总是车轮滚滚
横跨江面的大桥壮不雅观宏伟
见证建筑者是一群“豪迈的人”
紫阳
我们回来了
回来了
曾经在这里筑路架桥
将生命请托给这里的山水
在当兵的履历里
我们便是紫阳人
刻在心上的地方
便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