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经由六年闭馆升级改造后的兰州市博物馆于8月26日重新开馆,这是兰州市博物馆自2013年闭馆改造以来首次与不雅观众见面。
合营新开馆,兰州市博物馆还精心设计和提升了基本陈设“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
其馆藏佳构文物包括最早的墨迹纸之一“东汉墨迹纸”和国家一级文物西夏文“首领”铜印、宋代老子骑牛造像等。

这次展览的文物亮点之一无疑是最早墨迹纸之一“东汉墨迹纸”,兰州市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郑炜本日接管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该纸在造纸史与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不少外地不雅观众专门为了这一纸而专程赶到兰州,这一黑迹纸是从汉墓出土时是作为铜镜的衬垫之物,共有两件,目前一件在国家博物馆的甘肃文物展展出,另一件则在这次兰州市博物馆展出。

最早东汉墨迹纸领衔兰州市博物馆闭馆六年从新开馆了 汽车知识

兰州市博物馆展涌现场 逐日甘肃网 图

兰州市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240号白衣寺院内,依原明代白衣寺旧址而建,成立于1984年,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近5800平方米,个中展厅4000余平方米,库房700多平方米。
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2633件,个中,国家一级文物53件,二级文物82件,三级文物698件。
馆藏文物种类完好,佳构纷呈,按质地可分为陶、瓷、金属、石、玉、纸质等,个中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彩陶,明清甘肃地方名人字画以及白衣寺塔藏文物较为丰富,也较有特色。
半山彩陶鼓、东汉墨迹纸、明代首饰工艺品均为同类文物中的佳构。

兰州市博物馆基本陈设“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

据兰州市博物馆供应的资料,兰州市博物馆于2013年开始基本陈设提升改造工程。
经由6年的扩建改造,于8月26号正式开馆对外开放,升级改造后陈设展厅面积增加至3600平方米,比原来增加1000多平方米。
提升后的基本陈设“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也在同日与不雅观众见面。
据理解,“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共分为远古文明——神秘彩陶、青铜文化——民族交融、汉唐古道——丝路要津、宋元津城——渡口烽火、明清风采——金城揽胜5个单元,展出馆藏文物474件。
个中中国已知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鼓、迄今创造最早的墨迹纸之一“东汉墨迹纸”和国家一级文物西夏文“首领”铜印等兰州市博物馆的主要藏品也在展陈之列。

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迄今创造最早的墨迹纸之一——“东汉墨迹纸” 兰州市博物馆 图

目前可见的东汉墨迹多存在于简牍之上,而留于纸上的极其罕见。
对付东汉墨迹纸,兰州市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郑炜接管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一最早墨迹纸之一的“东汉墨迹纸”,无论在造纸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着极其主要的意义,“从汉墓出土时共有两件,目前一件在国家博物馆的甘肃文物展展出,另一件则在这次兰州市博物馆展出。

兰州市博物馆方面公开的资料显示,该纸出土于兰州伏龙坪龙尾山东汉墓。
直径17.5厘米,麻纸,创造时纸张均已成圆形,纸质优柔有韧性,边沿少许残缺,出土时是作为铜镜的衬垫之物,现保留下来的两块纸正是置于铜镜下方。
纸张表面均有少许霉斑和残损,个中一张品相完全,直径17.5厘米,残留墨书约40余字;另一张残损较严重,直径17.8厘米,残留墨迹约60余字;字迹均为羊毫书写,书体为隶书,工致秀美。
由于堕落严重,纸的原始形状无从考证,书写的内容已无法完全地释读,但从残留的字迹剖析,应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有关,这也解释纸在当时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且极有可能已经开始遍及。
东汉墨迹纸的创造,在同期间创造的纸中实属罕见,不仅是一件研究汉代造纸技能与纸的利用的主要佐证,也是我国考古界的一大珍宝,同时也为书法艺术的研究供应了实物资料,国家一级文物。

陶鼓是天下上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也称为土鼓,《周礼》、《礼记》均有记载。
古人用它敲击出高昂而有节奏的鼓声,为舞蹈的人们伴奏。
陶鼓在远古人类社会中,不仅充足了人的精神天下,更是原始巫术和敬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这次展览展出的彩陶鼓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马家窑彩陶文化因1923年首先创造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落而得名,是继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往后,将彩陶推向又一新高度的彩陶文化。
它涌现于距今58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晚期,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紧张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此外,出土于红古区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瓮,也因其丰富的富于变革的图案装饰,成为展厅里备受关注的“彩陶王”。

贝叶双耳彩陶罐

双勾纹双耳彩陶罐

战国青铜剑 逐日甘肃网 图

“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展出的藏品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件“东汉墨迹纸”和西夏文“首领”铜印。
据理解,“东汉墨迹纸”是1987年9月,兰州市博物馆事情职员在清理城关区龙尾山伏龙坪东汉砖墓时创造,直径17.5cm。
这是迄今创造最早的墨迹纸之一,它为研究中国的造纸术及书法艺术供应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而西夏文“首领”铜印的展出则为我们不断解密西夏王朝和西夏文化供应了个中一把主要的钥匙,也为我们不断研究西夏文明供应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夏文“首领”钢印 逐日甘肃网 图

据史料记载,西夏官印的紧张材质有金、银、铜以及铜料镀银四种,但就考古创造来说,大部分为铜印。
这些官印据有关专家考证,大多是具有世袭身份和较高地位的族长领袖所利用,他们在西夏政府中或部族中担当领袖、武职或其他的相应官职。

而就兰州市博物馆所藏的这枚西夏铜印的类型来说,早在清朝末年的著录里面就可以看到,但却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印。
直到20世纪初,西夏笔墨开始被解读,罗振玉父子根据背款上的笔墨,确定它为西夏官印。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夏学家,叫做黄振华师长西席,将这个铜印印面上的主笔墨翻译出来,才确定了是“首领”二字,从此将这类印统统称为“首领”印。

兰州市博物馆所藏的西夏“首领”铜印以篆书来表现,用的是在印章中官印常见的九叠篆文,传世的和出土的西夏文篆书官印以“首领”二字印最常见。
从功能上来讲,西夏文印章同样是借鉴汉文印章的产物,同样是用来表示身份、地位、权力等级的象征。
一样平常边长在5厘米旁边,印章背面的柱钮上刻有表示方向的西夏文“上”字,印背两侧阴刻熟年款和人名,印文的点画屈曲折叠、深厚凝重,有双边;整体布局参照汉印中的“满白法”布局,并且仿照唐宋印中通用的九叠篆法,富有变革。

宋代老子骑牛造像

该馆的另一主要文物是宋代老子骑牛铜造像,据博物馆供应的资料,该造像通体高58厘米,重10.5千克,老子骑牛造像铜范铸造,由底座、老子骑青牛两部分构成,人与牛范铸法铸造,然后与底座焊接而成。
底座呈平面四足长方形,上立一头青牛,体格健硕,四肢粗短、牛尾自然下垂,牛首前额正中处贴圆环用绳相系于鼻衔环,牛首微向身体左侧旋转,神态和顺。
老子身着斜领宽袖长袍,袍摆自然下垂于足面,衣纹简洁流畅,右手握与鼻衔环相系之缰绳,腰间系带,长袖半掩双手,左手轻扶于左腿膝枢纽关头处,头部向身体左侧旋转,腹平背直端坐于牛背。
老子脸庞丰润,长眉长须、慈眉善目,额头有皱纹,嘴角略上翘。
此件铜造像造型古拙,形态逼真,是全国存世不多的玄门造像珍品,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三彩明器

在展陈方面,“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还采取了数字技能完全、生动、互动地活态化再现文物本体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用“全景+虚拟动画+全息展示”的办法先容馆藏佳构及兰州出土的宝贵文物,全面展示兰州市主要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成果。

兰州市博物馆馆长董亚莉在接管兰州晨报采访时说,“经由改造提升后的兰州市博物馆,从基本陈设方面来说,全体展馆在确保每个单元文物展品数量的条件下,应时利用影视、多媒体及全息展示手段,声光色的相互合营,以当代的展览手段展示传统的文化,增强展览的不雅观赏性与意见意义性。
同时在展览中还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出了‘伏笔与生理起伏’,旨在勾引不雅观众有兴致的进行下一步的参不雅观,淡化传统展览设计中‘展线’观点,使不雅观众有‘不虚此行’的不雅观赏效果。

明肃王千字文手卷 兰州市博物馆藏

据悉,为推动文物活起来、走出去,弘扬陇上字画艺术,加强博物馆馆际互换,优化文物资源配置,拓展互助空间,兰州市博物馆与永登县博物馆、榆中县博物馆、皋兰县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砚池沉喷鼻香——兰州市四馆馆藏清代字画联展》,也于8月26日在兰州市博物馆东展厅开展。
这次联展的唐琏、朱克敏、王岱、白延龄、温虚舟、赵冲谷、马文炳等十七位名家105件藏品是在四馆浩瀚字画藏品中精心挑选出的。

兰州市博物馆馆长董亚莉认为,随着文博奇迹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被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兰州文物古迹,得以重放异彩,“兰州市博物馆已成为让人们理解兰州、热爱兰州的一个对外窗口。
抑或我们换个角度,不把这些陈设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当成单独的物件,而是当成线索,让所有的线索交织起来。
那么,在这里获取到的知识,再结合新展所突出的理念和改造,就对兰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感想熏染更加丰富饱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