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要:《渔翁道情》是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手腕与中国民间演唱艺相结合的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此歌曲为清代著名文学家郑燮作词,而曲为王震亚师长西席记谱、改编,旋律取自扬州传统曲艺《板桥道情》。针对此歌曲,笔者分别从作品背景内容、音乐构造以及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独特剖析,阐释创作特点及艺术内涵,以期对演唱者在此作品的演绎上有所帮助。
關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渔翁道情;构造剖析;演唱剖析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84-02
一、《渔翁道情》创作解析
(一)曲调来源
道情这一演出形式源于唐代,原玄门用来传播教义,布道是所演唱。及至宋代经济进一步发展,音乐更加世俗化,各种音乐形式逐渐在民间兴起,道情这种演唱形式也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除了用来传播玄门教义之外,道情更是增长了许多世俗化的内容,从而在全国各地加倍盛行起来。根据文献记载,“渔鼓、简板始于宋朝”,这两件乐器随后险些成为了道情演唱的专属乐器,因而道情这种演唱形式更有了“渔鼓”的别称。到了明清期间,道情蜕变出紧张两种内容形式,一种是剧本式的,属于长篇;另一种则是填词形式,文人雅士通过给道情填词来针砭时弊或抒发自己的个人志向,其内容丰富且文笔细腻,具有较高文学代价,能成为填词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郑燮所写的《道情》十首便是当时传播度最广的道情演唱作品,个中第一首经由王震亚重新记谱编配伴奏的《渔翁道情》,综合来看可谓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不可多得的极具艺术代价的佳作。
(二)词者郑燮
郑燮,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朝最为繁盛的一个期间,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中期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出生贫寒并未消磨他读书出仕的志向,于康熙五十一年中得秀才,年仅二十岁,及至雍正十年中举,已是年至不惑,四年后乾隆元年始中进士,乾隆七年方任范县县令,时年五十岁。年少中秀才,半百才为官,可谓天不遂人愿,仕途坎坷。中举之前,为贫寒所迫,郑板桥不得已以卖字画坚持生存,以写诗来得到精神和思想上的抚慰。
在他浩瀚的文学作品中,《道情》十首的创作过程最为艰辛漫长,险些是其生平心灵写照。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始作于雍正七年,但却在乾隆八年的时候才终极定稿,在此期间反反复复的修正历经十四年,从三十七岁到五十一岁,从而立之年到知定命,经历了失落去嫡亲长辈、独子的悲痛,又囊中羞涩生活难以为继,加之仕途不畅,这十首《道情》则是凝聚了他数十年人生感悟的厚重沉淀。郑燮在《道情》的媒介中写到: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却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恰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骚世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入世而又出世,看破尘凡骚动,淡泊明志,归隐山林超脱情怀。因而,此篇媒介为《渔翁道情》艺术歌曲奠定了十分饱满的演唱基调。
二、歌曲构造与伴奏剖析
《渔翁道情》这首歌曲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震亚师长西席记谱整理而出,原曲出处便是扬州传统道情曲艺中《板桥道情》之《老渔翁》的唱段。郑燮三十三岁出仕而不得志,便返回了扬州卖画为生,直到五十岁出任范县县令。他紧张是待在扬州期间创作的十首《道情》系列作品,而《道情》十首的词曲内容为渔翁、樵夫、沙门、道人、诗人、乞儿等一些民间人物形象,内容则是这些社会普通人物的生活场景并且表达了对虽然清贫但却美好闲适的生活神往,清人何绍基《跋道情十首》:“板桥书道情词,余屡见之,词亦不尽同,盖随手更易耳。生平跌宕牢骚,奇趣横溢,俱流露于词中。此道情一经出世便得到的普通阶层百姓的情绪共鸣,受到普通民众的喜好与代代传唱。《渔翁道情》的这个曲调唱段也因此能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以王震亚师长西席所编配的正谱为例:整曲调式为降E的C羽五音调式,4/4拍,整曲篇幅不长,但通过剖析还是可以将整曲的分为规整两段体加一个尾声。
1-9小节为歌曲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则有分为了1个伴奏乐句+3个演唱乐句。1-2小节则为伴奏乐句,两个小节的伴奏没有繁芜的音群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点缀的就进入了演唱部分。在纵向的和声进行中全部的利用纯四度与纯五度,没有不和谐音程的涌现,大大的增加了音乐的进行空灵感,为整曲奠定了一个基调。从横向的和声进行中,旋律走向是直接重复的第一部分的第3个演唱乐句,和声进行则是大略的I级和弦和V级和弦相互更换。
3-4小节为a乐句,也为整首歌曲的主题乐句,并且是个弱起乐句,伴奏则是I级柱式和弦到V级的柱式和弦,大略且留有余白,伴奏和演唱效果则显得干净而又空灵。5-7小节为第二个乐句,这个乐句除了词与末了的拖腔不一样外,全体旋律的走向是一样的,同样也是一个弱起。但是伴奏有了更进一步的递进,利用了分解和弦、二八节奏型,和弦类型的利用不再是主、属两种和弦,加入的Ⅲ级、I7和I9和弦,特殊的解释一下用在第二个乐句结尾的I9和弦,这个和弦实在便是民族调式伴奏中的附加音和弦,三和弦中加入一个2度音,用来增强民族调式的特色。8-9为第三个乐句,这是一个呈上启下式的乐句,第一部分到这里结束,回到了主和弦。从伴奏织体上来说,同样是分解和弦二八的节奏型,6-9小节伴奏的年夜声部与主旋律是一样的,呈现出了一种人声与琴声的共鸣感,并且在第9小节的结尾弹出了一段上行主和弦的琶音,对歌曲向上进行了一个大的推进,至此歌曲的故事人物(老渔翁)、动作(江中垂钓)就在这一段中完美的呈现出来。
10-16小节则为《渔翁道情》的第二个部分,乐思走向了高潮部分,主旋律的织体不再是都为平稳级进,而是涌现了部分四度以上的跳进,表示了情绪的冲突与递进,10-1l小节,这个乐句采取了紧张为六度音程三十二分震音节奏型,紧张的伴奏利用和弦还是一个I和I7和弦,是整首歌曲中节奏最为密集的一个乐句,演唱乐句也涌现四度的跳进,是前两个乐句铺垫递进的一个展现。12-13小节、13-16小节分别这个部分的第二和第三个乐句,所配的伴奏型同5-7小节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和声的利用更加的丰富了利用了大量的Ⅲ级、Ⅵ级、Ⅶ级原位与转位和弦。
末了一个部分则是一个尾声,在第17小节,末了回到了c羽这个主音上,在听觉上觉得已经歌曲结束,却在后面18-20小节上接上了歌曲的第一个乐句的主题旋律,加上较长的拖腔结束全曲,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伴奏上也回到了开头随着旋律全部利用柱式纵向的四度、五度和弦,增加意境悠远的效果,头尾相接,颇有中国讲究循环的古代哲学意味。
三、演唱剖析
(一)整体情绪把握
整首歌一共54个字,如下: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清)波远,荻港萧萧日间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顷刻波摇金影,蓦举头月上东山。
歌曲以老渔翁作为了主人公,描写了随江清闲垂钓的生活情趣。一位老渔翁,依山傍水的乘着一叶小舟随波逐流没有牵绊的在江中垂钓,远处的沙鸥时时时的在轻点江面,江水因此起了层层的荡漾。渔港周边的萧瑟与白天就起来的寒意,处处表示着秋意渐凉。看到此情此景,老渔翁情不自禁“高歌一曲”之后创造己日落西山,落日光芒洒落在江面上,船桨在江水上划着,泛起了阵阵金波,骤然举头创造玉轮己从东边的山峦上冒出了头。
文中的老渔翁凭一把钓竿,一叶扁舟,恬淡而清闲的垂钓,对人物“靠”、“傍”二字的描写表达出了渔翁垂钓这一活动极度的闲适感。“无牵绊”、“日间寒”更是表达了老渔翁的自由、而无拘束却又孤独的状态。“沙鸥”与“荻港”,静物环境的萧瑟之感,对动物的描写跟加的反衬出了整体环境极度的冷、清、静。“霎”与“蓦”字表示了韶光一晃而过,渔夫乃至忘却了韶光的存,觉得已超脱在韶光循环之外,颇有老庄的道家思想。
其余,整首歌曲的对仗规整,对环境的描写动静结合,韵脚十分规整,整首道情的个人意志与意境也到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古人对付情绪的表达从来都不是直抒胸臆,大多寄情于物或景,对付情绪与个人意志的表达也是非常蕴藉的,郑燮的这首道情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演唱一首好的艺术歌曲须要演唱者有一定的艺术教化,古诗词类的艺术歌则对演唱者的艺术教化与文化涵养哀求更高,以是在演唱这首艺术歌曲的时候切忌不能大开大合式的去演唱,而该当在感情上保持一定克制,演唱中全身心的沉静在作者所描写的画面中,身临其境的去感悟歌曲中所想表达的自由、淡泊与沉着。
(二)歌曲演唱处理
l.节奏把握
中国古诗词类艺术歌曲节奏都较慢,这也跟古代人的音乐审美有着很大的关系,其规律大多为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这首《渔翁道情》也不例外。但是很多的歌者在演唱这类艺术歌曲却因原来的节奏慢,末了把歌曲演唱得让人听上去十分的疲塌,以为歌者的整首歌唱得非常的“累”,反而影响了整首歌的意境,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该当些许的自由、从容和流动,不要为了拖腔而把整首歌唱得意境全无。
2.旋律把握
整曲一共也就区区五十几个字,歌曲旋律也因此级进为主且一字多音,为了是歌曲不显平淡而突出重点要表达的信息,演唱时突出歌曲的重点字是非常关键的。如歌曲中的“翁”、“竿”、“崖”、“湾”、“无牵绊”、“沙鸥”、“远”、“荻港”、“寒”、“一曲”、“斜阳”、“晚”等等这些字与词都是须要在演唱中着重突出的,主人公的性别、职业、心境、身处环境等等这样的信息才能比较完全的表达出来,传达给听众们的信息才会有重点,层次分明。
《渔翁道情》这首歌的取材、类型也就注定了,如果像西方传统的艺术歌曲一样完备的按照乐谱去演唱,就会失落去原来的韵味而显得去世板。该当参考扬州曲艺《板桥道情》中的原调在曲中适当的增加一些润腔,例如曲中“渔”、“钓”、“山”、“水”、“波”、“昼”等这些字上加一些类似于上波音的润腔,但不可加得过于的频繁与随意,适当的加一些表示了歌曲原有特色,有起到点睛之笔的浸染。如果润腔过于频繁就会显得整首歌曲过于的冗言了,反而与整曲的情绪基调相悖。
其余,整曲停顿换气也有特殊之处,全曲在在“湾”、“牵”、“寒”、“阳”这几个字的旋律特点都是前八后十六附点,在前附点八分音符唱完过渡到后十六分音符时,中间要做故意识的停顿,要做到的效果是声断隋不断,这样有一种情绪进一步匆匆进的效果,也符合曲艺行腔的特色。
3.分外处理
在各种演唱的版本中,最表示《渔翁道情》特点的地方,便是部分咬字的发音发生了改变。例如:“白”唱成“be”,而“斜”唱成“xiai”类似两个音的拼接,这两个字都在《中原音韵》中的上口字,是当时便于戏曲归韵行腔使得歌曲更加合辙押韵,也是尊重歌曲素材的来源。在音色上,清亮、集中的音色更加符合歌曲的气质,吐字须要柔和,避免声音的溘然爆发,避免挤嗓、压喉,演唱的通道一定要顺畅。每个乐句持续的韶光都比较长,这也就意味这对歌者音色与气息的掌握哀求比较的高,要有一个良好的演唱性能才能够很好的演绎这首歌曲。
四、结语
《渔翁道情》虽只有两面乐谱,且旋律看似大略的艺术歌曲,實则不然。这首歌对演唱者声乐演唱技能、传统戏曲唱腔能力、文化教化程度都有较高的哀求,再加之与伴奏的高度契合才能对歌曲进行完成度高的“二度创作”,对付笔者而言,无论演唱什么类型的歌曲,都该当花韶光与精力剖析谱面、对歌词展现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歌曲旋律走向有整体的把握。这样演唱才能够表示自己特有的歌曲理解与演唱风格,才能把作品表达的内容、感情会真正的传达给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