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诗集《母亲》《献给母亲的歌》、长诗《九十岁的妈妈》之后,刘福君又创作了长诗《妈妈》(河北教诲出版社出版)。
这是他献给93岁母亲的一曲深情歌谣。

母亲是诗歌穿越千年而不竭的情绪动力。
母亲主题的书写,写出真情不难,但日复一日、一年一年,坚持写一种深情,且与自己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相契相生,真正造诣一种言行合一的诚挚写作,就很难;写出母爱不难,但要呈现出自成天然的诗艺追求,就很难。
刘福君的母亲主题书写,大略而又丰硕,有着强烈的自觉追求。

一曲深情的歌谣读长诗妈妈 休闲娱乐

刘福君的诗,没有华美的装饰,没有繁芜的关系,有的只是一个简大略单的母与子、家庭与村落落,以及关于这种亲情大略又朴拙的传达。
从诗题来看,“妈妈”,这个叠字的口语化昵称,有着更为朴实、亲密的表达,一片从无掩饰笼罩的小儿百姓之爱,一种亲密无间的母子之情,在岁月的更迭和回顾中,依然鲜亮与活泼。
从稚子到中年,从青葱到垂暮,久久为续,念念不忘。
全诗共99节,蕴藏着墨客对母亲永生的戴德和永恒的祝愿,洋溢着熠熠生辉的人间烟火,升腾着拳拳舐犊之情。
母爱的芬芳透过字里行间,让我们对家庭幸福生活有了神往与坚守。
93岁的母亲,在57岁刘福君的娓娓陈说中鲜活可感。
墨客是在场的,母亲是在场的,这是对母亲的倾诉,然而更在这种喁喁私语中,令读者如沐东风,读者不知不觉中也成为在场者,如与老友匆匆膝而谈,是那种掏着心窝子的兄弟,聊家人,聊妈妈,聊邻里。
墨客将母亲所给予一个家的最大庇护与抚慰,也一并交付于我们。
我们和刘福君一样陷入在场与回顾的穿插之中,犹如看待我们自己的发展,自己对家和母亲的爱。

这首长诗有着自然天成的叙事化抒怀,如山涧之水顺势而下,情绪的波澜在水花间跳跃。
刘福君对付妈妈的倾诉,既是妈妈的一部生命史,也是自己的一部发展史。
这首长诗在现实和回顾的交织中,同时又交替呈现了叙事视角的多样态,以自然天成的生命创造和顿悟,构成了一种多声部的张力。

刘福君对母亲还有着童心未泯的刻画,让一个高龄老人能够葆有令人艳羡的童真童趣,葆有内心情绪的圣洁和美好,“有一天她吃了印度青/咂了咂嘴竟笑个一直:这苹果口味像乳汁,/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又吃上奶水了”。
这样的意见意义之笔比比皆是,照见了妈妈天真而清澈的心灵。
我们也仿佛穿透光阴,一同见证了母亲心性的名贵。

《妈妈》中,“山桃花”可谓诗眼,在诗中多次涌现,既是情节的动力源,又是情绪的助燃剂,尤其是第2节,涌现了5次山桃花,奠定了全诗的美感基调,“十五岁那年/她嫁给了比她大六岁的男人/山桃花开了/山桃花谢了/妈妈的春天很短/妈妈和爸爸在山桃花的对面/搭建茅庐,从此/对面的山崖住着山桃花/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

“桃花”意象自古就被授予了情绪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内蕴,既承载着春天、女性、爱情、仙隐等情绪,又暗合着“感于物”的天人合一的追求。
刘福君特意强调的不是娇弱的家桃花,而是经风历雨的山桃花,妖冶中有钙质,馥郁中有力量。
这里的“山桃花”意象正是母亲的化身,“对面的山崖住着山桃花/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母亲与山桃花彼此互衬,彼此交融,刘福君熔铸个中的正是春天、女性、爱情,乃至仙隐的美好寓意。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1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