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继贵从18岁进厂,在江淮轻卡工厂一干便是37年,他的人生险些是与江淮联系在一起的——既与工厂共渡过难关,也与工厂共享过荣光;既见证过车间设备的升级,也见证过产品的更新迭代,见证了帅铃、骏铃、康铃一代代新车型的出身;今年底还将见证到第300万辆江淮轻卡下线的主要一刻。

在江淮新港基地,方得网见到了已经53岁的冷继贵。
他说,他父亲是江淮轻卡的第一代职工,他的不少发小、朋友都是江淮厂的职工,他们都对江淮充满了深厚感情。

老工人见证江淮轻卡37年从手工敲打到智能化分娩 汽车知识

“苦过累过,但很幸福”

在位于合肥东流路的江淮轻卡一厂,是江淮汽车扎根的地方,也是冷继贵渡过半辈子人生的地方,留存着他全体青年、中年的美好回顾。

江淮汽车本部

江淮轻卡一厂的前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建的车身厂,成立之初就面临资金紧缺,技能空缺,设备掉队的困局。
1981年,19岁的冷继贵来到车身厂。
“那个时候全靠手工敲打驾驶室,再手抬人扛底盘、发动机这些大部件。
我们不知道啥叫累,也不知道啥叫苦,每次看到自己生产出来的车辆都感到很幸福。
”冷继贵回顾起昔日岁月。

江淮50周年时展出的1968年制造的第一辆轻型载货车复制品

他的幸福日子没持续多长,在操持经济步入市场经济过程中,江淮汽车几度濒临倒闭。
1990年,江淮汽车产销不敷千辆,发卖收入仅3000万元,企业陷入谷底,举步维艰。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其他企业接一些散活来干,手工做过扫帚、簸箕,当时只想着先活下去。
”冷继贵没有对江淮失落去信心,武断地留了下来。

在夹缝中探求活气。
1990年,江淮创造性研制出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客车底盘的历史,在短短三年内快速形成规模,一度霸占了海内客车底盘市场近乎垄断的 80%份额。

在新港基地摆放着的主题雕塑,再现江淮当年手工敲打驾驶室的历史

在产品上的打破给江淮注入新希望。
1993年10月28日,江淮汽车年产打破万辆,进入安徽工业企业五十强,实现了江汽人30年的梦想。
“从那往后,江淮就没有再遇上过发展困难期,此后几十年都是超越越好,我们也是越来越有干劲。
”冷继贵说。

第一辆HFC1061轻卡的量产,则带着江淮彻底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1996年4月18日,在江淮轻卡发展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产品——HFC1061轻型载货汽车正式下线,此后该款车很快红遍大江南北。
“第一辆HFC1061轻卡的驾驶室,当年是靠着工人们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车成型后大家都激动极了。
”冷继贵昔日战斗的豪情仍清晰如昨。

在江淮汽车事情了37年的老工人冷继贵

纵然经历过困难期间,冷继贵比较起同龄人又是幸运的。

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中,1998年全行业迎来下岗潮,至少有1000多万国家职工失落去赖以生存的“铁饭碗”,不少家庭被绝望的氛围笼罩。
“江淮当年已经发展得很好,为了扩大产能还在不断招工,完备不存不才岗的事。
”冷继贵说,在后来一波下海潮中,由于江淮企业效益很好,也险些没有人离开江淮。

亲眼见证江淮如日方升

在度过困难期间后,冷继贵留存的影象中,更多的是不断见证江淮如日方升的喜悦。

在旧厂房换新颜时,冷继贵愉快了几个月。
2005年12月,江淮在车身厂根本上正式成立轻卡一厂(东流路的厂区),相继建立冲焊、涂装、总装车间,引进前辈的生产线、科学的管理方法。
“新生产线建成后,我们的劳动强度降落很多,有不少工序由机器来完成。

除了工厂大变样外,江淮的管理机制有了大新变革。
“公司组织大家开始学习,实施‘40+4’制度,便是在每周40小时事情再加4小时,为员工设计发展路径。
”冷继贵说,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几十年学习下来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工模具钳工。

在冷继贵印象中,在引进更前辈的生产线及管理机制后,江淮轻卡近十几年来发展非常快速。
“江淮轻卡的帅铃、骏铃、康铃系列轻卡车型先后下线,这些产品在市场都很热销。

冷继贵作为“江汽老兵”代表在“轻卡一厂转产仪式”上做发言

随着老设备不再适应生产需求,2017年底,冷继贵所在的轻卡一厂正式歇工转产到新建成的新港基地。
在“轻卡一厂转产仪式”上,冷继贵作为“江汽老兵”代表发言时说到,“无论技能多么前辈,老一辈人的精神不能丢。
曾经的艰巨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要成为我们传家宝,永久传承下去。

在正式下达转产命令后,冷继贵与另一位老工人张文俊一同将轻卡一厂大门缓缓关上,他们心中都是万般不舍。
“在转产仪式头一天夜里,我怎么都睡不着,一晚上心里全在回顾着过去,太舍不得离开。
”从投产到歇工转产,这里也留下了冷继贵的青春、回顾以及喊过的每一句口号。

江淮新港基地

新港基地位于合肥市肥西县桃花工业园新港南区,方案面积3900余亩,其轻卡的整车生产能力、工艺能力、试验验证能力达到环球一流水平,全面实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
比如,车身冲压新建两条封闭式自动化生产线,冲压机器人12台;焊装车间拥有7条驾驶室拼焊线,个中3条为全自动化焊装线,配置101台机器人,新骏铃宽中体焊装线自动化程度达95%,帅铃焊装线自动化率93%;涂装车间为独立厂房构造,全体工艺流程全自动化;总装线高度整合自动化、柔性化、信息技能,实现多种车型的大规模生产。

“新工厂的设备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幅降落,车间噪音也明显降落,我们的安全也更有了保障,最主要的是产品质量更平稳可靠了。
”当看到机器手等自动扮装备如此前辈、车间作业环境大幅改进后,冷继贵感到自满。

在冲压生产线上险些见不到工人,大部分工序由机器手完成

谈起生产的变革,冷继贵说,新港的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每条生产线都不再像以前那样须要比较多的工人。
“以前一条生产线上至少要20多人,现在有五、六个人就够,有些生产线上的工人紧张是卖力排查故障之类的监控事情,很多事情都是由机器来完成。
”他说,他会加快去适应新设备,新生产模式,在即将退休的末了几年内做出新的贡献。

此外,江淮汽车试验验证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海内整车试验场首个三圆弧高环跑道在江淮在新港基地周边建成通车,全长5.2公里,分为三个车道,最高时速可达160km/h,方案设计为符合实际且合理的三圆弧高环方案,将承担着江淮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车可靠性、耐久性试验验证任务,有助于江淮大幅提升产品研制、质量掌握的能力。

三圆弧高环跑道

一幕幕的回顾仿佛就在昨天。
在江淮轻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进程中,冷继贵从一个毛头小子到两鬓斑白,从当初的钣金工到现在的工模具钳工,他对江淮的情绪却变得愈来愈深厚。

正是一代代江淮人对江淮的朴拙情绪,才有了即将到来的第300万辆江淮轻卡的下线,这又将成为江淮轻卡的一个新出发点,在新的汽车行业发展时期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