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声腔”之后,嘉靖、万历年间在江南徽州和池州地区兴起一种新声腔,时人称之为“徽池雅调”,并有晚明曲选《徽池雅调》等传世。这种声腔包括徽州调、池州调、青阳腔、太平腔、石台腔、四平腔等腔调,20世纪的研究者统称此类声腔为青阳腔。青阳腔与元杂剧、南戏和明传奇明显不同的是,在演出中除了唱和白之外,新增了滚调的演出成分。这种滚调一经传播,很快轰动大江南北,受到民间的热捧。王骥德《曲律·论腔调第十》:“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戏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之角什之二三。其声淫哇妖靡,不分调名,亦无板眼。”青阳腔常日冲破曲律,以俗为美,因此受到正统文人的抵制。然而,因崇尚热闹的滚调演出办法缺少艺术内涵,很快衰落。清代以来,滚调险些埋没无闻。
1942年,傅芸子师长西席揭橥《释滚调》一文,这是自晚明以来第一篇专门研究滚调的成果,它开启了青阳腔滚调研究的大门。八十年来,傅芸子、叶德均、王古鲁、钱南扬、孙崇涛、朱万曙、林鹤宜、马华祥、王子文等几代学人对此都做过有益的探研,造诣卓著。从现存戏曲刻本来看滚调,滚调紧张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剧本中明确写上滚调字样的。
有的书名里就直接写明“滚调”,如《词林一枝》首页就有“海内时尚滚调”字样。《玉谷新簧》书名全题为《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摘锦奇音》全题为《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其他曲本也称滚调为“雅调”或“时调”,如《徽池雅调》《时调青昆》等。在当时的演出舞台上,青阳腔与昆山腔是同台演出的,且青阳腔比昆山腔更受民间不雅观众欢迎。在剧本笔墨中,标出“滚”“滚调”“诗”“白”“云”的也十分普遍。
第二,刻本中以单行中号字标出的笔墨部分。
单行中号字是明代万历年间雕版者的一种创意。为了差异唱词和白词之外的滚调词,出版者便首创了第三种字号,在大号字的唱词、双行小号字(有的也是单行)之外,安排用单行中号字来表示与唱、白声腔不同的滚调词。现已很难弄清这种做法是何时创始的,但后来,各家刻印者均形成共识,认可了这种做法。
晚明期间,青阳腔盛行的数十年内,中号字已成为青阳腔曲本中滚调的标准字体,这是当时演出者、编辑者、刻印者的共识,至今还没有见到大面积的中号字表示其他含义的文本存在。在明代的刊本中,中号字便是唱、白之外第三种措辞演出形式——滚调的标识。
第三,剧中诗句在演出中“顺口成滚”的征象。
从滚调剧目刻本的详细情形来不雅观察与理解,可以创造,滚调有明显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唱白合体—唱白连滚—唱白分离”。
(一)所谓“唱白合体”,是指滚调的来源。滚调在唱腔与白腔之外开辟第三种唱诵腔,它来自皖南地区的佛道唱诵腔。青阳腔从业者选择现成剧本中原有的或补充的诗词,以唱诵调歌之。它没有旋律,同于白;但有腔调,又别于唱。
滚调的笔墨部分来自哪里呢?来自曲牌唱词和对白的内容。唱词和白词中的诗句是滚调最早的来源,将唱、白中的这些诗句进行加滚,滚调随之形成。在详细演出中,还会根据情节的须要,增加新的诗词俚语来丰富滚调的表现力。本来是唱的诗句、白的诗句,都有可能被滚调所占用,这便是“唱白合体”,这也是滚调之所创立的一种基本模式。
(二)所谓“唱白连滚”,是指滚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熟形态。大致在万历中后期,在详细的演出中,滚调已经不能知足只对诗句进行唱诵的单一演出,从而涌现了“唱白连滚”的模式,即滚调词涌现之后,接着的唱词重复前面滚调词笔墨的征象。这种连环滚唱的办法表示出“滚动”和“滚烫”的双重演出效果,是比较成熟的滚调形式。
(三)所谓“唱白分离”,是指滚调在衰落之后,滚词回归唱词和白词的征象。入清往后,滚调的唱法无法复原,于是,有一部分诗句又回归唱腔,称为“滚唱”,有一部分诗词又重归白腔,称为“滚白”,这是滚调消散、转化的一种终极模式,从此之后,再无明代的那种滚调。但这种转化已经不是开头“唱白合体”的大略还原,而是一种质的改变。归为“滚唱”的唱腔已不同于原来的曲牌唱法,归为“滚白”的白腔也有别于原来的白腔,它们都带上了“滚”法。这种快速滚动的唱诵法,在清代高腔、20世纪地方戏中都有遗存,以是说,明代青阳腔滚调虽然消散了,但它的文化因子却在中国戏曲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既然滚调早已退场,仅留下可以自证的笔墨材料,那么,时隔数百年之后,研究滚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滚调又有何历史代价?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滚调的艺术代价:民间空想的舞台动力。
戏曲发展到明代,杂剧、传奇的艺术形式已经基本定型并固化,戏曲形式须要一个更新的打破口,这个打破口便是从青阳腔滚调那里开始。滚调为什么会涌现?它来自民间,实在是民俗空想的真实反响。老百姓喜好热闹,于是滚调就很“喧阗”;老百姓推崇劝善扬善,于是滚调剧目就选用忠孝、节义、发迹等主题;老百姓希望能听得懂,于是滚调化繁芜的唱腔为爽快的唱诵腔;老百姓喜好“当年贤文”,滚词便是一部戏中的《增广贤文》,蕴含着各种做人的道理。这些空想中,“好看”是民间审美的表现,“看了有好处”是戏中道德的升华,二者连成一体,不可偏废。滚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新唱法,而且是民间社会学习人闹事理的新路子。只有“好看”的东西才能让人接管“看了有好处”的常理。滚调便是明代中期新涌现的、鲜活的民间文艺形态,其意义指向民间大众的审美期待和道德空想。
第二,滚调的史学意义:改变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
青阳腔滚调对戏曲形式的推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影响了清代高腔戏的形成。青阳腔兴起的时候,弋阳腔已经衰歇。青阳腔的曲牌唱腔与滚调都是高腔,且有“一唱众和”的特点,由于只有高腔才能在民间舞台上扩大音响,尤其是滚调,能产生易懂、热闹、互动的戏曲演出效果。这与“一字之长,延至数息”之文人意见意义的昆山腔走的是完备不同的路径。随着青阳腔在南北各处着花式的传播,这种高腔唤醒了各地的民间腔调,数十种高腔戏随之先后形成,而这些高腔戏大都融入了青阳腔滚调的血脉。这是青阳腔在衰落之后仍对戏曲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
另一方面是,滚调对中国戏曲从曲牌体到板腔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浸染,表现在唱词与板眼两个层面。滚调进入“唱白分离”阶段之后,青阳腔滚调词归入唱词的做法终极导致曲牌体的瓦解。清中叶之后,除了昆山腔恪守传统之外,其他花部声腔均逐渐抛弃曲牌(或形同虚设),从此戏曲唱词从曲牌联套的是非句进入整洁句式的时期,这明显受到滚词回归唱词的影响。同时,在音乐板眼上,与齐言唱词相适应的节奏逐渐代替了曲牌是非句的繁芜曲律,让戏曲回到与民间交融、互动,且随意马虎理解的状态。若从其源头来看,青阳腔滚调功不可没,而那些抱守传统的戏曲音律家们则无法完成这个划时期的转变。
滚调一涌现便深受民众欢迎,虽已没落,却传承并完成了戏曲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由于滚调在清初即已消散,险些全体清代后期都遗忘了滚调曾经存在过的事实。只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人们才重拾旧物,新开眼界,通过学术的稽核,试图还原滚调的旧影和发展路径。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5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