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探秘”①“十大考古新创造”经远舰水下考古

经远舰倒扣海底百余年为何存状比致远舰好得多 汽车知识

光明网 李政葳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海疆爆发,“经远舰”遭遇日军四舰围攻,伤亡惨重,官兵们却至去世不升降旗。

历经百余年的历史钩沉,2018年7月,考古队员将沉没深海的“经远舰”进行发掘。
这也成为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事情得到的又一重大成果。

“經”字铭牌、“逺”字铭牌

创造:

抽沙20天才找到“經遠”舰铭牌

“经远舰”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海疆。
2014年夏天,水下考古队依据资料线索与磁力仪物探数据,在该处创造一艘铁质沉船残骸,并推测很可能便是中日甲午海战时沉灭的“经远舰”。

是否真像预判的那样?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开展庄河铁质沉船遗址专项调查事情,终极证明为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调查前期,考古队利用多波束声呐获取海底残余舰体影像,按其形状与构造推断为“经远舰”水线处的防护装甲“铁甲堡”,并初步剖断为倒扣状态。

随后,在遗址右侧抽沙,相应创造呈颠倒状态的排污水管口,由此确认,整舰为高下倒扣的埋藏状态。

经由一番剖析,考古队员的事情目标确定为探求右舷舰铭牌上,并用差分GPS精准定位。
终极,在连续抽沙20多天后在泥下5.5米深度找到了“經遠”舰铭牌。
由此确证,庄河铁质沉船即是北洋海军在甲午黄海海战一役中沉灭的“经远舰”。

玻璃保存无缺的舱室舷窗

残余的铁甲堡舰体外壳

探秘:

500余件遗物标本还原昔日海战细节

在这次水下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对沉舰其他主要部位也进行了局部解剖,陆续创造并确认了艏柱、锚链、舷窗、登舰舷梯、排煤渣口等部位,还收成了一批主要的沉舰文物。

本次调查提取了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种遗物标本500余件,种类丰富,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外壳列板、肋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构造;毛瑟步枪子弹、转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冲子等修理工具;鞋子、皮带、烟袋等个人物品。

此外,遗址中还创造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 毫米炮弹引信等,却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
因此剖断,这些是为了海战爆发前加强艉部火力,而紧急添置的武器。

从整体上看,本次考古调查摸清了全体沉舰的残余情形、埋藏状态、遗物分布等诸多信息,可以还原激烈海战的一些细节。

潜水员入水

保护:

舰体周边焊接锌块延缓海水堕落

水下发掘结束前,考古队对舰铭牌进行了必要的保护与回填,并采取捐躯阳极的办法,在钢铁舰体周边焊接锌块,以延缓海水对铁舰的堕落。

经考古确认,舰体残骸呈高下颠倒翻扣在海底,舰艏东北向,由艏至艉微倾2至3°,总体残长80米,宽12米,泥下最大埋深达6.4米。

“经远舰”沉灭后遭受长期破拆,底舱已被抓损殆尽,但由于舰体翻扣,底舱上面的生活舱室及甲板上的武器装备反而保存下来。

其余,由于舰体前后倾斜,舰体最前端已毁坏到生活舱,舰体后半部的生活舱未遭到毁坏,舱室甲板还有保留。
个中,“经远舰”大约3米高的生活舱室、2米高的甲板舷墙,也包括甲板面以上的舰载武器,总计约5米以上的舰体得以幸存下来,其现存状况要远好于“致远舰”(仅存一点底部舱室,约2米高度)。

洗濯出水文物

发掘各种小口径武器弹药

回顾:

少数落水官兵曾因游至老人石得以幸存

据史料记载,“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船厂建造,1887年底,“经远舰”返国后编入北洋海军,管带(舰长)为林永升。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说, “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的装甲巡洋舰最早实例之一,它的创造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和天下海战史等,供应了弥足宝贵的实物资料。

韶光回溯到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疆爆发,“经远舰”遭到日军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围攻,全舰官兵在管带林永升的率领下奋勇接战。
战至末了,绝大部分官兵与舰同沉,少数职员因游至老人石得以幸存。

这次“经远舰”的创造,首先平息了“经远舰”沉灭地的争议。
此前,沉灭地有大鹿岛、庄河、海洋岛等多地的不合,这次“經遠”铭牌的创造,终极确证“经远舰”沉灭于庄河老人石(旧称“虾老石”)的南面,与民国《庄河县志》的记载“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基本吻合。

出水文物登记

代价:

供应浊水海洋里利用多种技能水下考古案例

“经远舰”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事情得到的又一重大成果,“首次创造了北洋海军的舰铭牌,首次明确了其材质、工艺及安装方法……”柴晓明说。

在业界人士看来,甲午海战是木质风帆战舰被蒸汽机装甲战舰取代往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天下各国海军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其征战模式、舰体构造、火力配备等等一贯是后世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同时,甲午海战是中日近代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改变了中国、东亚的政治格局。
这次水下考古调查成果将有助于推进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天下海战史等领域的研究。

其余,水下考古调查综合利用了多波束海测、差分定位、水下三维声呐成像等技能,实现水下抽沙精准定位、沉舰全景与“經遠”铭牌区的三维声呐成像。
“供应了浊水海洋环境里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开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也为往后大型沉舰遗址的调查、清理与展示供应借鉴。
”柴晓明说。
(文中图片有中国文物报社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