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的高阳村落村落道

读历史,脚下踏着千年

高阳探幽千年高坪的前世今生 汽车知识

高阳村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迢遥的宋代。
她阔别莆田市区,位于有名兴泰里的“高坪尖”山下。
云顶岩,坐落在高阳峰山麓的一处深谷里,这里有千年古刹云顶寺,南宋儒生郑侨曾在这里结庐攻读,后金榜题名,成为仙游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近日,莆田一行慕名探访云顶寺,追寻绵延千年的高阳文化。

车子沿着石苍乡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一起驶至金钟湖,只见宽大的湖面一眼望不到头,湖中碧水盈盈,四周山峰峭拔,群山掩映,山水相接,宛若高峡出平湖。
沿着金钟水库往东行,山洼处,一条清洁的村落道延伸向前,两旁矗立着太阳能路灯,时时可以瞥见拿着农具的老妇悠悠走过,深山里的高阳村落安谧而安详。

金钟湖

我们沿着村落部后山的一条山路向上走,山林悄悄,一缕缕梵音不绝于耳,山路两旁,深绿的茶籽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
“现在还不到时候,再过一个月,火红的彼岸花开满小路两旁,却是另一番美景”,同行的老乡说。
绕过岩下两株百年迈梅花,踏上巨石凿刻出的石阶,走过化蟒洞,迈进了沉寂千年的云顶寺。

跨进寺院门楼,仿若踏进了千年的光阴,青石砖铺就的庙埕,看不见平凡寺院的雕梁画柱,朱漆大门。
云顶寺依山而建,背倚着一堆硕大的巨石群,飞檐翘角、乌黑的砖瓦,灰白的石阶,极尽古朴却满含庄严。
入殿内仔细不雅观察,只见左侧壁上涂满了各个年代文人墨客的墨宝;右侧则是晚清山水出名画家林肇祺的壁画,个中大部分都已是模糊不清,但有一幅仍维妙维肖,画中的苍松下,一只调皮的猴子似在捅马蜂窝,脸上表情维妙维肖,可爱极了。
殿中时时有虔诚的喷鼻香客,手持三柱暗香,跪求神灵庇佑阖家安康。
据记载,云顶寺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屡废屡修,明、清两代均有扩建。
镶在寺墙的《云顶岩记》石碑,系明代状元柯潜游历该寺时所作。

千年古刹云顶寺

站在殿前,山坳里的高阳村落景尽收眼底,远处群山云雾环抱,胜似人间瑶池。
恍惚间,似是瞥见少年郑侨寻幽来到此处,被此胜景所陶醉,遂在此地结庐读书,研读诗文。
据史料记载,郑侨的先祖是“开莆倡学”的“南湖三师长西席”郑庄,还是郑樵的堂侄子。
出生于书喷鼻香世家的他,少年时就肚量胸襟大志,熟读经书,饱学多才。
中状元前,当地民间流传谶语“漈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峰前出状元”。
后来,在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殿试中,郑侨果真被孝宗天子钦点为状元。
一朝状元,官至宰辅,三朝元老,两代帝师。
中状元后,郑侨归乡旧地重游,在云顶寺前写下了流传千年的名句:“钟播更阑响彻人间醒众梦,喷鼻香焚宙静气腾云母达天心”,亦是把这壮盛的文风与耕读的文化都留存在了这片黄地皮。
如今,在郑侨读书的地方建起了“状元亭”,后人纷纭慕名前往寻访名人轶事,新时期的云顶岩愈加名闻遐迩。

郑侨中状元前读书的地方

此外,在高阳村落境内还有高坪船厝寨首建的千年祖厝(即太原祖殿),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造的五峰寺、明末兴建的“桥尾亭”、清雍正元年(1723年)兴建高阳“温氏宗祠”,又曰“忠武祠”等古迹,“忠武祠”系中国古建筑名祠之一。
千年云顶寺,千年高阳村落。
拾级而上,云顶岩还有五大景不雅观:钩月弯,眠云阁,旧隐岩,化蟒洞,闻猿洞。
高阳的美,静待你我共寻幽。

游高阳,探寻“食”与远方

离开村落部,顺着金钟水库往西行驶5公里,一起上林密石峭,让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培植者的聪慧与艰辛。
转过一个急弯,忽的,面前涌现了一大片竹林,午后的阳光从竹林上倾泄而下,竹影婆娑。
竹林,并不是没有见过。
而这么美的竹林只有在此处,它们挺立的身姿,傲视着来往的车辆与人们。
山连山,竹连竹,这里是高阳村落2600多亩的竹基地,层层叠叠的竹画长卷,似是《卧虎藏龙》里的竹涛林海,也让我们真实地领略到了竹子清风傲骨的魅力。

高阳村落竹林基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用在高阳村落高坪一点也不违和。
行至山顶,果真有一块平地,几间土楼,高坪还住着四五户村落民。
将车停在宽阔处,理理一起的惊叹心情,却创造更大的惊喜是在这儿。
土楼的路口,长着3棵宝贵的杉树,两棵需4、5个人才能环抱、拥有300多年树龄的柳杉,还有一棵树龄约160年的红豆杉。
“高阳村落境内有300多年的柳杉3棵、2棵100多年的红豆杉,森林中还有各种奇不雅观,如树中竹等等”,高阳村落党支部布告温肖宁说。

300年树龄的柳杉和160年树龄的红豆杉

沿着小路,我们走进了土楼。
房前空地上种着各种蔬菜,不远处一口鱼塘里,鸭子们正自由地戏水,屋后的山林,鸡群满山觅食;树林里,放着数十个的蜂箱,成群的蜜蜂飞进飞出,悠然自得。
此情此景,让我们误以为闯进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温肖宁见告,高阳村落村落1.5平方公里,原来分为高坪、大斜、西种3个基点,基点间间隔各有5公里,自1952年后,各基点村落民陆续聚居阵势平坦、交通方便的洧潭基点,后来高阳村落部也从高坪迁往洧潭,形成了现在的高阳村落。
但高坪还有几户人家不愿迁居,住着土楼,守着大山,在这里过起来了自得其乐般的生活。
“政府关心我们老区公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方便着呢”!
住在隔头山赤色驿站土楼里的温金欢见告,“高坪山从不亏待我们,她用宽广的肚量胸襟养活了我们几十代人,我们也要守着她”。
朴实的措辞,表达的却是最深的情绪。

“来,尝尝我们的‘高坪茶’,新茶存货不多了,这都是我一叶一叶亲手摘下的新苗,逐步烘培出来的,平时我都舍不得泡,你们还是有口福的……”村落民激情亲切地呼唤着。
山泉水泡高坪茶,果真是好水好茶,一杯下去,味美喷鼻香甜、生津提神,途中的怠倦一扫而光。
高阳村落境内蕴藏木、竹、果等丰富的资源,在通了公路后,山里的竹子、杉木可以运出去了。
有名于外的“高坪茶”供不应求,茶籽油、乌笋干、蜂蜜,红菇……这些大自然赠送的原生态特产,也通过互联网,一单单地往山外发货,村落民的腰包鼓了,生活如日方升。

高坪顶之晨,溪雾浮涌,远近山峰若隐若现,置身其间,仿佛云游瀛洲、蓬莱,是生态不雅观光的好去处。
春采茶挖笋,夏赏竹捉鱼,秋收板栗茶籽,冬不雅观雪品茗。
一年四季,高阳总有让你留下来的情由。
气势磅礴的山峦,婀娜多姿的风光,既有一揽众山小的心境,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意境。
这里有山泉水的温情,林海涛声的温顺,山草花果的清香,百鸟鸣春、莺歌燕舞的气息,还有那大自然氧吧的纯情。
游高阳,除了美食,还有那诗和远方……

忆往昔,追寻赤色印记

高阳人之风致,亦如竹之高节。
在革命战役年代,作为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旧址所在地的群众,高阳人积极参加革命,为地下党采购征集货色粮食、背送药物等,为省委顺利开展革命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走在山林间,循着先辈的足迹,给心灵做一次神圣的洗礼。

“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来到高阳,在这里开展革命。
我和苏华结义成姐妹,做为接头人,我卖力她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3年”。
革命“五老”职员林楼顶妹今年95岁,提及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革命的经历,她如数家珍。
1943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经仙游钟山来石苍高阳,进驻高阳温氏宗祠。
在村落民的支持下,这里很快搭起了大略单纯竹房,作为省委机关办公室、宿舍、厨房和会议厅等,也为本日留下了浩瀚的革命遗迹。
闽中特委委员林汝楠调集省委机关周围的高坪隔头山、船厝寨、下厝等群众36人,刺血为盟,拜把兄弟,召开“为革命胜利,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誓师大会。
高阳村落230多位群众在省委机关领导曾镜冰和苏华、黄国璋等人领导下参加革命活动,他们中有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联结员、接头户等。
在地下党带领下,智取涵江交通银行钞票,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并派兵围剿,革命形势十分严厉,但高阳公民守口如瓶,使得仇敌一无所获。
“我自己坚持革命,杀头就杀头,最坏的打算是一家人都被杀头”,林楼顶妹铿锵的声音说出了高阳人支持革命的决心。

福建省委闽中特委旧址

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旧址(温氏宗祠)位于高坪山,据悉,温氏宗祠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不仅是温氏族人维系宗族亲情的主要场所,也是福建省委革命历史的见证者。
温氏宗祠靠山而建,一大片竹林将其环绕着,鲜红的党旗在祠堂前迎风飘扬,与蓝天白云交相照映。
风吹着竹林发出簌簌声响,似在向我们轻声诉说着那段枪林弹雨的危急过往,诉说着那段赤色的峥嵘岁月。

在高阳村落高坪,当年作为地下革命联结点的驿站,“隔头山赤色驿站”、“新厝寨赤色驿站”、“下厝赤色驿站”等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原貌。
在迂腐古朴的土楼里,听着革命“五老”讲起那段赤色岁月,先烈们与仇敌斗智斗勇,躲进深山打游击……“近年来,省委闽中特委旧址成为石苍乡首个爱国主义教诲基地,我们打算方案一条‘重走红军路’的旅游路线,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这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义务’主题教诲活动后,还能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爬山头、过竹林、走独木桥,以此思念革命先烈,追寻赤色印记,引发爱国主义情怀”,高阳村落党支部布告温肖宁说。
(来源:莆田 林双华 许伯英)

责编:黄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