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它始建于清,屡经修缮、历经沧桑而不倒,是中国古代粮仓制度的见证者。

河北深州盈亿义仓见证古代粮储轨制 汽车知识

它规模不大,却选址科学、设计合理,附属物及建筑装饰技能表示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保护代价。

它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州盈亿义仓

游客在深州市粮仓博物馆(盈亿义仓)游览。
通讯员高占峰摄

历史悠久、保存完全的清代粮仓

在衡水深州市区博陵路上,有一座青砖灰瓦、与周边当代建筑风格迥异的传统四合院式古建筑群。

这座建筑群,便是著名的清代粮仓建筑——深州盈亿义仓。

深州历史悠久,汉初设县,隋初置州,1913年改州为县,1994年6月撤县建市。
悠久的历史让深州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秘闻,本日的深州不但有大德昌银号、马君起造像碑等浩瀚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久负盛名的形意拳、梅花拳、老丝弦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个中,最负盛名的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深州盈亿义仓。

何谓“义仓”?在清代粮食仓储制度中,粮仓分多种,如义仓、常平仓、转运仓、社仓、军仓等。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一贯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农耕社会,粮食对付每个王朝来说至关主要。
为了戒备可能涌现的粮荒,国家每每会储存一定的粮食在灾荒发生时用于赈灾或投入市场以平抑粮价。

和由国家设立的常平仓不同,义仓是民间自发储存粮食的仓库。
义仓自隋朝开始广泛建立,经由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改良开始逐渐盛行起来。
清朝 “康乾盛世”期间,全国人口急剧增长,粮食需求激增,粮食安全更显主要,义仓也随之兴起。

关于深州盈亿义仓名称的由来,目前史料已不可考。
从字面上理解,“盈”是丰裕的意思,“亿”是多的意思。
据此推断,该义仓起名“盈亿”,寓意人们祈盼粮仓丰裕、天下太平。

根据现存的《深州义仓记》《深州新建盈亿义仓碑记》《深州盈亿义仓图记》三通石碑记载,深州盈亿义仓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所建。
此外,石碑还分别以图、文形式详细记载了深州盈亿义仓当时的培植过程及最初的布局构造。

整体来看,深州盈亿义仓建筑风格为我国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式,占地3428平方米,分东西两院,共有房屋51间。
个中,东院为管理区,由北向南依次坐落着门庭、东西厢房、宴休堂4座建筑;西院为仓储区,包括南仓、北仓、东仓、西仓及听事房。

与义仓东西两院的构造相对应,义仓有东西两门,西门是粮食运输的门,东门为管理职员出入的门。
据《深州盈亿义仓图记》记载:窖榖一万五千石。

义仓仓储区由几座青砖灰瓦的砖木构造仓库构成。
仓储区的北端和南端,坐落着北仓和南仓。
南仓和北仓体量相同,都是面阔十一间,进深七檩七柱。
西仓,面积相对较小,面阔七间,进深七檩七柱。

有些令人惋惜的是,在仓储区东侧,本应与西仓遥相呼应的东仓,由于在1942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如今仅剩下几个柱础石。

仓储区的中央位置,是听事房。
这里,是当时义仓收粮、放粮时过秤、记数的地方。

宴休堂是义仓理事和账房师长西席等管理职员办公议事的地方,厢房是他们值班时的住处。
在东院外,沿东院轴线往南有一座仓神祠。

深州盈亿义仓保存完全,吸取了我国历代建筑防护技能的履历和方法,表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慧,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代价,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义仓选址合理,储粮设计科学

建筑物自建成伊始,便直接暴露在大自然环境中,难免受到风、雨、火和地震、虫蚁的侵害。
它能否长期保存下来,取决于能否适应和抵御这些成分的影响。
在清代浩瀚粮仓建筑中,深州盈亿义仓能成为极少数被完全保留至今的一个,离不开其合理的选址和高超的建筑防护技能。

选址,是建筑施工前最关键的一步。
深州盈亿义仓是如何选址的呢?

对付粮仓的选址,当时的清政府有严格的规定,“府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
也便是说,规模较大的常平仓建在府州所在地,规模相对较小的义仓则设不才面的市镇。

那么,深州盈亿义仓为何终极建在了当时的州治之所深州呢?

究其缘故原由,这是由深州一带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深州地处黑龙港流域,明代属真定府,州治于静安(今深州贾城西村落,在今城区西南13.5公里)。
永乐十年(1412年)滹沱河泛滥,深州城被大水淹没,遂迁于吴庄,即今深州城区所在位置。

清同治往后,深州地区又频年遭遇水患磨难。
据《深州新建盈亿义仓碑记》记载,“九河逆潮,淀泊内阏,上壅下溃,灾以岁闻……而畿南州郡独深境高上,唯深州治所免遭泉川交注之灾。

由此可见,当时深州治所阵势较高,历年洪患所未及,是建仓储粮的空想之地。
因此,于此地建筑盈亿义仓也就无可非议了。

义仓详细的建筑位置是经由周密方案、设计的。
义仓选址在深州城的东南侧,这里是当时州治之所的最高处。
此地南临坑塘,每逢下雨,义仓的积水都能够借助强大的排水系统顺利排出,这就避免了水灾对粮仓的危害。
据理解,义仓原有的排水管道和下水口,历经一百多年,至今仍在发挥浸染。

除精确的选址外,义仓在仓房透风、防潮、防碱、抗震等方面也有许多科学、合理的设计。

存放粮食,须要办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防潮。
冷空气从房墙基下的透风孔进入地面下的风道,再进入仓内,末了热空气从天窗排出,起到良好的透风防潮浸染。

很长一段历史韶光里,深州土质盐碱较重。
为防止盐碱对墙体的危害,义仓内各建筑墙体在距地面约0.6米处,都装有一道厚度达6厘米的通长木质腰线,可以有效阻挡盐碱沿墙体上升蔓延。

历史上,深州曾多次发生过地震。
为了加强建筑的稳定性,义仓内的建筑不仅在山墙处增加柱子数量,而且在墙体和每根柱子之间,都用两到三个铁锔子牢牢地固定,大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据理解,深州盈亿义仓建成至今,前后共经历了4次较强烈的地震,全无大恙,与这一防震设计有很大关系。

“深州盈亿义仓展示了清代粮仓在存储、防潮、防碱、抗震等方面采纳的科学方法,表示了当时人们在此类建筑上的技能水平,为研究清代仓储制度和建筑防护技能供应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有文物专家如此评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成为粮仓博物馆,展示中国农耕文明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诗的意思是,你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人伯伯辛辛劳苦种出来的。
他们很不随意马虎,以是我们不能摧残浪费蹂躏粮食,要勤俭节约。

8月1日,星期六。
深州盈亿义仓北仓内,来自衡水市区的侯女士正带着6岁的女儿进行参不雅观。

如今,深州盈亿义仓已经“变身”为粮仓博物馆。
这座曾作为储粮之所的北仓,也被改造成以“天赐粮缘—粮食生产文化展”为主题的展区,用以展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

成为粮仓博物馆的盈亿义仓不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发挥了收藏、展示、教诲功能。
对付这座有百年历史、历经沧桑的义仓来说,实属不易。

理解、追溯盈亿义仓的培植、发展历史,才能体会到义仓可以保留至今并重新抖擞新生,是多么难得。

深州盈亿义仓建成时已是清末,社会剧烈动荡。
清朝灭亡之后,义仓又历经民国期间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役。
幸运的是,义仓在频年兵燹中保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深州盈亿义仓曾阅历久作为深州市粮食局办公场所和仓库利用。
其间,在维修房屋过程中,曾利用过水泥、红砖、玻璃等当代建材,直到盈亿义仓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深州市粮食局才迁居出去。

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人们对深州盈亿义仓的保护意识有所加强。
但由于义仓建成韶光太久,部分坍塌和损毁征象仍不可避免。

这一情形从2013年开始改变。
当年,盈亿义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经国家文物局赞许、省文物局核准,从2014年开始对深州盈亿义仓进行整体维修,2019年7月,完成整体修缮。

在施工过程中,事情职员还在义仓门厅后围墙处意外创造了刻于民国期间的一通《华北救灾协会拯灾颂》石碑。
该石碑紧张记述了民国九年,深州盈亿义仓作为华北赈灾委员会分会会址赈济灾民的历史,充足了近代深州盈亿义仓利用沿革方面的资料。

深州市粮仓博物馆以修缮之后的盈亿义仓为依托,在原有的北仓、南仓、听事房等建筑内开设了“天赐粮缘—粮食生产文化展”“饮食人生—粮食文化展”“节制兴利—粮仓制度文化展”“仓盈廪实—古代粮仓文化主题展”“祈丰盼收—敬拜文化展”等5个专题展区,展区共计1100平方米,彰显了“国保”清代粮仓的秘闻,如今已经成为深州商场收藏、展示、教诲、科研于一体的文化基地和深州全域旅游新亮点。
(河北日报王思达 通讯员高占峰、胡彩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干系

中国古代粮仓变迁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国古代,粮食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国家头等大事。
在古代,农业生产紧张“看天用饭”,为了防止因天灾导致的饥荒,国家逐渐建立起粮食仓储制度。

据史料记载,大规模建仓储粮始于汉代初期。
秦朝灭亡往后,汉王朝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采纳了“轻徭薄赋、与民安歇”等一系列政策,加之铁制农具的大量利用,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为了更好地储存这些粮食,大规模的粮仓也随之建立。

在古代,粮仓紧张分为常平仓和义仓。
常平仓始建于汉代,它的基本运作流程是,丰收时粮食比较便宜,国家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买入粮食,避免谷贱伤农。
等粮食歉收时,国家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抛售,抑制粮食价格上涨,防止饥荒发生。

义仓的涌现晚于常平仓,但也始于汉代,在南北朝期间得到发展,在隋唐期间兴盛。
义仓是由地方所设立的粮仓,和常平仓不同的是,常平仓常日是利用官府的资金进行粮食和实物囤积,而义仓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按人头和田亩抽成进行征收和采购。

宋朝义仓最初在963年由天子下旨培植,地方官员掌握。
同唐朝时一样,义仓粮食紧张通过地皮附加税的办法征收或采购。

到了明朝,大多数社区义仓又改称社仓。
1529年,明朝中心政府敕令各省建立屯子粮仓,每25-30名庄家为一组,由“正派的富户”担当头头,每个头头配两位得当的助手管理粮仓。
纳税者有责任存入与其应纳的地皮税比例相应数量的粮食。

清政府对粮食仓储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调度。
顺治初年,清朝就明确规定,在各府、州、县设常平仓,在市镇设义仓,在村落庄设社仓。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增设了旗仓和营仓,或以便民,或以给军。

清政府对卖力管理这些粮仓的官员哀求十分严厉。
康熙四十三年确定“州县仓谷霉烂者革职蝉联,限一年赔完复职;逾年不完,解任;三年外不完,定罪,著落家产追赔”。

乾隆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又增设了县仓、学仓和留养局。
据深州地方志记载,深州旧有五局,后增至十二局,“有仓之村落皆有局,留养局皆傍大道,以养他州县之流移者”。

咸丰同治期间,各地粮仓培植逐步走向衰落,虽由当地政府屡次修缮,但由于战乱、水患、地震和管理不善等缘故原由,大多摈弃无存。
也正是因此,建筑于清末光绪年间并保存至今的盈亿义仓也就显得弥足宝贵。

除保存较为完全的盈亿义仓外,2016年,河北省临西县文保部门事情职员对辖区内的隋唐运河故道进行调查勘探时,还在该县仓上村落村落南创造了一处大型粮仓遗址,出土了柏木立柱、陶瓮、执壶、碗盏、粮食碳化物、古泉币等。

据专家学者研究推断,此处粮仓遗址建于唐代,毁于北宋后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据先容,这一唐代粮仓遗址,长约280米,宽约185米,面积近5.2万平方米。
从目前创造的均匀分布的19个单元仓囤底部轮廓来看,仓囤系圆柱形,直径6米到10米不等,四周仓壁为夯土,中间由柏木立柱支撑仓顶,这样的粮仓布局既防潮、防鼠,又坚固、耐用。
在唐代,全体粮仓容积在150万石旁边。

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杨遵义认为,此处粮仓遗址便是在唐代素有“国之北库”之称的粮仓所在地。
杨遵义先容,在唐代,临西县境域属“贝州”下辖的临清县。
当时,贝州就有“国之北库”之称,对此,《新唐书》《食货志》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国之北库’”“各州于邑择其便地,别置以贮之”。
同时,临西县是唐代临清县城所在地,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唯一通道永济渠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属于北方运河重镇。
加之这里地处高阜,阵势开阔,成为当时唐王朝储备国家计策物资的首选地。

据先容,此处唐代粮仓遗址,建制比较完善,规模较大,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少见。
它的创造,进一步印证了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军事、经济功能,对付研究唐代期间的运河漕运文化、国家计策储备机制、仓储建筑布局等都具有主要的参考佐证代价。
(整理/河北日报王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