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讲“履霜,坚冰至”。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会有一定征兆。
有些事情是滴水穿石、日积月累,由量变引起质变,以是不随意马虎察觉。有些事情则会很明显地露出端倪,只是身在局中的人浑然不知而已。
我们不可能永久作为察看犹豫者、局外人,总会有事到临头,自己面对的时候。
那么如何让自己有一个复苏的头脑,避免由于自己的处理不当而使事情走向不利的一壁呢?
本日就列举三种我们最随意马虎出错的情形,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01
固执己见
历史上有太多由于固执己见、不听劝诫,末了导致失落败的案例。
比如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谏,被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末了夫差只得自刎而去世。
还有三国期间的刘备不听赵云及一众大臣的劝诫,独行其是起兵伐吴,末了火烧连营损兵折将,落得白帝城托孤的了局。
人一旦陷入固执己见的田地时,就会失落去理智的判断,而感情用事每每结果都不太好。
当代人的共通毛病中,最严重的一则是脑筋不清楚。囿于专业化的过度分工,甚至各有盲点、知偏不知全。
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态度,很可能产生不一样的不雅观点。如果彼此尊重,相互原谅,每每能够探求出比较合理的意见。
可叹的是,这种人每每自己既看不见,又听不进别人劝告,固执己见,还嘲笑别人有偏见。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涌现不一样的见地。
有人看到这一端,就有人会从那一头提及。看起来是两端,却彼此都相互当为异端。
异端并不是混乱的,自然也不一定是纯洁的。它所代表的,不过是不相同的不雅观点。
我们做学问时,不应该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不雅观点一定精确,而不相同的见地,便一定是禁绝确的。
听一听不同的辞吐,对自己的见地,可能产生一些增强或补充的浸染。
孔子见告我们“学则不固”的道理,希望我们把学到的东西,当作多一种参考、多一种选择,使自己更加不固执。
利用的时候,因时、因地、因人、因事,把所有的参考答案逐一筛选,选出一种合理的方案,才能够择善固执地加以合理地利用。
以是,必须多多学习,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以免由于见闻不多而固执己见。
多多亲近虔诚、有信用的人士。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请教,不要摧残浪费蹂躏韶光到处吹嘘和炫耀自己。
反省自己时,创造有任何过失落,都该当下定决心,不犯第二次。
02
《易经》见告我们盛极必衰,兴尽悲来,物极必反。做人不要太招摇,招摇过分,就会栽跟头。
一个人千万不要得意忘形,由于所有出问题的人都是从得意忘形开始,然后再走下坡路的。
在开元盛世期间,便是由于朝臣不断地歌颂天子的功劳,把唐玄宗给害惨了。
太多人歌功颂德,就弄得玄宗头晕转向、得意忘形,然后就相信李林甫、高力士,他们联合起来,把一个最好的宰相张九龄给逼下去了。
张九龄也是宰相,李林甫是宰相,只不过一个好一个坏而已。
当年夜大好人被坏人逼下去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朝代快要塌台了。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康熙,康熙是一个物极必反的伟大见证者。
康熙最讨厌的人便是鳌拜,为什么?
由于他再年轻也知道鳌拜横行霸道,目无天子、自视甚高,又得意忘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中国人最在乎的便是“你心目当中有没有我的存在”。
康熙创造鳌拜心目中没有他的存在,那非把鳌拜除掉不可,不然别人会认为他这个天子是作假的。
一个人的地位越高,越不随意马虎谦逊。
人每每都是刚开始很谦逊,然后就得意忘形,一得意忘形就随意马虎栽跟头。那条抛物线是自然征象,也是规律。
但康熙当了天子往后,始终保持高度的谦逊,这是非常难得的。他始终保持勤恳、谦逊的美德,实在令人非常敬佩。
君子有终,那个终很难,我们彼此都要自勉,要坚持到底。
谦逊一个月随意马虎,谦逊一年青易,时候都保持谦逊很难。
以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便是怕有一天自己会得意忘形,做出过分的行动,末了害去世自己。
03
失落去敬畏之心
中国有句针言叫“无妄之灾”,这是大家都不肯望发生的事情。
我们常说的“无妄之灾”,意思是指无缘无端从天外飞来的灾害。
然而因果关系见告我们“无风不起浪”,没有因就不可能产生果。既然有飞来的横祸,就一定有其缘由。
无妄的意思是不敢妄动。
由于人有各种希望,这些希望有正也有邪,倘若不能自觉、自律,人便会被歪脑筋所旁边。
《论语 · 季氏篇》记载孔子的话:“君子有三畏:畏定命,畏大人,畏贤人之言。小人不知定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贤人之言。”
无妄卦彖辞所称“天之命也”,即为“定命”。
君子敬畏定命,以是敬畏居高位的大人,以及贤人所说的话。小人不知定命,因此轻忽大人,常说戏侮贤人的话,很随意马虎招惹无妄之灾。
人有脑筋,可以随时产生各种不同的动机。以是无妄是非常难得的。
那么,人们该当怎么做才能达到并保持无妄呢?
无妄便是没有妄念,没有妄行,最要紧的便是修德。
但是人有脑筋,随时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妄念,以是无妄之路步步维艰,充满困难险阻,一欠妥心就会出问题。
因此,人要有敬畏之心,要知道用理智来掌握情绪,不能被自己的情欲、想象、妄念所打败。
当敬畏之心、谨慎之心逐步变成习气之后,就会对那些偏离正道的东西避而远之,对不正当的动机有所戒备;
这样日复一日,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化,达到无妄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