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车带上机器师恐怕是一战这些元老级坦克独占的,当代坦光复杂的构造,早已超出了一样平常车组的维修能力,有问题只能交给更加专业的后勤单位修理,但要回到一战期间,随车机器师是一个十分主要的岗位。
以最早的MK.1菱形坦克为例,该坦克标准的职员配置为8人,个中指挥官1人,驾驶员1人,在坦克后部的两侧还各有1人掌握变速传动箱,剩下的4名则是炮手、装弹手,装弹手须要兼顾机枪手和机器师。之以是须要成员节制一些大略的机器修理技能,和当时的技能条件掉队有很大关系。
从设计上来说,MK.1坦克没有舱段分隔,职员、引擎、弹药等全都在同一个钢铁盒子里。一台19升直列6缸汽油机位于坦克中部位置,它的动力向后传输,通过一个4档变速箱构造驱动主动轮运动,由于坦克本身重量约28吨,单位功率只有约5.2马力/吨。
除了单位功率低,MK.1坦克的机器构造也不靠谱,最大的问题便是刚性的履带构造,这套根本没有任何弹性的行走构造不仅自身磨损严重,而且将近30吨的钢铁巨兽在布满弹坑的沙场上行驶,受到的撞击力量直接反馈到传动部件和引擎上,崩断齿轮、引擎熄火等征象再正常不过了。
再加上引擎短缺散热构造,仅仅是坦克内部的空气温度,在严重的时候能够上升到近50°,与冶金车间可以比较,职员中暑和引擎过热熄火是家常便饭。这种情形下,随车携带机器师进行修理就显得很必要了。
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投入坦克作战,值得把稳的是英军首战原准备了49辆坦克,实际上只有18辆坦克投入战斗,倒不是英军舍不得利用坦克,而是这些坦克在正常的转移过程中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故障,无法正常投入战斗。
增加机器师是提高早期坦克运行效率的好办法,加上没有舱段分隔的设计,机器师可以在内部就对引擎等构造进行大略的维修,运行的时候添加点机油什么的也是正常操作。
受到MK.1坦克影响的还有A7V坦克,它作为“18兄弟棺材”,个中就有2名成员是专业机器师,卖力坦克的机修事情。
早期坦克之以是有这种配置,和时期背景不无关系。坦克问世之初,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样的坦克才是最得当的,因此总想把它设计得面面俱到,机枪火炮尽可能的多,结果坦克就成了一个薄皮馅大的铁盒子,大家在利用了一段韶光后,创造还是FT-17雷诺轻型坦克那样的布局才是最适宜的。
后世坦克之以是取消机器师配置,紧张归功于技能进步,不仅坦克的引擎、传动部件更加可靠,而且新的悬架给坦克带来更加平稳的行驶环境,各部件不再频频受到硬性的冲击,自然故障率就低了;如果将当代坦克的引擎放在MK.1坦克上,在那种恶劣的事情环境下相信也好不到哪儿去。
另一方面,后世坦克的繁芜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一战期间的早期坦克,如果涌现故障,已经不是一两个人拿着扳手就能短韶光搞定的,更多的时候须要更加专业的人士和工具才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