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亲爱的朋友们,在禹城市辛寨镇最东边,苇河西岸,308国道南面两公里处,有一个古老俏丽的村落落,叫河西刘村落。河西刘村落东面与安仁镇隔河相望,西邻王庄村落,西南与战高村落接壤,现属新和社区。
据禹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24年(公元1596年),刘氏开山祖师刘塬(相传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由山西洪洞县刘家塘背井离乡,千辛万苦,迁来漯河(后称苇河)西岸立村落。原来,大禹治水时,这里曾临时做过禹的指挥部,周围阵势较高,河岸西边堆积了大量泥沙,后来又连续发生了多次大水,这里也再没有发生过河水漫堤的事情。
当时这里还没有人居住,属未开拓地带,大水过后淤积的泥土,冒着白碱,各处野草,荒无人烟。刘塬觉得这个地方还不错,雨天能排涝,旱天能够利用河水浇地,于是就带领家族成员,战天斗地,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险,整平地皮,耕耘播种,盖房修院,挖沟修路,总算安了家。因刘塬早在老家时就会一门编织笠衫的手艺,除知足一家人穿着外,编织的多余笠衫常常拿到集市上去卖,挣几个老钱,养家糊口。另日间忙种地,晚上忙着织布做笠衫,因刘塬做的笠衫远近有名,人们习气上就称该村落为笠衫刘村落。解放后,因该村落处在苇河西岸,才改称为河西刘村落。
村落两委
康熙年间,国家趋于稳定,为促进经济发展,清政府又实行新的移民政策,从人口较为稠密的山西向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迁徙。河西刘景姓是楚之公族后裔,大夫、辞赋家道差,将军景翠、景阳是第一代景氏先人。据河西刘景氏家谱记载,景氏先人景山由山西洪洞县景家台迁移之河西刘村落,距今已经历十三世,大概算来有400多年的历史。
丁氏来历。依照《姓纂》、《万姓统谱》和《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他们是姜太公的后裔。丁氏一支先人丁磨由北京城东丁家洼迁移至河西刘。先后也经历了十三世。
据史料记载,路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此后至清,路姓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缘故原由已散居全国各地。清乾隆年间,路氏家族一支又由北京城西南路家庄辗转数百里,迁移至禹城河西刘村落,至今已经历十一世。
清朝中叶,肖氏家族,由河东迁来。焦氏家族,由洪桐县焦寨迁来。距今也八九世了。
几百年来,河西刘村落六大姓家族经由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这片热恋的地皮上,费力耕耘,奋力拼搏,不断改进生活环境,把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开辟成良田沃土,把贫穷掉队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落,建成了远近有名俏丽富饶的新屯子。
河西刘村落文化广场
2
辛寨镇蔬菜之乡。十一届三中全会往后,屯子实施联产承包任务制,河西刘村落村落委相应党的号召,把地皮承包给村落民,从前在生产队的时候,河西刘村落就有种菜的传统和习气。那时候大家已尝到了种菜的甜头,认为种菜来钱来得快。村落民都明白“一亩园十亩田”的道理。先是几户大胆的村落民,在几个村落委领导地带领下率先种上了蔬菜,投资建起了蔬菜大棚,里面种上了冬季返时令蔬菜,并遇上了好收成,好价钱。年终算下来一亩地收入一两万元。这一下全村落可炸了锅。那些没种菜的村落民,悔青了肠子。
第二年,呼啦啦全体村落民都种上菜,短短几年韶光,比起周围只种庄稼的村落民,该村落收入翻了几番,家家户户翻修了新砖房,修了四合院,购买了新家具、新家电,购买了机动三轮车、汽车。村落庄里也铺上了柏油路。下雨天出门再也用不着踩泥了。老百姓喜在脸上乐在心里。小日子超越越红火。2015年,辛寨镇党委政府急群众之所急,给河西刘村落投资建筑了“河西刘村落蔬菜运输批发市场”,集生产、发卖一条龙做事。老百姓再不愁蔬菜运不出去了,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菜的积极性。当时,每天来这里谈业务买蔬菜确当地和外省商贩,不计其数;来这里拉蔬菜的大卡车、小皮卡、农用三轮车排着号,已涌现蔬菜供不应求的形势。蔬菜栽种业为周边群众及大城市居民购买蔬菜供应了更大便利。
河西刘村落文化广场墙
宣扬栏
冯老七赶集误入“鬼市”。据河西刘村落老人们讲,该村落村落北有一片苍葱碧绿的松林,相传是河西刘村落的“刘家林”,里面大小有20多个坟头,埋葬的都是刘家先人。“文革”破四旧,掀起平坟运动,“刘家林”惨遭毁坏。听说,清雍正年间,在这里曾经历过一段非常离奇古怪的故事。至今还在河西刘村落流传。故事的主人公是平原人氏冯老七,那年四十岁,以卖耙子为生,芒种前的几天,他车上装满耙子,整顿好行囊,推着地排车,去赶杨圈集。因从平原到杨圈上百里的路程,需提前半天,赶到王坊住店,第二天一早,再赶到杨圈集。冯老七来到王坊宋家茶馆,茶馆老板给他安排了上等的房间,又准备了几样下酒小菜。冯老七一遍吃着小菜,一边逐步地喝着小酒。清闲清闲,疲倦顿时一扫而光,不知不觉一斤小酒已下了肚,遂有点招架不住,头晕眼花,也没顾得上洗脚,就穿着衣服,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一觉睡到半宿,慌慌张张爬起来,怕延误赶杨圈集,便急急忙忙给店主打了呼唤,推着装满耙子的地排车,摸黑顺着羊肠小路向东南走。由于昨夜饮酒喝得太多,大脑思维有点不清晰,走路摇扭捏晃,眼睛也模模糊糊,只顾往前赶路,转眼过了景家花园,再往前走不远处,他看到树林深处,灯火通明,一帮男女老幼说谈笑笑,穿梭个中。四周都是摆摊卖东西的,个中几个人,硬抢扒拿帮着冯老七推着车,往前行,大家一看是卖耙子的,便都围拢过来。
村落容村落貌
这个买一张,那个买一张,转眼之间,便抢购一空。冯老七喜上眉梢,铜钱儿也装了半口袋。自己想这回可发了!
正在窃喜之时,溘然风声骤起,只听得雄鸡报晓,不觉三更已过。冯老七揉了揉眼,再上四周一看,人影早已石沉年夜海,冯老七急得瞪大了眼,再一看,哭笑不得。原来树枝,坟头到处都挂满了耙子。仔细瞧了瞧,原来自己是误入了“刘家林”。冯老七激灵灵打了个冷颤。脑筋也一下子复苏了。再看口袋里的铜钱,都变成了小石头块,就赶紧把零散的耙子整顿起来装到地排车上,立时离开了此地。一起上,冯老七在想,莫非这便是传说中的“鬼市”?
大财主景廷奎与“景家花园”。清康熙年间,河西刘村落出了一位有名的大财主。景家的第四代传人,名叫景廷奎。他原名是景廷梅,后人因谐音,以讹传讹,“梅”字遂被“奎”字所代替。景廷奎靠着祖上留下的家产,发挥聪明才智,商海里积极拼打,做银号,当铺买卖,经营有方,将景家发扬光大,使景家成为远近有名的大财主。景廷奎非常有经济眼力,他在家乡开了一家银号,后来又在济南府开了分号,听说济南知府和禹城知县都曾经来他家借过银子,买卖相称兴隆,每天收入很可不雅观。他在家乡置办田产,青砖灰瓦的徽式建筑,富丽堂皇(上世纪80年代村落民盖房挖地基,还曾经挖到白灰灌缝的大青砖),家里使奴唤婢,固定长工达30余人,有乌鸦飞不过的田产。为了知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须要,后又在村落北1500米处,拿出100余亩耕地,建筑了一处号称世外桃源的“景家花园”,里面种满了各色水果树,各种奇花异草。
春暖花开的日子,这里鸟语花香,景致宜人。景廷奎常常约上一帮朋友来这里喝茶、饮酒、赏花、吃水果。景廷奎还派专人打理园子,光打工的就有十几位。景家花园呈现出一派活气盎然的景象。听说,景廷奎去世往后,这里四周聚拢了很多外村落夫,大多是仰慕景家花园俏丽的风光,看中了这方风水宝地。他们在园子外边定居了下来,原来在这里给景廷奎看园子的那些外姓人,也在这里安了家,天永日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落,叫“景庄”。历史上又被称作“景家花园”。
民间艺人丁有金。丁有金,艺名丁延亭,河西刘村落人,82岁,民间艺人,善于说大鼓书,师从本县莒镇乡杨集村落张祥本(民间艺人,四辈祖传,善于说大鼓书)。他曾任禹城县曲艺队队长,当时曲艺队骨干成员有30余人。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他生动在广大屯子,演出韶光多数是选择在晚上,其所用道具实在也很大略,一样平常是一张单桌,放置水杯或书包。一支竹制鼓架,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约90厘米旁边。
丁有金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关键时候手脚并用,用脚打板,只为增强节奏感。丁有金最善于演出的作品是《平原枪声》、《呼家将》、《杨家将》等。那时屯子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大家能听一次书便是莫大的精神享受了。每每吃过晚饭,大家就早早地拿着凳子,到街上去占个座位,去的晚的,只能挤在墙角后面站着听书。丁有金每次上场,都是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他的演出诙谐风趣,声情并茂,生动形象,每次说到尽兴之处,台下时时会发出阵阵掌声。全套的《呼家将》,《杨家将》每每要说上几个月才完成。那时,他常常到辛寨公社每个村落进行巡回演出,孩子们就像被吸铁石吸住一样,随着他村落村落转。改革开放往后,随着电视电台评书的涌现,民间说书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民间艺人丁有金对繁荣当地屯子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至今被人们所称颂。
被采访人:河西刘村落村落民景长文,今年83岁
被采访人:河西刘村落村落民,刘风昌,现年75岁
河西刘村落民间艺人丁有金
河西刘村落丁氏家谱
作者简介: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等西席,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唱歌、喜好村落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禹城市报》、《德州日报》,《德州》报刊,《鲁北文学》《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德州》等杂志。
欢迎下载“齐鲁壹点”app
编辑信箱:599268545@qq.com
找、求宣布、求帮助,各大运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