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不畏多难畏无难”出自《新唐书·崔群传》,意思是贤人不害怕困难多,而怕没有困难、安乐逸豫。这句话表明了古人对付忧患和安逸较为复苏的认识。
类似“不畏多难畏无难”的不雅观点,文籍中记载颇多。孟子说,“生于忧患,去世于安乐”;柳宗元在《敌戒》一文中认为,凡人“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缘故原由就在于“敌存而惧,敌去而舞”,“敌存灭祸,敌去召过”;一代文豪苏轼在《志林》中也如是感慨:“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疼易,忍痒难”。先贤们如此不厌其烦地告诫后人,要当心安乐逸豫的状态,切莫因此仇恨终生!
若以常理而论,“多难”之时步履维艰,“无难”之时则一片坦途。但结果却是,人们每每是安于多难而失落于无难,缘故原由何在?
忧患是人生奋起的学校,苦难是走向辉煌的磨刀石。困难缘何让人走向辉煌?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人常虑危乃不蹈危,常虑患乃不及患”。原来,越是在危难之时,人们越是心存忧患,“临难而知惧”,以是有向去世之心而无逃生之意,兢兢业业、谨慎如初、应对得当。遇挫折而不心折,视困境开阔自若,终极“在危而获安”,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与辉煌。无论是顺境还是困境,能够打败一个人的只有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是“多难”和“无难”面前的主宰。
慎于无难,无难不难;安于无难,必以无难致悔。有学者这样写道,“当一个人处于低谷的时候,每每不是他人生中最可悲的时候”,“正好是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前面给你挖坑的人开始多起来了,一欠妥心就栽下去了”。试想一下,是不是这样?一个企业,眼红赚大钱、快钱,偏离老本行,前方等待的大概便是折戟沉沙;人一出名、一有权,就志得意满,头脑昏昏然,以为自己是“何等人物”,认不清自己究竟是“葱”还是“蒜”,这离向隅而泣也就不远了。
“备豫不料,为国常道”,我们共产党人历来对“多难”“无难”之辨十分复苏。毛泽东同道在看到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后,指挥印发全党作为学习材料;在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时,告诫全党同道,“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既是源于对忧患和安逸的深刻认知,也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身初心的坚守与自觉。习近平总布告指出,“面对取得的造诣,我们不敢有丝毫的自满,但怀有无比的自傲,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这就哀求我们,面对成绩可以自满,但绝不自满自大;面对寻衅可以谨慎,但绝不畏惧寻衅,武断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不畏多难畏无难”的最好诠释。
志行万里者,不因忧患而畏惧,不因安逸而自喜。从离开西柏坡开始,我们党已持续进行了70多年的“赶考”,该当说已经考出了精良成绩,但考试远没有结束,还要持续进行下去。每名党员干部都须要复苏面对赞誉,勇于担当,慎终如始,永不懈怠,方能确保伟大目标准期实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李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