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高进 - 就在这一刻

赤壁之战一场皆大年夜欢快的战役 休闲娱乐

文 | 青风若凡

1

序言: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在传统不雅观点中是这样的:它是孙权、刘备联军于东汉末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的战役。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从华容道仓惶逃回北方,自此大战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根本。

也由于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反间计”,“诸葛借东风”、“周瑜打黄盖”等历史典故为人津津乐道。
一个“骄傲自满,心浮气躁、轻敌大意,巧诈多疑”的曹操形象跃然纸上。

那么问题来了,同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曹操英明神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曹操的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等也个个不逊于诸葛亮,为何到了赤壁之战,曹操变成了一个类同于袁绍般的“蠢货”,打了一场败得一塌糊涂的战役?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那只是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不即是史实。

我们须要用历史大视野,从韶光、地域、战役性子和结果上去重新认识赤壁之战。

2

赤壁之战的四个阶段

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以争夺荆州为目的一场战役,包含了曹、孙、刘三家初步瓜分荆州的全过程,从韶光上看,赤壁之战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平定北方后,采纳荀彧的献策:“出兵荆州,偷袭襄阳,以达到威震荆州、出其不虞的效果”,于是曹操从邺城出兵,把主力屯集南阳——新野一线,伺机打劫荆州。

第二阶段:建安十三年玄月,曹操捉住刘表病亡的机遇,兵临荆州,迫使刘琮屈膝降服佩服后,又派出轻骑暴击刘备,迅速抢占江陵,在极短的韶光内,完成了荆襄突袭的计策支配,并在实际上霸占了荆州全境。

第三阶段:建安十三年十仲春,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爆发遭遇战,但这场所谓的“赤壁之战”并不是整场大战的结束,只是整场战役的一个主要迁移转变点。

第四阶段:曹操结束水兵作战,退走往后,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一贯到建安十四年的十仲春,曹仁退据襄阳,周瑜也不再追赶。

从韶光上来看,“赤壁之战”这场战役打了两年,荆州八郡被“曹、孙、刘”三家瓜分,三分荆州的格局初步形成,赤壁之战才算末了结束。

3

赤壁之战的两大沙场

由于合肥地理位置的主要,早在建安十三年四月,曹操的兵马还未南下时,曹操就派李典等人自合肥一带摆出进攻的阵势,以防孙权乘虚打击合肥。
以是说,赤壁之战一开始,东西两大沙场就形成了。

建安十三年十仲春,曹操从赤壁退走往后,孙权率军攻合肥,在东部沙场发动猛攻,曹操亲自率军声援合肥。
直到次年的仲春,在曹仁撤出江陵,荆州分割格局已定的情形下,曹操才撤军到谯县。

《三国志· 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 明年使于谯……大军南征还,以温恢为扬州刺史,济为别驾。
”由此也可以看出,合肥战役也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赤壁之战是一场持续了两年之久的大战役,分为以襄阳、江陵为中央的西部沙场,和以合肥为中央的东部沙场。

4

曹操与孙刘同盟在赤壁投入的兵力

有人推测:曹操仅以5000轻骑与孙刘联军遭遇。
水军乘船东下,速率很快,陆路的士兵要想跟上水军的行军速率,只能是骑兵。

而在当时“今又盛寒,马无藁草”的情形下,曹操敢于驱兵远涉,正解释曹操骑兵不多,所需草料也就不多。

孙权攻打合肥时,曹操也只叮嘱消磨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解释当时战马还很急急,曹操派出的骑兵最多也只能是追赶刘备的5000精骑。

再看看曹操的水军大概有多少。
《周瑜传》记载:“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千数这个数字,是孙吴的屈膝降服佩服派为达到屈膝降服佩服目的所报的数字,难免浮夸事实。

《艺文类聚》卷八十引王粲《英雄记》,明确地记载:“瑜夜密使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 ”,从东汉末年的生产力水平看,当时战船应是这种载5 0人的轻船走舸为主。
由此可推测刘表的水军至多不过5万。

而在建安十三年春天 ,孙权杀黄祖,荆州水军丢失惨重,不可能在短韶光内得到补充。

从周瑜要求“得精兵五万” ,孙权表示“五万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的情形看,孙吴的水军实力远胜于荆州水军,连孙吴也只能拿出3万水军,以是刘表剩下的水军不可能超过3万。

这3万水军之中,刘琦留1万在夏口,后归附刘备,剩下的2万水军随刘琮屈膝降服佩服曹操,这2万水军中至少还要分兵一半防守襄阳,因此能派出的与孙吴决斗的水军不会超过1万。

由此可见,曹操的骑兵加上水兵最多也就15000人,和孙吴的3万水军比较,已经是处以1:2的劣势。

孙刘同盟还要算上关羽、刘琦兵力,曹操在赤壁水站中投入的兵力,比孙刘同盟的兵力就更加少了。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赤壁水战,只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5

曹操会猎江东的真实意图

曹操南下的目的并非是为统一孙吴而来,目的仅是为攫取荆州,这只是他全体赤壁战役中的一个阶段性战术。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下之始, 统一的条件尚不具备,还面临5大不利成分:

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折也。
”;2、“今北土既未安然,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之患”;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4、“舍鞍马,信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这五点不利成分,年轻的诸葛亮和周瑜一眼就看到了,身经百战的大军事家曹操,以及随他南下的履历丰富的荀攸、贾诩等大谋士,难道就看不到吗?

再者,曹操若真为统一孙吴而来,必是一场殊死决斗,曹操却没有调动襄阳的主力大军压境,岂不是视战役为儿戏?运筹帷幄的大军事家曹操又怎会犯如此低级的缺点?

当时的形势,正如裴松之指出的,曹操虽霸占荆,但是“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悼孙权之武略,行稽服之可期”。
民气所向并非曹操,曹操如果不采纳有效方法,就难以巩固在荆州的统治 。

以是,曹操东进的真实意图,只在驱逐盘踞江夏的刘备,威慑孙权,震服荆州。

而在曹操看来,孙权由于和刘表历史旧恨,不会声援江夏,而自己又有襄阳的大军做后盾,因此出兵15000人马,对付刘备已经足够了。

由于北方刚刚统一,黄河以北尚未安然,而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后患,再加以要防止孙权攻合肥、策动北方州郡背叛,曹操必须将主力屯集在中原腹地。

事实证明,正是曹操将主力屯兵在威镇八荒的襄阳,在曹操东进途中,以及在他赤壁失落利之后,北方残袁势力,关西马超、韩遂,才没有贸然动。
当孙权果真大规模进攻合肥的时候,曹操才得以从容率军声援东部沙场。

由此可见,曹操东进时全体南征兵力的支配,是经由负责谋划,精当得体的。

曹操东进的用兵支配,打算以速夺荆州的阵容,将刘备逐出夏口,把与孙权争夺的桥头堡,推进到夏口。
这样,他就从北面、西面,将孙吴包围,孙吴东南面海,再无退路,其灭亡就只是一个韶光问题了。

这种计策支配,也符合曹操作为一个大军事家运筹帷幄的用兵特点。

6

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落利

自傲的曹操有两点失落策了:

第一点是,他只想到刘琦与孙权是世仇,却没有想到孙、刘会联合起来对付他。
第二点是,他以为诈称80万人马会把孙权唬住。

建安五年,孙权曾慑于曹操的阵容,不得已接管了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的任命,曾经臣服过。
曹操想通过下昼“会猎于吴”,让历史重演重演。

然而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孙权面对曹操的恫吓,竟表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孙权表示与曹操势不两立,而且态度非常武断,令曹操没有想到。

曹操率1万水军与周瑜率领的3万水军征战。
“月朔征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曹操兵力上不如周瑜,水战又非曹军所长。
从周瑜的有力迎击以及孙刘的缔盟,迫使曹操不得不对战术作出重新调度,因此主动退兵到江北。

于是,曹军驻乌林,吴军驻赤壁,两军隔江对峙。

不巧的是,由于景象变革,江面上碰着了东熏风刮起,气温骤降,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大多病倒。
而周瑜偏偏又采纳了火攻,让曹军雪上加霜。

为了避免更大的丢失,曹操审时度势, 及时调度操持,决定放弃进军夏口的军事支配。

而当时风急浪大,剩余船只开回江陵的难度太大,为了防止落入周瑜之手,曹操无奈敕令烧毁剩余战船,水路两军离开乌林,步辇儿经华容道撤军。

战后,曹操说:“赤壁之战,值有疾疫,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虽然有自我解嘲的味道,但大体也符合史实。

曹操在赤壁遭遇战的失落利,造诣了周瑜“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的隽誉,但说曹操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老孤胆落武昌东”,也有点过了。

7

赤壁之战,一场皆大欢畅的战役

用历史大视野来看曹操的全体赤壁之战,曹、孙、刘三家,谁也没有失落败,都是胜利者,结局是一场皆大欢畅的战役。

孙、刘的取得的胜利是公认的,无需细说。
说曹操也是胜利者,有两点可以解释:

第一,赤壁遭遇战放在全体战役中来看,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失落利而已,不能因此就否认曹操收降刘琮、驱逐刘备、据江陵、割荆州这一系列重大的胜利。

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也便是建安十五年,曹操在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有这样一段话:“遭值董卓之乱……后领兖州,破降黄巾30万众,又讨袁术,使穷诅而去世,摧破袁绍……复定刘表,遂平天下……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曹操将南下荆州为生平最得意的几次军事行动之一,乃至可以和官渡之战相提并论。

而有这一不雅观点的并非曹操一人,蒋济称“荆州交臂,威震天下”,可见当世之人并不太看重曹操在赤壁的失落败,倒是极为震服曹操南下的巨大影响。

对此,蒋济感到非常自满,写了一首讴歌南征荆州军事行动的诗赠予给曹丕。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
过彼丰沛都。
与君共翱翔”。
多么欢庆和自满,如果曹操真的是在赤壁大败的灰头土脸,谁还有心去欣赏这首马屁诗,相信蒋济也不敢这么写了。

第二,战役的末了结局 ,曹仁虽然从江陵撤退到襄阳,但北部荆州的“江夏、南阳、襄阳、南乡、新城、上庸、魏兴”七郡,却为曹操所得,曹操达到了分荆割益的计策目标。

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往后,正由于曹魏拥有了荆襄,犹如在吴蜀间打进一根楔子,形成了所谓“东至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祈山”的军事格局。
曹操拥有的襄阳,既是进入中原的门户,又是扫荡南方的据点,计策意义极为重大。

虽然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北伐时,关羽直扑襄阳水淹了于禁七军,一时威震中原,但关羽的大军还是被曹操据襄阳挡住了。
也从此,孙、刘也都无法超越襄阳北图。

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派步骑20余万分五路大军大举罚吴,个中的一起由杜预率领的荆州军,便是从襄阳出发,顺着魏武曹操当年追赶刘备的路线,直下江陵,对付迅速摧毁孙吴政权起了主要的浸染。

以是,仅纯挚从曹操夺得襄阳数郡的意义来看,他在赤壁这场大战役中,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的。

自赤壁之战后,开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而各自又拥有自己的上风。

赤壁之战,曹操也并没有失落败,曹、孙、刘三方打了一场皆大欢畅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