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老把式”:玩转“新身手”

“光影记录·青岛故事” 策划 梁 辰 视频制作 李 宁

青岛耕田老把式玩转新身手捧稳泥饭碗 汽车知识

扔出“漂流瓶”,漂回鲜荔枝

“来日诰日就放蜜蜂进来授粉,夏天就能让你吃上广西荔枝了,”平度仁兆镇沙北头村落的栽种基地里,蔬菜专业互助社党委布告王桂欣端详着枝叶间绽放的一丛丛小花蕊,喜上眉梢,这是第一次在北方大地上育出的南国荔枝。

六月,南国的荔枝要在北沙头村落着花结果了,这可是一则大新闻!
用王桂欣的话说:“实在我只是扔出去了一个漂流瓶,如今有覆信了。

玩微信,拉农友群,玩“直播”……69岁的王桂欣是个网络高手。
自打盆栽葡萄成功后,王桂欣就琢磨着:别的南方水果是不是也能在北方种呢?他想到了荔枝:“为什么‘尘凡一骑’才博妃子一笑?由于荔枝的保鲜期只有一天啊。
保鲜,自古至今都是荔枝发卖的一大难题,如果能在北方当地种,让北方人吃上新鲜的荔枝,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王桂欣每天骑着电瓶车奔波在田间地头。
邢志峰 摄

但种荔枝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
于是,就像往汪洋大海里扔一个漂流瓶一样,他有一搭没一搭地在QQ群里挂了一句话,征询“北方温室栽培荔枝的技能可行性”,虽然他并没指望能有啥覆信,但网络却给他带来了惊喜——一个网名“小黄”的Q友发来信息:“广西大学的潘介春教授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从“小黄”那里,他要到了潘教授的电话。
“海内已有人在聚焦这一课题,也来找我们了,”潘教授坦言相告。
王桂欣使出看家本事,执意约请潘教授带着两个研究生凌驾来,他亲自到流亭机场欢迎。
被其诚意和蔼魄打动的潘教授不仅赞许互助研发“盆栽荔枝”,还发过来600盆荔枝苗。

不学习,“泥饭碗”也捧不稳

村落两委办公楼大门旁,挂着“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互助社党委”的牌匾,这是山东省挂牌成立的首家蔬菜专业互助社党委。

这个互助社最大的特色便是社党委依赖“互助社+党员+致富好手”的组织体系,构筑起从蔬菜生产、物资供应到科技辅导、产品经销等环节统一管理的链条,依托由国家财政投资480万元、占地1600亩的当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带动3个村落落、400余户农人开展订单式栽种。

王桂欣见告互助社的社员们:以前一个庄户人会种小麦玉米,会种洋葱、大姜、大蒜,这一辈子也够了,但现在弗成了,新品种、新技能层出不穷,不学习,这“泥饭碗”也不一定捧得稳了。

眼瞅着盆栽葡萄有这么大利润,不少村落民都急着想种,但盆栽葡萄技能哀求高,从水、气、土、温掌握,到风雅化栽培、树形规范等等,都须要节制专项技能。

盆景葡萄着花了,王桂欣操持在大棚内摆上蜂箱,让蜜蜂为葡萄授粉。
邢志峰 摄

为此,王桂欣成立了农人大讲堂,请专家来讲栽种管理技能。
每次屋里人都挤满了,但效果并不理想。
原来,老农人听不懂“PH值”之类的专业术语。

于是,老王又换了个办法。
选了几个文化程度高点儿的栽种好手,让他们先听专家的课,回过分来再让他们讲给大伙听。
这个办法很管用,更多的人学到了盆栽葡萄技能。

在农人大讲堂根本上,青岛第一个“庄户学院”在这里成立了。
从“讲堂”变成“学院”,代表着老王一个不小的想法,“这里要开系统化的课程,从产前、产中、产后,到发卖、市场剖析都有专人讲。
”他先容,不仅从高校请来专家来讲课,而且,技能好手还要自己上台来讲,讲完课后立时拉到野外里,现场演习训练。

老王自己也和村落里的“洋葱老师”“蒜薹老师”“葡萄老师”……一起上台讲课,“我的传授教化法是从费曼学习法则中学来的,”老王笑着说。
王桂欣的办公桌上,堆着一摞摞的书,除了各种农业技能书本,映入眼帘的还有一本今年夜部头的人文类书本,有“潜能”“费曼学习法则”“心学”等等……“这些书我也常常推举给社员们一起读,”他笑着说。

在本日的沙北头,当“职业农人”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活法”。
越来越多的人从学习中尝到了甜头。
41岁的王雪峰专门到青岛农大参加函授学习,毕业后在庄户学院讲“盆景葡萄中期管理”,传授教化相长,他技艺越练越精,第一年栽种盆栽葡萄,就为他每亩创收14万元,买上了SUV轿车。

在仁兆庄户学院,王桂欣为栽种户讲授盆景葡萄栽种技能。
崔汝平 摄

老王的“庄户学院”越办越红火,省内来北沙头村落“庄户学院”听课、参加技能培训的基层干部、农人,已近5000人次,烟台市先后有800人次前来听课,西海岸新区700余名村落落干部群众过来取经,学习洋葱、葡萄栽培管理技能。
经双方协商,西海岸新区王台镇正在预备成立“庄户学院”分院。

“老王”是这样练就出来的

仁兆镇的前身是平度冷戈庄乡,王桂欣在这里终年夜。

“影响我人生的一个人是我的大伯,”王桂欣说,他大伯是个能耐人,油坊、修锁啥的都干过,他一贯记住大伯对他说的一句话:“你要出去闯闯。

十六七岁时,王桂欣就用小车推着粉条,到潍坊城去找二舅,在居民区做起了小买卖。
他有时瞅见当地当地货公司经销竹竿,而家乡屯子盖屋子对这类建材需求很旺,于是没两天,他就开始倒腾竹子了,那时这类营生还属于“投契倒把”。

到潍坊进竹子不过瘾,很快他直接到了福建竹子产区申请采伐证,调运。
再后来,他转战东北林区,建起竹木厂。
倒腾竹木时,他觉察到茶叶的潜在商机,成立了平度第一家民营茶叶经销公司……1992年,中韩建交的传来,王桂欣决定回归农业。

有韩商来村落稽核,找洋葱栽种互助伙伴。
老王与韩商成了“铁哥儿”,对方送给了他平生第一台电脑。
于是,十年前,弄了一辈子土坷垃的老王决定学做农产品出口电商。

每天下完地,老王一回家放下锄头就坐到了电脑前。
把小孙子拽过来,“教教爷爷学拼音、学打字!
”学了老久,还是“一指禅”敲键盘,但他坚持下来,从不暗昧。

紧接着他就注册了QQ号,网名“洋葱王”。
不到半年就聚起300多网友。

“洋葱王”不是叫着玩的。
在阿里巴巴贸易通上,王桂欣连续8年景为“阿里巴巴”洋葱类标王, “我现在50%-60%的菜都是通过网上订单发卖的。
”老王打仗过的“网友”遍布韩国、英国、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达3000多万元。

沙北头蔬菜专业互助社的优质洋葱出口韩国,王桂欣在接待韩国客商。
崔汝平 摄

为担保一年四季为国外客户供应洋葱,他把眼力瞄向全国。
“按经纬度不同来种洋葱收洋葱,效益差得太大了,”一张全国舆图前老王“指示江山”,他建在云南建水的洋葱基地2月份收洋葱,外商收购价达900美元/吨;20天后元谋洋葱基地收成,外商收购价是650美元/吨;再过20天,四川西昌的基地收洋葱,价格落到了500美元/吨;再今后是河南新野、山东的洋葱收成,价格则到了每吨400美元、200美元。

王桂欣在查看出口洋葱。
崔汝平 摄

一个闷热的夏日,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蒙自,王桂欣忙完洋葱栽种基地的事,准备飞回青岛了,开车从一条乡间小路经由,不经意往窗外一瞥时,他溘然把车停了下来……随后,他退掉了下午的飞机票。

他看到的,是路边几株栽在盆里的葡萄,“我觉得这正是我要找的东西,”他回顾,当时激动得心怦怦直跳。

大型盆景葡萄组成一条绿色长廊,这正是王桂欣所说的“移动的葡萄园”。
邢志峰 摄

他打听到该项目专利发明人张人帅教授,当即登门拜访,但一去就吃了闭门羹。
原来,早已有数以百计的海内子士盯上了这个项目,来访者太多招架不了,张教授干脆避而不见了……但王桂欣每天都站在院门外,隔墙考试测验对话,陈述自己的想法,一次次无功而返,一次次再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终于听到了院墙内的覆信,“听口音你是平度人吧?我是莱西的……”

从青年到老者,他一贯像一个战士,时候出击,敢为人先,不拘定势,一次次成为赢家,一次次开拓人生格局。

如今的他,年近七旬,依然一头黑发。

(青岛日报/青岛不雅观/青报网 钱 卓 通讯员 张德杰 崔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