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影象中,有这么几件事值得回味。一是为了村落民安居乐业,村落里兴办窑厂,烧砖烧瓦,村落民盖房就不用到表面买材料了。二是我村落有地无田,为了让大家吃上大米,我们到白湖、严闸开垦了几百亩荒地,种上水稻,办理村落民用饭问题。三是为了小孩子就近上学,村落里办了小学,培养了自己的教诲军队,孩子们上学不用出村落了。四是抓村落民收入,创办企业。五是建宣扬队,生动青少年的思想,让大家跟上时期潮流。我影象最深的还是大队办企业。一九六二年吴河公社在我村落安装了一台动力机,那是一台九十匹马力的柴油机,为吴河公社农业做事,是旱涝保收的硬件投入。这台机器当时由吴水洋、干学西等人卖力管理、操作。一九六四年后这台机器实际上归我村落所有。村落里凭借这台机器建立了个大队企业,叫做大队机站。这个机站每年除完成抗旱任务外,还为村落民做了许多好事情。先搞榨油轧花,把大队仓库原有的榨油轧花机全部移过来,形成规模。这些轧花机由龙树、汉民管理,我是学徒。我们昼夜加工收来的籽棉。为了多出皮棉,师傅们负责调试机器,存心管理,轧出的皮棉质量好、级别高,到张河采购站能卖个好价钱。周边很多村落民都把棉花送来加工,方便了许多人。棉籽是好东西,通过烘、炒后机碾,再上土榨房。土榨是将整棵树的中间挖空,把碾好的棉籽放进去用木头挤压冲撞,然后就可以出油。我记得拉撞的人有六个,由月明师傅掌舵。榨出的油清亮有喷鼻香味。我们不但榨棉籽油,还榨花生油、菜花籽油。一贯到七十年代,我们到宜昌购买了两台液压榨油机。这机器很省人力,并且出油率高。后来,我们吃的油都是用这机器榨出来的。
企业的领导人很关键。开始是吴金旺当站长,之后是吴在东、吴崇达、付海松,他们都很有经济头脑。为了扩大生产、增加项目,他们充分发挥动力机的浸染,增长迁徙改变轴,增加皮带,带动更多的机器设备。大米加工是一项主要项目。一九六八年,在只有一台轧米机的情形下,村落里到江西武宁县买了两台米斗。我们把在后湖种的稻谷搬回家,把稻谷轧成米,人吃米,猪吃糠。这项目太好了,除了本村落,其他村落前来加工的人大概多,每天排着长队。我在那里卖力过称秤、开票、收钱,后来也参加了轧米。这个项目为本村落和四邻八乡的群众做事,为企业增加了收入。为确保村落民收入不受影响,机站还配备了些小动力机:如南昌柴油机厂出品的二十匹大机器由矿生、周林松管理,十二匹马力的柴油机由吴日球管理,六至八匹马力的柴油机由吴三元和我管理。这些小机器由村落里安排,转战在白湖大棚、细棚和东湖之间,旱时抗旱,涝时排涝,收割时打谷子。我村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这些年轻人身边个中都得到了充分磨炼,技能得到提高,个人经历得以丰富,为后来的人生道路做好了铺垫。
作者简介:吴梅生,生于1950年,工程师。曾经务农、参加过赤脚年夜夫培训、进入过大队机站、担当过大队民兵副连长、团支部副布告 。1973年,就读于武汉工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1976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县农机修配厂和孔垄棉纺厂事情 。1983年调县委办公室当秘书,同年调任轻工业局办公室主任。1984年到县经委任科技科长。1985年3月任孔垄棉纺厂副厂长,1990年,任县鸭制品厂厂长、布告。1994年4月任县工业局副局长,2004年退居二线,2010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