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右二)第二次站在了鸟巢的舞台上。图/新京报拍照 陶冉
站在鸟巢的舞台上,四名主唱之一、北京联合大学分外教诲学院音乐系专业2021级学生陈旭十分激动。虽然是低视力视障者,但站在更大的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听众,是陈旭一贯以来的梦想。
英文歌词成“拦路虎”,喜好在沐浴房练唱歌
“接到关照其实时间挺紧张的,尤其得知是一首英文歌,内心实在有一点小小的崩溃。”3月9日,在北京联合大学特传授教化院,陈旭回顾自己当选中参与冬残奥会闭幕式演出时,愉快之余最担心的是唱英文歌词。
陈旭是音乐专业出身,日常唱的歌曲以中文歌为主。于他而言,唱好这首歌在技巧上没有什么难度,而且他对旋律已十分熟习,“以是对我来说最难的是歌词。这首歌是美式英语的唱法,但我一贯学的是英式英语的发音。有些词还是不一样的。”
“比如第一句歌词‘When I am down and oh my……’这个‘my’发音位置就靠后,我之前是习气性会靠前,这样就会有问题。”陈旭对着歌词,逐个单词练习发音,碰到拿不准的就查字典,再弗成就给学校的英语老师打电话请教。
“听着原曲逐步地去和,然后把每一句歌词都记住。”陈旭是低视力视障者,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边看歌词边唱歌的办法对他并不适宜,他必须在进录音棚之前记住所有的歌词。
四名领唱者中,21岁的陈旭是年事最小的一个。“我以为这首歌我得唱出感谢之情,感谢志愿者们在冬残奥会期间供应的各种帮助,用爱去拥抱全体天下;同时还要展现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向上、阳光。”对付这首歌,陈旭有自己的理解。
在路上唱、在琴房唱、在沐浴房唱……为了唱好这首歌,陈旭在学校里随时随地都会练习,“我最喜好的是在沐浴房唱歌。”陈旭说,那时的自己最放松,“而且沐浴房反应效果好,有混响的觉得,唱再高的音都以为自己能唱上去。”
喜好在沐浴房唱歌的陈旭已然出了名。“我们沐浴房跟女生沐浴房离得比较近,本日有女生跟我说‘陈旭,你唱歌我们都听到了’。”
“跨界”学唱歌,是“体育生中唱歌最好的”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逝在人海……”3月9日下午,在暖暖的午后阳光中,陈旭坐在钢琴旁,边弹边唱。如果不说,没人知道,音乐系专业的陈旭实在是“跨界”出身。
3月9日下午,陈旭坐在钢琴旁,边弹边唱《后来》。图/新京报 黄之涵
2016年,陈旭15岁。这一年,陈旭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了练习多年的体育,转而奔向了音乐的道路。事实上,彼时的陈旭在体育方面已小有造诣,“我当时练的是田径和乒乓球。我以为乒乓球方面造诣大一些吧。当时湖南省就我们学校有一支乒乓球队。”
在陈旭母校长沙市分外教诲学校的官网,有一则发布于2014年9月26日的《喜报:我校体育健儿在省残运会上创佳绩》,个中提到,“肖朝、陈旭得到盲人乒乓球男子团体金牌”。
“2015年,由于意外受伤,我就不再在体育方面发展了。”陈旭说,自己常常被调侃说是“体育生里唱歌最好的”,再加上自己当时也过了变声期,索性就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高中时,陈旭和小伙伴们一起组建了乐队,并在学校开了一场音乐会。“我们乐队的名字叫‘梦之队’,全校的学生都来了。当我站在台上唱歌,听着他们为我们鼓掌欢呼的时候,觉得特殊棒。”
当时,身为主唱的陈旭不会想到,日后自己能以主唱的身份站上更大的舞台。
进入大学没多久,陈旭就随着大三、大四的学长一起玩乐队,“期待今年能有一场露台演出。我来北京看的第一场音乐会便是露台演出,非常即兴,也很自若。”
在陈旭看来,露台演出虽然舞台比较小,但胜在自然,“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大舞台。由于舞台大了,才能有更多的人听到。”
两次站上冬残奥会舞台,“让人热泪盈眶”
事实上,这是陈旭第二次站在“鸟巢”的舞台上唱歌。在3月4日晚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作为合唱团的一员,陈旭站在间隔国旗杆最近的地方,悄悄地演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
3月9日下午,陈旭站在大厅里再次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图/新京报 黄之涵
“那天跟彩排的时候觉得完备不一样。不是说有什么变革,而是心里真的会非常非常骄傲,一唱歌全身都起鸡皮疙瘩。”回顾起在开幕式演出的情景,陈旭依然十分愉快。陈旭依然记得国歌奏响时,仪仗队挥舞国旗的声音,“让人热泪盈眶。”
演出结束后,陈旭和同学们都在找自己的镜头,“我以为得有20分钟,大家都在回放我们当时的节目,一贯在问身边的朋友,‘找到我了吗?’后来大家围在一个大屏幕前看节目。真的是超级愉快。”
这一次,陈旭以四大主唱之一的身份站在“鸟巢”中心。在陈旭看来,无论是合唱还是主唱,都是为了把节目演好,“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把这个节目完成好。在我们唱歌的时候,还有很多舞蹈演员,可能给他们的镜头更少,但我们是一个整体。”
“如果演出机会多的话,我还是希望能留在舞台上。我以为每一个学艺术的人都希望自己能留在舞台上发光发亮。”对付去年9月刚上大学的陈旭而言,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的音乐之路也将垂垂展开。
采写 新京报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正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