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来到平舆县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见到这里收藏的不同期间样式的太平车,吸引了不少参不雅观者容身咨询不雅观看。

太平车涌现和广泛利用是在北宋中后期,当时叫辎车或般载车。
《宋史▪沈括传》称“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
南宋初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般载杂卖》说“(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
箱如构栏而平。
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两手扶捉鞭驾之,前列骡或驴二十余,前后作两行;或牛五七头拽之。
车两轮与箱齐,后有两斜木脚拖。
夜,中间悬一铁铃,行即有声,使远来者车相避。
仍于车后系骡驴二头,遇下峻险桥路,以鞭唬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
可载数十石。
”孟元老说的“太平”车为两轮,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中已有四轮太平车,驾驶手腕与孟元老所说一模一样。

农耕印记 平舆宁靖车 汽车知识

平舆县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太平车,驻马店民间也叫葫芦头车,载重可达1000至1500 公斤。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汽车和胶轮马车遍及以前,一贯是驻马店地区大件物品紧张运输工具。
汝南县城东关和北关石桥的车辙印,大多都是这种车留下的。
1997年版《汝南县志》记载:“民国37年(1948年),县(当时汝南、平舆还没分开)组织出动800余辆太平车,增援中国公民解放军南下,向驻马店、确山等地运送粮、草等物质1050吨。
1955年,驻新公路(县城西关至东关段)改线工程施工,县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太平车4529辆,赶运白灰、碎石、砖渣,周转量21万吨公里。
1956年,汝(南)平(舆)、汝(南)驻(马店)、汝(南)上(蔡)、汝(南)正(阳)公路路面拓宽,路基加高工程先后施工,为及时供应土料、物质,确保顺利施工,……出动太平车9288辆,货运量为528吨,周转量为15万吨公里。

平舆县是中国车舆文化之乡,是商周挚国所在地。
始封君挚成是中国车舆之祖奚仲后人,将前辈的造车文化和技艺带到了这里。
以是历史上,平舆一贯是驻马店地区太平车的紧张生产地。
在1951年,全县拥有四轮太平车达1.58万辆。

平舆县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李维先容,馆中收藏的30多辆太平车是不同历史期间的车辆。
个中一辆是有平舆“阿庆嫂”之称的共产党员郭了凡家的,救助运输过不少革命前辈。
他之以是一贯坚持太平车收藏,便是要留住村落庄农耕影象,希望更多人理解先人的聪慧和农耕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