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都会回避这七,如初七不会办喜事(包括上梁、做寿、办酒等),吃东西不能是七个,送人鸡蛋、馒头、团子等也不能是逢七的。
有时总会碰着七又绕不开时,就会以“巧”字替代,而不说出“七”字,意思是正巧碰着,久而久之,说巧就知道是指七了。
如问老人今年遐龄,老人就会说“巧字头”,你就明白他七十岁。
如果家里几个人,回答“巧字头”,那便是七个人。
连饮酒划拳逢七时也是喊:“七个巧、七仙女。

故意思的是七月初七,在这个苦夏酷暑里,人们却要将它当一个节庆日,这是为什么?

传统有避七习俗碰着七就说巧七月七就成七巧 休闲娱乐

最初在人们心中并非良辰吉日,而是凄苦分离忌日——天各一方的分离,一对年轻夫妻一年才能一次相会。
《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中的秦简《日书》中关于“取妻”忌日是这样说的: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新娘的话,三年内丈夫就会离弃妻子。
由此可见牛郎织女由于银河的阻隔未能厮守,是被作为夫妻分离的象征,形成了一种民间婚嫁的韶光禁忌。

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这个“乞”既与“七”同音,而巧又通聪慧伶俐乖巧,“乞巧”就成了女孩乞巧的日子。

三四十年前,夫妻分居两地,也会被人称为“牛郎织女”,意思便是一年难得能团圆一回。
这样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非此中人是弗成思议的,《高山下的花环》里英雄靳开来说:“夫妻两地,远隔五千里,一年就那么一个月的假,旱就旱去世了,涝就涝去世了!
”这句话通过小说和电影在当时激起巨大的反响,说出了许许多多人不敢说也不好意思说的心声。

由此也可以想见,这七夕所代表的实在是一种有情人不能团圆的凄苦。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凄苦的分离,却被商业化引领到了所谓的“中国情人节”,把悲剧转化出了笑剧效果。
“鹊桥相会”也由“分离”演化为良宵欢会。

当然,这些都是过去时,所有的习俗都该当与时俱进,为当下人所接管。
七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