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寒冬暑夏、风雪雨雾,这个2300多人组成的群体肩扛任务,常年巡检、战斗在铁路沿线上,为晋煤外运和电煤保供作出了巨大贡献。
施工作业铁汉柔情也动人
秦忠林,侯马北工务段道岔整修队队长。多年来,他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常年奔波在侯马北工务段管内沿线各大站场,为本段乃至全局的道岔设备安全专一事情。
深秋的晋南大地,天刚蒙蒙亮。在太原铁路局集团公司管内南同蒲线张礼站道岔达标整治施工现场,身材魁梧的“秦大队”正在施工现场紧张劳碌着。只见他一下子提醒配件组加快事情进度,一下子讯问防护员来车情形,一下子又拿起打磨机打磨钢轨毛边……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各在其位、各司其职、风雅作业,共同担负起保障铁路安全畅通的掩护重任。
多年来,无论是侯月线、侯西线还是南同蒲线,只要有集中、综合修施工,现场一定少不了秦忠林的身影。作为一名工务人、整修队长,几十年来,秦忠林始终保持着对线路维修事情的激情亲切,严格标准守护岗位职责,把作业标准当信念、视安全如生命,只假如他干出的活,几十年来,实现了“零偏差”“零毛病”,得到了干部职工和上级领导的同等好评。
在一样平常人眼里看到的是秦忠林对检修质量的孜孜追求,只有身边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为事情的付出和奉献。秦忠林在现场作业时,随身不离的除了对讲机,便是一小瓶药用喷剂。原来,秦忠林患有鼻炎和哮喘,到了秋冬时令尤其严重,犯起病来常常呼吸困难、难以入眠。同事们常常奉劝他把稳安歇,避免过度劳累,他却说:“春防融、夏防胀、秋防洪、冬防断,作为一名铁路人,担保铁路安全运行一刻也不能松懈。”
作为一名技能骨干,他数十年如一日研讨道岔整修技能,只为实现更高的作业标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身先士卒、乐于奉献,完美地诠释了党员的先锋模范浸染。
“在铁路事情的这几十年,我对得起这份事情,但对不起身人。”秦忠林说。大家知道,这些年他为了事情,顾不上孩子,照顾不了家庭。这便是秦忠林,职工眼中可亲可敬的“秦大队”,一个把忠实、敬业写在侯月、侯西、南同蒲沿线作业现场的铁路“工匠”。
急险面前党员亮剑冲在前
进入今年9月下旬,侯马北工务段管内连降大雨,线路和路基等设备面临严厉磨练。一韶光,南同蒲线告急、侯月线告急、侯阎(良)线告急……作为统领着该段最大站场侯马北站的侯马北线路车间,自然也逃不过水害的冲击。
9月26日凌晨0时26分,侯马北线路车间管内南同蒲线下行668km+200m处发生路堑边坡溜塌险情,正在南同蒲下行666km+920m处参加防洪抢险作业的侯马北维修二工队工长张豫贤接到车间电话关照后,立即组织工队所有职员前往668km+200m处进行抢修。
只管已经奋战了一天一夜,张豫贤还是没有放慢脚步,第一个冲向了溜塌现场,在不雅观察完现场情形后,他迅速带领工友们清理淤泥碎石。风雨中,大家分工协作,你一锹、我一铲,只为尽快抢通被掩埋的线路。
“我是一名老工长,也是一名新党员。”在侯马北线路车间“两坚守、两实现”党员承诺会上,张豫贤这样开头说,“作为一名工长,安全便是我带班作业的底线。组织有命令,我就必须有行动。作为一名入党不久的新党员,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候,越是要站出来、顶上去。”
心中的信念强撑着张豫贤……5个多小时后,线路终于达到了开通条件,有些许放松的张豫贤瞬间瘫坐在地,布满血丝的双眼牢牢地盯着驶来的列车。
一座大山夫妻遥相守望
在侯马北工务段,沁水线路车间检讨工区女工长常淑丽和其在另一工区任探伤班班长的爱人王战功,虽然同是一个段,但她在山的这一头,爱人在山的那一头,事情起来很少见面。
在工务养护行业里,对女性来说险些可以说是一个禁区,而身材纤巧的常淑丽,面对侯月线桥隧相连、高路基等地段,她和男同道一起,带着轨道检讨仪等机具困难高下道,却从不叫苦叫累。
深秋的大山里,秋风瑟瑟。清晨6时,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中,常淑丽早已和工友们在大山深处开始了一天的巡检。侯月铁路是继大秦线之后中国第二条煤运亿吨通道,担负着晋煤外运的重任,常淑丽带队卖力的检讨工区便是侯月铁路的一段,统领侯月线高下行58公里线路,一天高下行车92对,车次密集时,每百米高下道一次,8公里的路程,一走便是4个多小时。这条路,她们走得很困难,也很漫长。“安全第一”是她的口头禅,多年来,负责落实标准化管理,始终以饱满的事情激情亲切投入到安全生产中。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该工区实现了安全无事件。
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秋日一身泥、冬天一身寒,从青春到不惑,从铁路新人到线路检讨工区的一名女工长,常淑丽把人生中最好的光阴留在了这里。作为第一代侯月人,常淑丽在大山深处,27年如一日,头顶逐渐生出的白发,脸上悄悄多出的皱纹,是她这近万个昼夜对铁路不变的铮铮誓言。
“27年坚守在大山深处,这条路加起来我走了约1万公里。”常淑丽说。就这样,常淑丽常年走在凛冽的寒风中,顶风雨冒寒冷、脚踩积雪,和工友们一起在这寂寞的大山深处痴痴守护着,从而确保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柴卫东 耿竹伟
(责编:温文、马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