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环境综合管理及街区“微更新”的推进,“城市须要若何的店招”这一话题引起诸多关注。
经由一番思辨与磋商,社会已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店招店牌不仅仅是商家揽客或表达个性的办法,同样是彰显城市活力、街道魅力的成分之一,不宜“千篇一律”,而是该当在遵守一定规范的根本上展现多样性。
换言之,便是要让更多创意力量投入这项事情,让大家通过设计、书写店招店牌,表达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赵多是一位招牌绘写职人,在东京学艺、现居上海。在他看来,上海是一座具有各种可能性的城市,为不同的店铺、商家绘写招牌,就好比是在创作不同的“城市表情”。这是一个追寻美与个性的过程,充满欢快。
赵多在事情中。 受访者供图
故意思的店招,吸引人推门而入
你会不会由于一个好看的店招而对一家店产生兴趣?会不会由于店门、橱窗上有趣的标语和图画而推开店门,走进去瞧瞧?
在这个点评发达、全民探店的时期,店铺的“颜值”和装修装饰细节中透露出的审美品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其的初印象。一个特殊的店招和门头,堪称是吸引人们“种草”的“利器”。
上海城市文化不雅观察者、平面设计师姜庆共把稳到奉贤路上的一家咖啡店,也是由于那独特的店门——门上所写的中英笔墨由上世纪30年代起被广泛利用在剧院招牌上的Broadway字体和老上海美术字组合,玄色衬底合营哑光金箔,低调、耐看,别具格调,与一旁历史悠久的美琪大戏院整体的风格相得益彰。
长期关注上海街道、弄堂、建筑、工业遗迹、商铺等处笔墨设计与表现形式的姜庆共,一下子被咖啡店店门上的字吸引了。彼时,他正在预备街头笔墨拍照集《字游上海》,他想,一定要找到这个创作者聊一聊。
姜庆共不知道的是,当时他托人探求的那个创作者,实在“认识”他。
2019年,旅居日本5年、学习手工招牌绘制( Sign Painting)的湛江人赵多来到上海,开了一家名为“淮海图文”的事情室。一听这个名字,有人便遐想到街边随处可见的招牌店。赵多也是这么想的。他说,返国后创造海内有很多做招牌的店都叫XX图文,大略直接、很接地气,而他当时刚好住在淮海路上,就顺理成章地起了“淮海图文”的名字。
淮海图文的业务并不繁芜,紧张是为店牌供应招牌设计和绘写做事,通报商业信息吸引消费者。同时,也可为客户定制字体,做事于店内的各种信息传达须要。然而,上世纪90年代至今,印刷技能的发达与电脑软件的愈发遍及,早已让传统的手工招牌绘写显得落寞,天下上很多职业招牌绘写人要么转业,要么选择“与时俱进”学习电脑招牌制作。在我国,仍节制着这项技艺并以此为职业的人,更加少。
赵多在店铺内绘写。 受访者供图
但赵多对招牌绘写情有独钟,“我希望能在这个电脑刻字的世代,给一些店铺供应多一种选项。”奉贤路咖啡馆格外出片的店门装饰字,就出自他手。
某一天,赵多有光阴读到了《上海字记》。这本书以上海一百年间的印刷品实物组成视觉线索,为传统书法之后汉字书写和设计的痕迹、脉络,构建了一份系统的、客不雅观的、清晰的根本档案。书中400多幅图例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上海的教诲、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各类影象。
《上海字记》
每天与字打交道的赵多如获珍宝,一度把书放在案头,有空就翻看、研究。而这本书的作者便是姜庆共。
2020年,因字结缘的两人终于见上了面。行家相见,聊的都是专业内容,比如各种字体的特点、哪些字体适宜在哪些场所和语境下利用、色彩如何搭配利用、如何更好地通报信息等。外人听来,好比是“加密措辞”。
2021年4月,《字游上海》出版,同期在徐汇艺术馆举办了一场“上海招牌”展。展出的作品中,有的简洁大气,有的繁复华美,有的俏皮可爱,代表着不同意见意义。赵多的作品也应邀参展。
“上海招牌”展。
在姜庆共看来,以赵多为代表的招牌绘写师与其他字体设计师、店主、美术爱好者等参展者,给上海的招牌书写和设计带来了更为灵动的一壁,有望为城市留下更多奇妙的“笔墨地景”。
塑造街区风格与气质
通过街头店招,人们能够直不雅观地感想熏染到一座城市的风格与气质。
日本历史名城京都,常见一些富有禅意的招牌,规格不大、画面呈现的效果也不会过于饱满,适当的留白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觉得;亚洲金融之都喷鼻香港,密密麻麻的彩色霓虹招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荡,透露出浓厚的商业气息和风风火火的拼劲。
京都的店招。
喷鼻香港的店招。
上海又是什么样?
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事实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也不应囿于某种单一的风格和形式。南京路步辇儿街与衡复风貌保护区各美其美,老城厢与CBD、商业主街与“小而美”后街各有千秋,多元共存才是人们乐于看到的、真实的街头面貌。
故意思的店铺特殊多,也是赵多对上海的印象。在沪几年,淮海图文的互助邀约越来越多,赵多变得越来越忙。缘故原由也很大略——上海的街头品牌、独立店铺渴望一些更具设计感和独创性的元素作为店铺的门面,轻易可获取、可复制的电脑字体承载不了这份需求。
赵多作品。 受访者供图
一些环绕着复古潮流生活办法的业态,如美式理发店、阿美咔叽服装店、中古家具店,以及咖啡馆、餐厅、酒吧是淮海图文的紧张客户群体。接单后,赵多会充分理解客户需求,随后根据运用处景、空间大小、可读间隔等,琢磨字体、比例、肥瘦、高矮、色彩等细节。先画出纸样,随后向干系部门登记备案后,再在墙面、木板、玻璃板、亚力克板或不同金属板上绘制。详细绘制的韶光则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
赵多在事情中。 受访者供图
逐渐地,赵多风格独特、具有强烈质感的作品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有的店主受到了其他店主的推举,有的店主则是途经时一眼相中,专门打听后找来的。
某天,在步辇儿时,短短几分钟内竟多次偶遇了赵多的作品。先是看到茂名南路上潮流理发店的橱窗,随后认出巨鹿路上复古服装店的招牌,行至陕西南路咖啡店又遇见了赵多为其定制的字体。
店门上的字体为赵多为其定制。 吴越 摄
红火的买卖却让赵多产生了担忧:客户大多来自上海市中央区域,若是一个小区域内过于密集地涌现自己绘写的店招,会不会影响街区招牌的丰富性?
顾客审美走向趋同、店家期望通过大略“复制”来延续他人的成功履历、店铺个性被一定程度抹杀……这些都与赵多的创作初衷相悖,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局势。
为此,赵多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管即便避免在同一个街区、同一条街道上与太多间店铺互助。“首先我自己在情绪上就过不去,由于与每一间店铺的互助都投注了独一无二的感情和心力,不想‘背叛’这份感情;其次,我也希望这间店铺的形象风格在这条街上是独一无二的,能与其他风格的店铺一起丰富全体街区。”
赵多在事情中。 受访者供图
妙手艺不会因技能进步而被淘汰
眼下,“手工制作”和“匠人精神”备受推崇,手工绘写的招牌是否更金贵?
赵多认为,不应大略地将“手工制作”认定为高等,借助当代科技创造出来的优品同样值得欣赏。相反,对付过度营销“手工感”的产品则更应该谨慎——手工制作不虞味着粗制滥造,“真正厉害的手艺,不会由于任何别的技能进步而被淘汰,它能一贯在擂台上,并且一直地进步”。
对字体设计的严谨和对技艺精进的孜孜追求,源自赵多在日本学习时的感悟,也表示在他的一些非商业作品上。
近期,位于虹口区的今潮8弄印物所店内正在举办赵多作品展,展览名称即赵多对自己的定位——绘写招牌的人。除了从上海和全国各地的互助店铺中借来的招牌实物,人们还能在展览中看到绘制在卡纸上的涂鸦式的内容。
展览牌。 吴越 摄
这是他额外的个人练习。“在纸上绘写,反而比在墙上更难。”赵多说:“画在墙上的笔墨和图画都有底稿,如果欠妥心画错,还能用油漆覆盖后重来。但纸上创作不一样,方案构图要一气呵成,错一笔就毁了,容错率低,也更见功夫。”
赵多先容纸上绘写。 吴越 摄
空闲的韶光,赵多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比如黑胶唱片、机车、工装衣饰等,虚构一些店铺,并为这些店铺创作招牌和招贴画。
画面中的“三兄弟咖啡”即为赵多虚构的店铺。 吴越 摄
由于在日本研习的是美式复古招牌绘写,赵多这些年绝大多数都是用英笔墨母进行创作,但眼尖的人会创造,展览现场还有一些精美的中笔墨作品。
赵多说,阅读《上海字记》后,他更是觉得到“新天下的大门打开了”。不同年代的印刷品实物中存在着大量佳构,赵多在学习这些字体构造和书写技巧的同时,也为当年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干系的商业表达所着迷。比如“开门业务”“今日安歇”“内有空调”“楼上雅座”“都雅卫生”等。
中笔墨作品。 吴越 摄
时至今日,这些表达大概已经由时,但赵多相信,经由构思设计的笔墨本身会成为空间内的一种装饰乃至艺术品,或是勾起人们的回顾,或是让人会心一笑。
利用中文方块字创作的赵多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笔墨、图像与语境所领悟,给人带去惊喜。
例如,在繁体字“咖啡厅”的“厅”字上做个小变革,形成一种正在冒烟的视觉效果,让人看一眼就遐想到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为面馆绘制的招牌,则将每个中笔墨的个别笔画艺术化,给人以“筷子夹着滑溜溜的面条”的视觉遐想。
中笔墨作品,引发人们的遐想。 受访者供图
谈到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赵多总是格外愉快,先容得很多。但聊起别的就会创造,他的业余生活实在非常大略,很少外出吃喝,也很少逛街。大把的韶光都用来练习基本功和创作,偶尔去福州路的文具店买心仪的纸,或是在劳防用品店买手套和头盔用于日常作业。日常的穿着比较街头嘻哈风,最大的影象点是牛仔裤和外套上总有星星点点的油漆印。
展览现场还有一个拍照展,展示了招牌绘写师的事情日常,以及所利用的工具和画笔。 姚瑶供图
“招牌文化”传播笔墨魅力
“哇,我上报纸了!
”
去年5月,朋友传来照片后,赵多惊喜地创造,自己登上了一张比利时弗拉芒语报纸。
故事缘起于社交网络上的一次征集。当时,一位名叫Jasmine的招牌绘写师偶遇了一位90岁高龄的德国招牌绘写师老爷爷,提及如今在全天下各地,还有许多年轻人对这份奇迹十分热衷,传承着这项技艺。从不上网的老人以为很不可思议,并对子弟们的作品表示感兴趣。为此,Jasmine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一项活动,号召大家以老人的名字Jef Palmans为素材进行创作,由她网络后统一印刷,作为礼物送给老人。
活动发布后,迅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积极相应,赵多也当即决定,要给老人送上一份来自上海的问候。
在作品中,赵多写了这样一句话:Hey there Jef Palmans, We still paintin'letters(意为Jef你好,我们还在从事这份事情)。
比利时媒体的宣布。 受访者供图
后来,比利时媒体宣布了这个暖心的故事,赵多与作品的合影也当选中刊登。
对赵多来说,上报纸并不是关键,主要的是作为社群的一分子参与了对前辈的致敬,也让天下上其他招牌绘写师知道,在中国、在上海也有这样一位差错。
采访中,赵多几次提到“社群”。的确,具有天然不雅观赏属性的招牌,本身便是某种社群文化的表示。一块独具巧思的招牌,或许就能吸引人们推开一扇门、开启一段对话,匆匆成一次互助、结下一段友情。
在招牌文化更为盛行的国外,社群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个中,最负盛名的是天下手绘招牌画家与字体艺术家的年度聚会Letterheads活动。据媒体宣布,最早的Letterheads活动源自1975年的美国丹佛市,招牌字体艺术家们抛开同行相忌的藩篱与秘密,每年在不同城市展开互换工艺技法的聚会。
2019 年 Letterheads 东京站宣布。 图源:Seki/HYPEBEAST
2019年,赵多在东京参加了当年的Letterheads聚会,共有200名来自日本和天下各地的招牌写手、书法家、字体爱好者到场。大家聚在主理方租来的园地,先是不雅观摩展览作品,随后便自由组合、相互互换切磋,末了还会搞一次城市巡游。值得一提的是,聚会有个互写城市名的传统,比如我为你写一个“Tokyo(东京)”,你为我写一个“Barcelona(巴塞罗那)”,写完彼此互换、作为留念。
搬来上海后,赵多畅想着未来也能在这里举办一次Letterheads聚会,让大家欣赏这座城市丰富的招牌文化与独特的城市风貌。疫情之下,这个想法暂无法实现,赵多便通过另一种形式传播着笔墨的魅力。
上海招牌绘写事情坊。 受访者供图
前不久,赵多在今潮8弄的展览空间里办了一次事情坊,参加者有插画师、字体设计师等,都是对笔墨和设计感兴趣的年轻人。虽然园地空间有限,一次只能容纳七八人,但赵多以为恰好。
“事情坊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职业招牌绘写师,而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对笔墨布局的理解,让大家体验到不同的笔带来的不同书写感想熏染。同样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练习和琢磨,学会拆解不同字体,发掘更多元的美。”
栏目主编:唐烨 笔墨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姚瑶 摄
来源:作者: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