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住宅一角

1878年由旅沪英国贩子格农(Grone)营造为园,内有几幢洋房。

斜桥弄而外国人则把它叫做Love Lane就是现在的吴江路 休闲娱乐

1882年8月16日由无锡贩子张叔和从和记洋行手中购得,总面积21亩,成为张氏别业,取名张氏味莼园,俗称张家花园,简称张园。
此后又多次增修,使面积增至61.52亩,园中建有当时上海滩最高建筑安恺第。

1885年开始对外开放,为当时上海私家花园中的三大名园之首。

1910年舆图中的张园

至1918年后渐废,1919年歇业,逐步建成新、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王家沙与王家厍

1918年舆图中的“Wongkashaw”即王家厍

“王家沙”是上海有名度极高的区片地名,指现在南京西路与石道路的相交处,以及附近一带区域。
在南京西路805号有一家“王家沙点心店”,也是上海著名的饮食店,该当说,“王家沙点心店”利用了原来的地名作为饮食店名称,而这家著名的商店也为留存历史地名发挥了功德无量的浸染。
不过,许多著作把地名“王家沙”写作“王家厍”,到底该当是“王家沙”,还是“王家厍”呢?原来的“王家厍”该当指哪些区域?

王家厍天桥俯瞰(1980年)

“厍”可能与“库”是同一个字,《后汉书·窦融传》:“金城太守厍钧。
”李贤注:“《前书音义》曰,厍姓,即仓库吏后也。
”江南地区,“厍”是最常见的地名用词,与“村落”同义。
无法统计历史上的上海曾经有过多少称之为“厍”的自然村落,估计用“数以千计”来形容也不为过,“王家厍”只是个中之一罢了。
在上海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自然村落地名利用的“厍”随着自然村落的消逝而消逝,如今所剩无几。
“厍”既是自然村落,“王家厍”的所指区域不会太小,大概指现在的南京西路和石道路附近的一大片区域。

市民长跑运动会在王家厍鸣枪开跑;1937年登记的中国机器脚踏车联合会也设在王家厍一带

“王家厍”虽然堙没了,但是地名不会立时消逝。
20世纪往后,上海的民众体育活动发达兴起,朝阳东升。
个中,长跑运动以卡德路(石门二路)、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口的“王家厍”为出发点,沿静安寺路、海格路(西岳路)到徐家汇,然后原路折返;短跑运动以“王家厍”和静安寺为起讫点,或以“王家厍”为出发点,沿静安寺路到静安寺,然后原路折返;上海的脚踏车(自行车)爱好者也以“王家厍”作为出发点。
除了参加活动的人之外,还吸引了无数市民前往不雅观看,于是“王家厍”地名则常常见于报端,使它成为上海的著名地名。

今日王家沙点心店

20世纪后,沙逊洋行在爱文义路(北京西路)培植住宅小区,中文名称写做“黄家沙花园”。
1945年,姚子初等人择址“王家厍”(今南京西路805号)开设点心店,取名为“王家沙”。
“王家沙点心店”制作的蟹壳黄、两面黄、虾仁馄饨、生煎馒头有名沪上。
因此,许多人是通过“王家沙点心店”而知道这一带叫做“王家沙”的;同样,人们也一定认为“王家沙点心店”附近的南京西路、石道路口一带叫做“王家沙”。

王家厍地区鸟瞰(2012年)

斜桥

1910年舆图中的斜桥一带

旧上海斜桥总会和斜桥附近静安寺路风光

现在的石道路和瑞金路原来是一条叫做“东芦浦”的吴淞江支流,河道曲曲弯弯。
现在的吴江路也是一条叫不出名字的“东芦浦”的支流。
19世纪,东芦浦的东侧是英国人的村落庄俱乐部(The Country Club,1945年后改为“美国村落庄俱乐部”或“斜桥总会”,旧址便是现在的南京西路651号上海电视台址),东芦浦的西侧则是著名的张园。
在那条叫不出名字的河流边上有一座超过东芦浦的木桥,由于这里一段的东芦浦不是完备南北走向的,以是这座桥也不是完备东西走向的,看上去桥是歪斜的,于是被叫做“斜桥”。
1893年填浜筑路后,这条路就被叫做“斜桥弄”,而外国人则把它叫做“Love Lane”,便是现在的吴江路。
“斜桥”被拆后,“斜桥”作为地名连续利用,并成为上海有名度很高的俗地名,指现在的吴江路、南京西路一带。

历史上与上海“盛私邸”干系的信札和明信片等都注明“斜桥”

盛宣怀(1844—1916)的住宅——“盛私邸”就在“斜桥”的东侧,相称于现在的南京西路北侧,成都路两侧,东侧是盛私邸,西侧是图书馆和资料库。
1916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在上海斜桥盛私邸逝世,盛家耗资30万两举委托上海著名的“礼仪公司”——物华号貰器铺操办“大出丧”。
貰器铺为盛宣怀大出丧定制64人抬的龙形灵车,以及相应的礼器。
公共租界工部局特许盛宣怀大出丧的军队从租界通畅。
盛宣怀大出丧的军队,前有鸣锣开道,中有执绋汽车,后有殿军压阵,浩浩荡荡,招摇过市。
《上海竹枝词·盛杏荪出丧》咏:

丧仪残酷满长街,

今古中西一例排。

经费宽筹三十万,

破天荒是盛宣怀。

盛宣怀是大清权臣、洋务运动先驱者、腰缠万贯的实业家,把控了许多“国有资产”,自己名下有许多家当。
清帝逊位后,北洋政府的许多官吏、军阀与盛宣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盛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
盛宣怀去世后,情形发生了变革,盛家陆续转移财产,尤其是难以遮盖的不动产,盛家的房地产陆续出卖、转让,部分没来得及转移的房地产在1924年后被政府充公或强行接管。
原来的“盛私邸”的部分被房地产商培植为“修德新邨”,部分被政府接管,一度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成都路办事处。

“盛私邸”旧貌

建承中学由戴介民师长西席创办于1939年,租宁波路130号民宅开学。
1945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迁凤阳路598号。
1952年,并入成都北路277号的光实中学。
1956年,光实中学与振民中学合并,改名为上海市成都路第二中学。
1966年,迁南京西路526号,便是以前“盛私邸”的南部。
鉴于原来的“建承中学”是中共地下党创办的学校,该校师生在解放前夕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素有“民主堡垒”之称,遂于1986年规复利用“建承中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