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措辞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把话说清楚,把句子写畅通。

莫让庸俗的语法术语蹂躏您进修外语的自信人类措辞本质相通 休闲娱乐

统统的语法规则都是环绕这个基本原则构筑的。
在笔墨尚未涌现的年代,变革单词的读音实现不同的语法功能是最大略、最实用的方法。

语法术语本身只是一个名称,都是后人为了描述自己总结的一些语法征象和规则而起的名字。
换一个名字或由于误解而产生,只要坚持这个基本原则,叫什么并不主要。

英拉法德意西俄语中关于“属格”和“宾格”的术语都源自罗马人对希腊语单词的误译。

根据信德麟老师编著的《拉丁语语法》先容:属格的希腊语γενική(genikḗ)本来的意思是“表示类属的”,源自γενῐκός (genikós,类属),对应拉丁语genus。
当初罗马人误解为genetīvus(表“出生的,起源的”),源自动词gignō的完成被动分词genitus。

拉丁语单词genus和genitus中的gen-源自2个紧密干系的PIE(原始印欧语)词根。

前者源自PIE的ǵénh₁os (“race”),和梵语जनस् (jánas),英语中的kin同源;后者源自PIE的ǵenh₁-,和梵语जनति (jánati)同源。

汉语旧译为生格。
以是,如果您手头的汉语版拉丁语教材把属格写成生格,也是可以理解的。

英法意西语都保留了genitiv-,并变革了不同的后缀。
德语中则只保留了Genitiv。

【英语】genitive ['dʒenɪtɪv]n. 属格adj. 属格的

【德语】Genitiv(国际音标/ˈɡeːnɪtiːf/) [das] 属格的。
属格。
第二格。

德语和古拉丁语一样,g总是读[g]。

而普通拉丁语、意大利语、和古法语中,位于e、i前的g读 [dʒ],否则读[g]。
英语也遵照这一读音规则。

希腊语表“宾格”的单词αιτιατική 源自古希腊语αἰτιᾱτική (aitiātikḗ), 源自αἰτιᾱτός (aitiātós, “effect”),本来的意思是“被行为引起的东西”,相称于拉丁语中的effectivus(受格)。
但是,罗马人把它与表“责怪”的单词混同,误译作accusativus(被责怪的)。

这导致英语学习者常日会困惑,搞不清楚accuse和accusative的关系。

【英语】accuse [ə'kjuːz]v. 指控, 控告; 责怪, 把...归咎于

拆解:ac+cus+e。

这里的ac-是拉丁语前缀ad-在c前的变革,称之为“逆行的完备同化”。

cus-源自causa (“cause, lawsuit, reason”)。

把ad-变革为ex-便是excuse。

【英语】excuse[ɪk'skjuːz]n. 报歉, 口实, 情由v. 体谅; 做为...的托辞; 申辩

拆解:ex+cus+e。

【英语】accusative [ə'kjuːzətɪv]n. 受格(宾格)adj. 直接管格(宾格)的

拆解:ac+cus+ative。

-ative源自拉丁语中的-ativus。

【德语】Akkusativ(国际音标/ˈakuzatiːf/) [der] (语法)第四格。
宾格。
直接管格。

拆解:ak+kus+ativ。

德语中,对应英语中读[s]的c写成z(读汉语拼音中的c),而读[k]的c写成k。

到这里,相信您已经理解:属格便是以前的生格,德语中称为第二格。
而宾格也便是受格,德语中称为第四格。
它们都源自罗马人希腊语单词的误译。

不论您是否理解希腊语表“宾格”、“属格”的单词的本义,都不影响您对句子的理解。

从历史上角度看,和中国人关系最紧密的印欧语系措辞是梵语。
紧张是由于佛教的传播。

当代印度人学习梵语利用的语法术语是根据印度的先人总结出的规则起的名字,并不受罗马人的误译的影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云: “言八啭者: 一诠诸法体, 二诠所作业,三诠作具及能作者, 四诠所为事, 五诠所因事, 六诠所属事, 七诠所依事, 八诠呼召事。

“啭”本指“鸟宛转地鸣叫:鸣~之声不绝于耳。
莺啼鸟~”。
三藏法师用来指代梵语(印欧语的一个古老分枝)的屈折变革。

西方措辞中,把屈折变革称为inflection。
再细分,动词变位称为conjugation,名词变格称为declension。

虽然唐朝并没有“变格”这样的语法术语,我们依然可以大概地理解为,三藏法师根据梵语的描述把印欧语的8种变格分别翻译为:1.nominative 体格; 2.accusative业格; 3.instrumental 具格; 4.dative 为格; 5.ablative 因格; 6.genitive 属格; 7.locative 依格; 8.vocative 呼格。

这为我们增加了理解印欧语的路子。
通过比较的办法,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实质。

人类措辞中,“主语”和“宾语”的关系是确定的,实质上是相通的——主语的行为影响宾语。

也便是说,主语是行为的履行者,而宾语是被行为影响者。

明白这个关系,就可以理解被动语态中为什么要用主动句的宾语作主语了。
不论是主语句还是被动句,都必须把句子写普通,不能有歧义。

事实上,只要会说“我爱你”,就可以轻松搞清楚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语,“爱”是动词,“你”是宾语。

而在“水被我喝了”中,“水”是主语,是“被喝”的工具。
对应主动句“我喝水”中的宾语“水”。

理解汉语中的“被”和“受”就肯定可以理解什么是被动语态。
不理解什么是“被动语态”也没有关系,只要能理解精确理解句子就可以了。

不论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子,都不可以把意思弄反了。

从语法的角度讲“水喝我”是一个精确的句子。
但是从逻辑上讲却是缺点的。
以是,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符合最基本的逻辑。

一样平常来说,人类措辞确定句子主语和宾语的办法有2种:

一种是常日语序确定。
英语、法语和汉语一样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通过变格(也便是变革读音)确定。
希腊语、拉丁语、梵语、俄语、德语、古英语属于这一类。
日语、韩语是通过增加格助词确定。

也便是说,主格和宾格的取消因此捐躯语序的自由为代价的。

英语中的人称代词还保留了主格、宾格和所有格(也便是属格)的差异。
但常日并不会改变语序。

从理论上说“I love her”也可以写成“Her love I”。

由于,I是单数主格,而her是单数宾格。
不论放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不会改变基本意思。
但是,英语母语者志愿放弃了这种语序的自由。

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格变革也完备消逝了。
以是,“我爱她”和“她爱我”的意思是完备不同的。

英希拉法德意西俄梵语等所在印欧语系是地球上最大的语系。

在PIE(原始印欧语)中至少有8种变格。
梵语较好地保留了8种格变革。
但是,仅是8种变格是远远不足的。
事实上,梵语的工具格融入了伴随格等更早期的格变革。

须要特殊把稳的是,格变革减少了,但原来的格变革实现的功能却不会因此消逝。
事实上,还是要区分工具格和伴随格的。
只是这种差异不再仅仅依赖格变革,而是采取增加介词的办法来实现。

也便是说,梵语是用工具格加介词的办法取代原来的伴随格。

拉丁语中,夺格(Ablative)也称状语格(Adverbial),描述“润色或限定动词的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随、办法、地点、韶光”等含义时利用夺格。

也便是说,拉丁语的夺格事实上融入原来的浩瀚的状语格。
以是,拉丁语中介词的利用要比梵语多。

如果先大概理解拉丁语的格变革,再学习英法德意西语中的介词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觉得。

英法意西语的格变革基本上消逝了。
以是,介词的利用就更多。

英语中用by取代了原来的工具格,用with取代了原来的伴随格,用to和for取代了原来的与格。

希腊语中,夺格消逝了。
原来夺格的大多数功能融入与格,少量融入属格。

以是,希腊语的与格是比较繁芜的。
自然,希腊语介词的运用要比拉丁语多。

对付中国小朋友来说,主格、宾格、属格都比较好理解,轻微学习几个句子就可以轻松搞清楚,而对与格、夺格、工具格、伴随格、方向格、呼格等则比较陌生。

如果我们把精力集中在理解与格和夺格上,梵语、拉丁语、希腊语、俄语、德语的格变革一下子就会变大略。

大概理解一些拉丁语格变革知识,读懂拉丁语句子实在挺大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