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当代史研究】
战时日本的中国屯子调查与华北日军的盘踞政策
祁 建 民
[摘 要] 战时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屯子的认识和实地调查成果与侵华日军制订的“治安战”政策之间在内容不雅观点上有着密切关系。但是,战时日本学界的有些认识并不符合中国屯子实际,这影响到日军的政策制订。日本学者从对日本屯子研究的履历出发,强调中国屯子的自然村落性子,日军在华北屯子建立“自治自卫”系统编制,也要利用行政村落制度,特殊是保甲制来掌握屯子。近代日本学界从共同体理论延伸出中国社会发展结束的不雅观点,由此为侵华供应了理论依据和借口。日军办理中国屯子结束与穷苦的所谓紧张方法便是由新民会建立互助社。中国屯子虽然有宗族组织的影响和家族主义不雅观念,但在进入20世纪往后已经涌现了抵制息争脱旧的伦理和家族制度的动向。日军作为侵略者,其政策目标是要利用华北屯子的自治资源为其盘踞统治做事,其所宣扬的华北“培植”实际上是对农人的掌握与抢夺。日军利用“家族主义”并大肆宣扬,企图依赖已经走向衰落的宗族制度和旧伦理意识肃清中国人的抵抗。华北日军制订的“治安战”政策只会走向失落败。
[关键词] 日本对华认识;华北屯子调查;华北日军;盘踞政策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抗日战役研究专项工程项目(19KZD002)
[作者简介] 祁建民,历史学、哲学博士,日本长崎县立大学国际社会学院教授(日本 长崎 851-2195)。
[中图分类号] K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198(2020)05-0170-10
近代以来特殊是中日战役期间,日本对中国屯子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与剖析研究。近年,作为研究资料,这些调查成果已经为学界广泛重视和利用。但是当年这些屯子调查研究与日本侵华政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界对此则缺少穷究。日本学界虽然有些议论,但意见不尽相同。例如作为当年满铁华北屯子惯行调查组织者的东亚研究所学术部委员长山田三良就说,这项调查并不是为了制订政策,但是调查结果被制订政策时利用则是其余一个问题。曾参与这项调查的另一位研究者福岛正夫则指出山田三良的活动便是合营政府政策的。〔1〕但是,至今为止,这些调查活动与成果究竟在日本制订侵华政策中发挥了若何的浸染却依然缺少研究,许多黑幕尚不明晰。另一方面,华北日军在盘踞期间制订了一系列“治安战”政策,其矛头紧张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屯子所开展的抗日活动。对付日军的这些盘踞政策,一样平常研究都止于对其野蛮残暴与抢夺弹压的戳穿上,至于这些政策的形成过程,即日军是基于若何的华北屯子认识来制订这些政策的,则缺少深入磋商。为此,本文从战时日本学界及调查机关的华北屯子认识与日军盘踞政策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以上两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一并进行初步剖析。
一、“自然村落”理论与“自治自卫”政策
战时①日本对付中国屯子组织形态的基本认识便是“自然村落”理论,认为中国屯子内部具有强固的自治资源,村落民相互扶助、共同自卫,由此掩护了内部秩序和村落安全。②华北日军在制订“治安战”政策时十分重视这一特色,企图利用村落传统秩序规范和自治资源,建立村落“自治自卫”系统编制,填补日军兵员的不敷,对抗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抗日活动。
日本学界的“自然村落”观点本来出自对付日本屯子研究的总结。近代日本研究者根据村落共同体理论对日本屯子展开研究,开始时紧张剖析亚洲村落共同体的普遍特色。人类学学者铃木荣太郎则关注到了日本村落的独自特点,他根据日本村落的实际状况认为其原有的社会布局与近代政府体例的行政村落不同。与行政村落相对,他称这种传统村落为“自然村落”。自然村落在“ムラ”(村落)的共同性活动范围内有着重叠性的互助和连带关系,例如讲、结、组、水利团体和屋根葺等组织以及丧葬仪式和劳动力交流等。自然村落内的人们不但在生产生活上,而且在精神上也存在强烈的共同意识。〔2〕
日本的中国屯子研究者在对中国屯子研究中创造了类似情形。早在昭和初期,日本著名学者根岸佶就提出中国人对付故乡十分留恋,中国村落内庄家居住密集,在村落周边常筑有土墙等自卫举动步伐。如果是单姓家族村落便设置祠堂,如果是复姓家族村落则建有村落庙。这些地方不仅是村落民敬拜和会餐的地点还是村落内进行审判与行政办公之所。村落不仅是个租税连带单位,乃至在名誉、荣辱上也都共为一体。〔3〕实在自然村落理论是对前近代社会的一样平常性概括,由于生产力低下,国家权力不能有效深入到基层社会;以及阶级分解的缓慢,村落成员之间在生产、生活和安全上的互助互助与连带关系普遍存在,日本和中国的传统村落亦有相似性。
战时日本政府动员大量学者参与对作战工具国家和盘踞地区的调查研究,提出要集结精英学者,开展官民互助,以“根据科学研究来制订国策”〔4〕。许多主要学者参与到对中国的调查研究中。日本战时开展的华北屯子调查是在近代学界对华学理认识的根本上展开的。平野义太郎是近代日本研究共同体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战时他对“大东亚共荣圈”和中国屯子的研究十分投入。他认为东亚天下的特点便是在亲族邻保的联络互助以及乡党协同组织的根本上所形成的社会伦理,在中国村落生活中,村落民与国家的联系并不多,只有警察和租税关系。传统村落与政府划分的行政村落以及保甲组织不同,村落庄固有的地方自治依然保持独立性。〔5〕平野认为中国屯子社会的根本构造是从家族开始的,首先因此家族为单位构成自然村落,然后因此集市为中央的部落联合(村落庄),再上一层则是屯子的小镇,最上一层则是乡土社会的边界即县城。他强调,日本对中国的“再建”也要重视这个村落庄自治事理,由于村落是乡土社会的根本单位,也是“大东亚共同体”培植的重点。〔6〕
近代日本学界十分关注中国社会的共同体问题,把共同体作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所在。〔7〕许多人将中国村落的自治和连带关系认为是原始共同体的表现或遗存。在华北屯子惯行调查中,平野十分关注河北省顺义县(现属北京市顺义区)沙井村落的“会首”和“村落公会”组织,认为这便是村落共同体的详细表现。1941年,平野揭橥了《会·会首·村落长》一文,认为由会首们举行的聚会与协商组织即村落公会便是自然村落的自治机关,这与政府体例的保甲、邻闾等行政组织系统不同。村落公会以村落庙为中央,拥有自己的财产。这种村落公会并不是由政府设立的,而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形态,这也便是构成中国社会的根本即共同体性子的集团。①平野其后又揭橥了《作为华北村落基本要素的宗族和村落庙》,连续强调中国村落中存在着很强的共同体性子的社会关系。〔8〕他还揭橥了《规范中国乡党社会生活的民族道德——以功过格为中央》,强调村落规范意识的同一性,以此证明共同体关系的存在。〔9〕
日本研究者在华北屯子惯行调查中还确认了中国村落也是一个税赋连带任务团体。华北地区从清朝直到民国期间,县府将村落作为税收单位,先把一个村落的赋税总额奉告村落长,由村落长卖力催缴。当有人滞纳时,县府便将村落长扣留在县城。滞纳的村落民得知村落长被扣,便会费尽心机凑足粮款,将村落长赎回。到了1940年代进行惯行调查时,滦城县政务警察处的警长还说,这种方法十分有效。〔10〕
满铁调查部的中国屯子研究专家净水盛光在其1939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的研究》中,从自然村落与行政村落的观点延伸出“自律的”自治和“他律的”自治这两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村落的自治来源于村落结合这个纽带。村落民的连带关系是基于其共同生活的必要,这是从他们的村落生活中自然产生的,而国家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便对这种连带行动加以规制,这是“他律的”自治或“构成的”自治,而前者则是“天生的”自治或“自律的”自治。“他律的”自治在中国历史上最范例的便是保甲制。〔11〕
参加了华北屯子惯行调查的福岛正夫根据对北京郊区屯子的稽核创造村落民间存在着自发的结合,由村落民代表发起、组成村落会议,村落制订有关于自治的规范即村落约,内容涉及治安、教诲、卫生等方面。如果村落内发生了重大问题则交由警察办理。〔12〕“蒙疆政府家当部”的调查表明,在当时河北省宣化县屯子的自卫团中,依然有农人自发组织和县公署命令组织这两种形式,特殊是在治安不好的地方,自发组织的自卫团更多。〔13〕
以上日本学界关于华北屯子自治资源的这些认识即成为了华北日军制订盘踞政策的主要学理依据。华北日军面对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民众动员和游击战役,深感疲于应对,为此日军企图利用中国民间自身的力量对抗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治安战”。日军在《治安强化运动指针》中提出,中国屯子是一个相互扶助的自治团体,中国共产党势力进入华北并迅速发展的缘故原由便是趁现在农人自卫力量不敷的空虚,通过“奥妙宣扬”和“武力威胁”而在山西、冀中、冀南和山东等地扩大势力。日军要强化治安就必须要提高屯子的传统自卫能力。〔14〕日军认为,中国村落庄的自卫传统与日本人的保卫家园意识相同,不过日本近代的国家行政机关和警察已经按照法律实现了对国民的保护,但是中国依然没有涌现近代性的国家组织和警察制度,以是民众就要依赖自身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农人们自发组织了红枪会、联庄会、大刀会等实施自卫。②为此日军提出,本来农人的这种自卫生理与政治没有关系,但是现在对付这种纯挚的自卫生理不仅要勾引,还要加以政治上的“辅导”,给这种自卫加上“剿共”的意义。〔15〕日军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赤化”便是利用了村落庄的自卫生理,以是,日军要打败中国共产党,不仅要研究村落庄自卫的详细手段,更要把稳在精神上的“辅导”,把“剿共”作为村落庄自卫的新目标。〔16〕日本方面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民族统一战线将以农人自卫活动为根本的势力勾引到了抗日上〔17〕,为此日军提出,要与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战,其重点便是把“剿共自卫”作为核心,组织民众。〔18〕
华北日军把新民会作为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日军认为,华北的自然村落是农人传统自治生活的场所,现在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协同性,村落民缺少近代意义的独立性。村落封闭,与外界——不论是与强盗还是与国家行政机关——打交道都因此村落为单位。只要利用这种封闭的协同性就可以节制广大民众。为此日军辅导新民会在各地建立分会,规定新民会分会要以村落为根本,不能忽略村落的传统势力关系,要加以利用,将这种传统势力勾引到“反共”方面。〔19〕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在1941年的《剿共施策要纲》中提出,军、政、民等各机关的所有政策都要集中在强化村落庄自卫能力上,把“剿共”作为核心。治安肃正首先要加强村落庄自卫,其重点在组织民众,依赖民众自身力量来排斥、打击中国共产党,特殊要辅导新民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斗争”,使其成为民众的核心。〔20〕 形成这种自卫不但要对农人加以组织,还要有建筑防卫举动步伐。1941年2月28日,日军长岭喜一大佐在宪兵和新民会职员会议上指示各部要强化村落庄自卫能力,在村落庄四周建筑土墙、挖出壕沟。〔21〕为合营日军,新民会的所谓“理论家”缪斌在其关于“新民主义”的阐述中专门加上“亲乡”一项,说故乡便是父母兄弟共居之所,乡里最亲,这是地方自治的根本所在,也是民众教养之所。要以此实现醇风民俗,使公民安居,遵守本分。〔22〕
除了建立新民会,日军还直接在屯子开展宣扬活动,组织自卫队。日军在惠民县叮嘱消磨辅导员举办讲习会,并指出要培植“空想屯子”,将屯子组织化。日军把庄长作为村落代表,规定庄长要绝对服从日军,按时报告情形,还向各庄自卫队供应武器,向未建立起组织的村落镇派出密探侦察游击队等。〔23〕驻蒙军在总结对蔚县盘踞的履历教训时提出,以日军为后盾增强村落自身的自卫能力,由此取得了预想外的效果。〔24〕
日军为建立“自治自卫”系统编制,不但要利用村落内部的传统自治资源,还要利用其他横跨村落领域的联庄会和社会结社等民间组织。日军在刚刚侵入华北时就提出华北屯子的自卫组织有长久的传统,在战乱中许多组织又有复活,要利用这种自卫组织。例如依赖民团、联庄会等迅速建立起自卫团。〔25〕日军在关于山东治安肃正调查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利用已有的社会组织,特殊是山东结社很多,如加以利用便会取得良好效果。〔26〕
保甲制属于行政村落编成系统编制,虽然与自然村落性子不同,但是日本学界也主见这是掌握屯子的另一个主要手段。平野义太郎认为保甲制度与自然村落不同,属于行政村落的性子,但是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保甲制本来是为了赞助官方统治而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划制度,紧张卖力征税和治安。但是现在“自然村落”已经把保甲制的浸染接管进去,并与其领悟为一体。〔27〕根据惯行调查资料统计,1940年,沙井村落所在的顺义县实施保甲制后,33个村落中有26个村落依然保留着会首制。〔28〕村落民说:“现在的保甲长与会首是一样的。”“纵然村落长变了,会首也不变。”沙井村落村落长也说,在他当了村落长往后,会首的组成“并没有发生变革”〔29〕。在华北村落,打更是村落内冬季自行组织的一种治安协作活动,但到了1940年代,打更被正规化和制度化。先是由村落长与会首协商订定了《博夫规章》,详细规定出轮流打更的办法。后来,县政府敕令建立保甲自卫团,打更组织及其性能便全被纳入到自卫团之中,由乡政府管理。村落在农闲时还要派人到县里参加演习。
日军在华北屯子建立“自治自卫”系统编制,也要利用行政村落制度,特殊是保甲制来掌握屯子。日本方面认为保甲制很适宜“喜好靠小聪明得到狭隘利益和追求安逸的”中国人的民族性,邻里之间相互扶助和监督不仅与国家的目的同等,而且这种法令大略易行。〔30〕日军田中要少佐认为保甲制度最适宜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上民众常常叛乱,但依然延续下来的最紧张缘故原由便是有长达3000年的保甲制。现在建立保甲制随意马虎实现“匪民分离”,由于在履行保甲制的村落内有连带任务制,外人不能进入。〔31〕
《剿共施策要纲》中还提出,强化保甲制,严格实施连坐。〔32〕特殊是在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团大战打击之后,日军总结履历教训,提出要进一步确立保甲制度以从中国居民那里得到情报。〔33〕日军的第110师团在《肃正培植操持》中提出要迅速在重点地区建立保甲制度,组成保甲自卫团,防止“仇敌”潜入开展地下事情和网络情报。日军还提出,在对保甲自卫团的军事演习中要进行彻底的反共亲日教诲,使民众养成对“组织”的联络心。〔34〕
日军在盘踞区广泛建立了保甲制。福岛正夫在屯子惯行调查中就创造保甲制在日本盘踞的地区迅速扩充,以前的村落长都变成连保长,并由此建立自卫团,但与以前的保卫团性子不同。〔35〕福岛在华北日军司令部资料课中看到了军方关于保甲、民俗习气、保卫团和秘密结社的有关调查资料。〔36〕当时日本学界在进行华北屯子惯行调查时与日军多有互换,如福岛正夫等在华北屯子调查时就访问了在北京的兴亚院机关、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还与县公署的日本顾问交流见地。〔37〕实际上,惯行调查的有些不雅观点也为日军直接采取,例如惯行调查的学术辅导末弘严太郎在调查方针中提出,这次调查针对的便是中国社会的法律习气,由于中国政府对付社会的渗透能力有限,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浸染的是所谓“活着的法”。这种法律习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现实生活一起流动变革。〔38〕而华北方面军的《剿共指针》中就提出,把握中国人的民心时要把稳到中国社会相对付成文法,不成文法律才是更主要的。〔39〕
二、华北屯子“结束论”与经济抢夺
近代日本学界从共同体理论延伸出中国社会发展结束的不雅观点,由此为侵华供应了理论依据和借口。在侵华战役期间,日本学者秋泽修二就说:这次日军进入中国“便是依赖皇军的武力将中国社会中那些被称为‘亚细亚的’结束性政治支柱的军阀统治,从中国广大的地区肃清掉。由此,可以终极战胜中国社会那种特有的结束性”①。正如谷川道雄战后所指出的,按照中国发展结束的不雅观点“就导致出这样一种理论,即如果没有日本的声援和领导,中国的近代化是困难的。其结果就使得日本侵略中国得到正当化”〔40〕。
日本政府把对华北的侵略政策说成因此华北民众的安宁福利为主旨,要辅导建立“重生新支那”势力。〔41〕日本提出要在华北排斥英美、驱逐国民政府、消灭中国共产党。〔42〕 实际上便是要由其独占。当日军盘踞华北后,按照中国社会“结束论”的不雅观点,提出了要进行所谓的“培植”,以匆匆使“结束掉队”的华北发展。但是,日军的这些“培植”不但没有改进华北屯子的凋敝,反而使之更加困苦。这是由于日军要在华北开展的所谓“培植”只不过是其扩大侵华的借口,“培植”的内容便是对华北实施抢夺。
战时日本学界关于华北屯子经济研究的基本不雅观点便是华北屯子发展结束、掉队穷苦。日本经济史家柏祐贤在关于华北屯子经济的著作中认为,华北屯子经济的基本特色便是一种“零眇小农的商业化社会”。华北虽然商业化高度发展,经济活动中可以自由左券,但这是非成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中国社会自古商业高度发达,不过这只因此穷苦小农为工具,没有发展成重商主义,犹如西欧那样向外发展、增殖财产,因而这种经济处于结束状态。大量零眇小农的存在是造成结束的紧张缘故原由,而导致零眇小农大量存在的根源则是极度的人口过剩和特有的财产均分制度。这些小农完备依赖中间贩子,被其剥削。以是这是一种不利于小农的商业社会。由于农人无法得到利益因而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只能越来越零细化。〔43〕
平野义太郎剖析了中国屯子疲敝的缘故原由,认为中国屯子经济的基本特色便是地主、商业成本和印子钱三位一体的统治系统编制,这种系统编制又与土豪劣绅、地方官吏结为一体,掌握全体社会。现在要办理屯子的疲敝、救援屯子、再建经济就要对乡绅和地主的性子进行改造并与工业成本结合起来以发展生产。〔44〕净水盛光提出中国社会是一种环节社会。他说中国政治最基本的特色便是“绝对专制主义”,绝对专制主义的客不雅观根本便是中国村落共同体的存在,这种村落共同体构成了迪尔凯姆所说的非近代的“环节社会”。中国村落的这种环节社会依然停顿在非常低级的状态。〔45〕
日军接管和鼓吹这种“华北发展掉队贫穷”的不雅观点便是为其盘踞政策供应借口,也是为消灭中国共产党探求根源。日本方面在调查报告中说,现在中国社会的特色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主、官吏和年夜班成本三位一体,并从属于外国势力,这大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华北社会的特色便是一种“掉队的社会”,属于封建自给自足经济。华北农业以零眇小农为主,农业技能低下。由于高地租、印子钱,农人深受剥削,加上天灾战祸,农人大量破产,沦为债务奴隶,这便是共产党得以发展的“温床” 〔46〕。有的日军认为,在中国屯子中封建印子钱成本、极恶的土豪劣绅、残暴的军阀和不顾地方困苦的“中心集权”共同造成了农人的苦难。这种社会的不合理和抵牾就成了农人接管“赤色”思想的根源。〔47〕
日军把自己说成是办理华北穷苦的“救星”。日军声称,贪官污吏、奸商劣绅等造成了民众的痛楚,“华北治安运动”便是要办理这些问题,这场运动要以“王道为根本”〔48〕。日军在《剿共方针》中提出通过肃清中国的多年陋习和贪官污吏,改造民政、安定民生,由此就可以达到“剿共”的目的。〔49〕日军强调掩护治安是“培植”华北的第一步,要用武力掩护治安,以是开展了“治安战”。日军认为,华北社会结束的根源是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顽强保留着封建性,农业生产的剩余利润不能匆匆使生产力的发展,由此直接造成华北农人的生活困苦。华北农人首先要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免除自己和村落被害,为此就必须依赖武力掩护治安。〔50〕日军提出,新民会是办理这些问题的组织根本。村落内部的家族抵牾、水灾以及对付租佃关系的调度和债务的整理都须要由新民会办理。〔51〕日军把经济和金融事情也作为其“剿共”的一部分,强调担保重点区域的民生“安定”。日军提出,鉴于“得到民众”在“剿共”事情上的主要性,要强化互助社金融组织,实施春耕贷款,对付阻碍经济活动的商家予以适当抑制,通过金融经济活动节制农人。〔52〕 但贷款须要包管,这可以由村落庄或邻闾来包管。〔53〕 日军通过新民会这一傀儡组织实施对华北屯子的掌握和抢夺,对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日军办理屯子“结束与穷苦”的所谓紧张方法便是由新民会建立互助社。日本盘踞机构认为华北经济没落的缘故原由除了内部的封建经济制度,还有外部的缘故原由,便是外国成本在华压迫逾额利润。外国势力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通过官僚、地主、贩子、印子钱和银行联合起来压榨民众,而通过互助社实施的生产、信用、供给等就可以避免这些中间剥削。日军“辅导”的“新民互助社中心会”在各地建立分会,操持开展信用贷款并由互助社进行购买和贩卖,还进行技能辅导。〔54〕
但实际上,新民会合作社不但没有改进农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反而成为日本抢夺的工具。首先,互助社对付会员贷款条件有苛刻规定,对贷款农人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必须是所谓“良民”才行,贷款采纳连带制,没有包管无法得到贷款。其次,新民会的贩卖互助社决定收购价格,发卖权也被新民会掌握。〔55〕许多建立起来的互助社并不堪利,例如山西宗子县的互助社全部赤字,每社均匀亏损额相称于300日元,全县30余社总赤字达1万日元以上。面对此困境,日军宣抚官不得不将其全部终结。〔56〕刘敬忠就指出,虽然日军在华北设立的互助社达4000余个,会员有14万余人,但是效果不大,并且紧张用在抢夺粮棉、剥削农人方面。例如望都县互助社社员人均贷款额只有8.74元,保定道互助社则成为日本确保计策物资和抢夺农人的机构。〔57〕实在,日军在华北建立的新民会虽然大量发展会员,但许多并没有开展本色性活动,只是空壳。〔58〕
日军对华北的“培植”便是一种急迫的抢夺。有学者指出,日本的华北经济开拓政策非常急迫、充满野心,特殊是在战役处于长期化往后,为了支持战役而强行开拓。〔59〕日军提出,在“大东亚战役”中作为基地的华北地区其任务便是增产主要资源,强化运输能力。〔60〕日军在盘踞地区的
所谓经济事情首先是要确保现地日军的“自给自
足”〔61〕。日军宣抚官就承认他们在屯子的所谓宣抚事情到后来紧张便是以征集粮食为主〔62〕,根本没有考虑中国农人的困苦。日军对华北农业进行技能辅导,比如设立“棉产改进会”,但其辅导农人栽种棉花的真正目的便是由日军对棉花生产进行严格统制,封锁中共根据地。〔63〕
三、“家族论”与对屯子的掌握手段
“家族论”或“家族主义”是近代日本学界对付中国屯子社会关系的普遍意见,主见传统家族是屯子社会的最基本构成,在这里家父长制度依然保留,孝道伦理为主导意识。华北日军从“家族论”不雅观点出发制订出关于华北屯子的组织和宣扬策略,将保甲制与家族组织结合起来,通过宣扬孝道伦理不雅观念掩护日本的盘踞统治。
战时日本学界认为构成中国屯子社会的最基本组织依然是家族,家族关系和家父长在屯子发挥着重要浸染。净水盛光主见中国社会中家父长主义影响重大,儒教道德的根本便是孝道,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统治与家父长威信在事理上同等。中国村落都因此血缘和地缘两种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由同族聚居形成的村落内部宗族组织依然存在。〔64〕根岸佶提出,中国的村落受聚族同居的影响,像自古以来的“社”那样生活,一族共居,上古的宗族制度依然残余。〔65〕
平野义太郎认为家族制度不但是村落而且还是同乡团体和各种帮派的构成根本。他说,中国村落的根本便是家族制度,家族是村落庄地缘社会的形成根本,在华北一村落一姓的同族村落不在少数。以共同的先人为中央,通过血缘关系实施自治的村落在中国南北方虽然有差异,但都广泛存在。自然部落以家族为单位,其社会结合是从家族协同体和乡土协赞许识出发,衍生出乡党不雅观念。各种帮派团体组织也因此同乡为根本。〔66〕
日本学者在华北屯子惯行调查中创造村落的会首与宗族关系密切,宗族血缘组织依然发挥浸染。例如在沙井村落,当村落长指定会首时就要考虑会首必须是宗族代表。在改换会首时,“如果在其同族中有可以胜任的人就一定要由其同族的人接任”〔67〕。这样许多会都城是子继父职,一贯是家族的代表。在山东省后夏寨村落,属于行政性的庄长之下是牌长,由于同族聚居,牌的领域与宗族聚居范围同等,这样牌长即是宗族代表,村落长与牌长共同行使村落政。该村落下面有三个牌,“东牌是马姓,中牌是王姓,西牌是魏姓”〔68〕。宗族集团成为行政的最基层组织。在清代河北省寺北柴村落的积谷会由各宗族代表组成,共同执掌村落政。虽然该会属于地域行政机关,但是在积谷会商议事变之前,各个宗族内部先行开会谈论,然后将见地由作为宗族代表的积谷会董事带到积谷会上切磋。积谷会并不能干涉各宗族内部的事情,其决定事变都要通过各宗族的董事去实行,董事将决定的内容带回本族传达。宗族内纷争也在本族内办理,村落民与积谷会不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宗族间的轇轕,首先由各自的董事问明情形,然后交由其他宗族的董事切磋、处理。〔69〕
惯行调查创造以往国家行政对付村落内这种家族制度传统也都默许。比如在进行村落长选举时,按照当时的选举规定,女性也有选举权,但村落内却不认可,常常造成轇轕,后来县里也就不再提女性的选举权问题。还有,当时虽然规定每个成年人都有选举权,但在选举时,一样平常都是“一户一票”,由家长投票,对此县里也不再坚持。〔70〕
“蒙疆政府家当部”的调查表明,在当时的河北省宣化县屯子中有大家族存在,家族代表被称为“当家的”,管理家庭生活。“当家的”一样平常是家族中最年父老,家族中的借贷和结婚等事变须要“当家的”赞许才行。〔71〕满铁在山西岚县的调查也创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同族部落较多,同族间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同族会议,有家庙及共同敬拜活动,一些地方的家庙有附属地皮即庙地,是为族产,同族优先租种庙地。同族子弟的教诲费由族内供应,地皮买卖和出租时先在族内切磋,以上这些封建遗存依然明显存
在。〔72〕满铁关于山西省临汾县高河店村落的调查也表明屯子大家族制度依然残余,不过已经开始涌现解体的方向。〔73〕
战时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组织研究中国的日本学者研讨统治中国的方策,个中就有人提到中国人是家族至上主义者,在把握中国人的民族生理时要把稳到其关心一族安全的特点。一族的安全扩大到一乡、一郡、一省,终极便是天下安定。以是研究中国民族性时不要忘却这一点。〔74〕主见从家族安全生理的角度制订统治中国的政策。
日本学界的这种“家族论”不雅观点成为了日军体例保甲时的主要参考。华北日军在《治安强化运动指针》中说,中国的屯子村落都是由两到三个姓氏的家族构成,同姓家族之间不但是靠血缘关系的结合,在经济方面也都相互扶持,这是一种互助的自治团体。在这样的部落里建立保甲制度时不能忽略其家族制度传统,大略地把十户作为一牌,十牌作为一甲,十甲编为一保,这样的机器体例并不合理,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屯子的家族制度比城市的更为稳定,体例保甲要依据各个村落庄的血缘和地缘特色。〔75〕
日军把鼓吹“家族主义”作为对付中国共产党的一种手段。日军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否定家族主义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短处”,以是日军更要强调家族的主要性,以与中国共产党对抗。日军说,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不相容”的情由便是共产党的个人主义社会不雅观“忽略”中国的传统与东洋道德的核心即家族制度,逼迫“分解”父子兄弟关系、“鼓励”父子争斗。〔76〕日军为此造谣说中国共产党最不“敬老”,把老人看作无用,把过了40岁的人都杀掉。在中共根据地老人“无法”享受明日亲之乐,不让儿子屈服父亲,命令孩子杀害母亲。〔77〕 将中国共产党说成是家族主义的仇敌,把日军自己装扮成家族主义的掩护者。
日军在盘踞区大力鼓吹掩护家族制度的忠孝伦理。在日军的《宣扬宣抚手册》中就鼓吹要振兴东洋文化道德。日军认为,东洋文化的紧张成分中特殊是伦理思想中的孝悌忠信、五伦最为主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间该当遵守的态度便是君明臣忠(现在君是政治领袖,臣是公务员)、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贞、朋友取信,由此确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密切家族与国家间的稳定联系。〔78〕 缪斌就竭力主见以孝悌为中央的“家族主义”,合营日军的说教。强调男女之别,鼓吹男主外女主内,说国家便是以家族为单位,将家族作为统治的根本。〔79〕
日军扶植的冀东伪政权在学校教诲中开展“发扬家族之精神”教诲,要让学生明白泰西家族思想的缺点,以敬先人、行孝悌为立身之本,以和蔼家庭为立国之基,还与家庭联结以训导学生实施,阐明社会之组织以家庭为根本。〔80〕
华北日军不但要借助家族主义掩护其对屯子社会的掌握,而且还把家族主义事理上升到国家关系层面,说家族不但是社会和国家的根本,还是全体东亚天下的根本,日本便是东亚国家的“家长”,各国要服从日本的“领导”。新民会中心辅导部委员藤泽亲雄就说:东亚“经纶”的事理便是家族主义,全体东亚便是由一个大家族有机构成的,为了道义相互协力,在这个东亚命运共同体内部,日本有如“家长”一样地领导各国
家。〔81〕借助家族主义为日本的扩展、盘踞辩解。
战时日本意识形态混乱,在探求支持其对外侵略政策的理论依据时每每从各种不雅观点中各取所需,有时提出要反对封建掉队,培植“新兴”东亚,有时又要借助封建伦理掩护其盘踞、统治。当年的日军一位宣抚官在战后也不得不说:“日军在华北虽然高喊着打倒封建制的口号,但是在新政权中旧的系统编制保留下来,存在浩瀚抵牾。”〔82〕
四、结语
战时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屯子的认识和实地调查成果与华北日军制订的“治安战”政策之间在内容不雅观点上有着密切关系。华北日军的“自治自卫”政策、经济抢夺的借口和方法以及利用“家族主义”所进行的组织宣扬等都来源于日本学界对付中国屯子的基本认识。但是,战时日本学界的有些认识并不符合中国屯子实际。日本学者从对日本屯子研究的履历出发,强调中国屯子的“自然村落”性子,忽略了中国屯子与日本惣村落在结合事理上的重大不同。当时山西屯子按照日军命令所派出的“情报员”也并不是为了村落庄利益,只不过是那些胆大而为了钱的人。〔83〕日本学界从共同体理论延伸出的中国社会“结束论”更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屯子虽然有宗族组织的影响和家族主义不雅观念,但在进入20世纪往后已经涌现了抵制息争脱旧的伦理和家族制度的动向。
战时日本的中国屯子调查从其性子上来说是为日本对华侵略与统治供应学理支撑的,但是当时调查职员的心态十分繁芜,他们中间确有一些受到海内治安坚持法限定,无法自由研究而乐意来中国从事学术调查的学者。虽然这些学者“纯学术研究”的主不雅观意图和日本侵略下的“客不雅观现实”之间存在着抵牾,但是他们对付华北屯子实地调查所形成的报告作为记录当时屯子家族和田舍经济的详细资料具有学术代价。①战后日本和欧美的一些研究者利用这些资料形成了许多成果。②
战时日本华北屯子调查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调查都是在日本盘踞的背景下进行的。例如惯行调查所选择的屯子,出于治安考虑险些都在县城附近,被访问者多是村落内头面人物或亲日分
子①,纵然被访问者是普通农人也由于盘踞者与被盘踞者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回答并不可能完备反响出农人的真实心态。对付这一点,当年参加过惯行调查的野间清就曾明确指出过。〔84〕原觉天就认为,15年战役期间日本的亚洲研究是在“大东亚共荣圈”思想影响下开展的,基于客不雅观剖析的研究成果极为有限。〔85〕 高桥满则指出,本日对付这些调查资料的利用必须要充分确认当时的状况并进行严格的文本批驳。〔86〕
日本学界的战时华北屯子认识导致了日军制订的政策时不可能真正符合中国屯子阶级分解和社会意识进步的实际。抗战期间广大华北农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启示之下,阶级意识和民族觉悟迅速提高,成为了武断反抗日本侵略的强大力量。华北日军依据日本学界并不完备客不雅观的认识所制订的政策也就不可能发挥浸染。不仅如此,更主要的这天军作为侵略者,其目的是要依赖华北屯子的自治资源为其盘踞统治做事,其所宣扬的华北“培植”实际上是对农人的野蛮抢夺,日军企图依赖已经走向衰落的家族制度和旧的伦理意识肃清中国人的抵抗,这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依据并不完备客不雅观的认识,作为外来侵略者,华北日军所制订的一系列“治安战”政策就只会走向失落败。
〔参考文献〕
〔1〕〔84〕〔日〕井村落哲郎編:《満鉄調査部 関係者の証
言》,東京: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96年,第130、125-126頁。
〔2〕〔日〕鈴木栄太郎:《日本農村落社会学事理》,東京:時潮社,1940年。
〔3〕〔65〕〔日〕根岸佶:《支那ギルドの研究》,東京:斯文書院,1932年,第27-29、28-29頁。
〔4〕〔86〕〔日〕小島晋治·大里浩秋·並木頼寿編:《20世紀の中国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01年,第124、124頁。
〔5〕〔6〕〔27〕〔44〕〔66〕〔日〕平野義太郎:《大アジア主義の歴史的基礎》,東京:日本評論社,1945年,第10、137-148、151-166、11-13、139-143頁。
〔7〕〔日〕旗田巍:《中国村落と共同体理論》,東京:岩波書店,1973年,第ⅵ-ⅶ頁。
〔8〕〔日〕平野義太郎:《北支村落の基礎要素としての宗族及び村落廟》,《支那農村落慣行調査報告書》第1輯,1943年,000000701563,国会図書館蔵。
〔9〕〔日〕平野義太郎:《支那における郷党の社会協同生活を規律する民族道徳 功過格を中央として》,《法律時報》第15巻第11号,1943年11月。
〔10〕〔67〕〔68〕〔69〕中国農村落慣行調査刊行会編:《中国農村落慣行調査》第3卷,東京:岩波書店,1955年,第385、41、44、44-45頁。
〔11〕〔45〕〔64〕净水盛光:《支那社会の研究 社会学的稽核》,東京:岩波書店,1939年,第200-269、135-137、145-187頁。
〔12〕〔35〕〔36〕〔37〕〔日〕福島正夫:《福島正夫著作集》第7巻《法と歴史と社会Ⅰ》,東京:勁草書房,1993年,第305、285-305、343-344、343-358頁。
〔13〕〔71〕“蒙古聯合自治政府”産業部農林科:《成紀七三四年度 農村落実態調査報告書(察南宣化県)》,張家口:蒙古聯合自治政府産業部,1940年,第186、186頁。
〔14〕〔15〕〔16〕〔60〕〔75〕〔76〕北支軍報道部:《治安強化運動指針》第1輯,1942年8月,C130319788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第10-14、78-79、78-79、14、80-101、80-101頁。
〔17〕〔46〕協和会中心本部調査部編:《中共の温床たる北支社会機構概要》,新京:協和会,〔出版年不明〕,第67、3-70頁。
〔18〕〔48〕北支軍報道部:《治安強化運動指針》第3輯,1942年,C130319788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第61、33-34頁。
〔19〕〔50〕〔51〕“中華民国新民会”中心総会:《新民会組織重点指導要綱(民国三十年度)》,北支軍報道部:《治安強化運動指針》第3輯,1942年,C130319788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参考部分”。
〔20〕〔32〕〔52〕北支那方面軍司令部:《昭和16年度粛正建設計画別冊 剿共施策要綱》,1941年2月26日,C111109557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21〕《部隊配属憲兵、連絡員、新民会職員、会同席上 長嶺部隊長指示事項》,1941年2月28日,C111110822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22〕〔79〕〔日〕繆斌:《新興支那指導精神 新民主義》,〔日〕寺島隆太郎訳,東京:東京青年教诲遍及会,1938年,第34-39、28-55頁。
〔23〕〔53〕陸軍省:《(北支)治安粛正事情現地報告 山東省、徐海道、山西省五台、河北省正定県、高陽県》,1939年,C041211933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24〕〔61〕蔚県警備隊:《蓮沼兵団蔚県地方ニテ実験セル事情トソノ教訓》,1939年6月,C111104888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25〕〔日〕岡部直三郎:《治安維持実施要領ノ件通牒》,1937年12月22日,C041203273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26〕〔28〕〔日〕内山雅生:《中国華北農村落経済研究序
説》,金沢:金沢大学経済学部,1990年,第187、187頁。
〔29〕〔38〕〔70〕中国農村落慣行調査刊行会編:《中国農村落慣行調査》第1卷,東京:岩波書店,1952年,第116、18-20、103頁。
〔30〕晋北政庁:《晋北彙覧》成紀737年,大同:晋北政庁,1942年,第36頁。
〔31〕110D·139i大隊長田中要少佐:《保甲制度ノ確立及自衛組織ノ結成要領》,1940年,C111110811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33〕飯沼部隊参謀部:《今次共産軍ノ襲撃ニ鑑ミ共産対策年夜未来ノ教訓股ハ参考トナルヘキ事項》,1941年9月20日,A030323146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34〕第百十師団司令部:《保甲制度確立強化計画》,
1940年9月13日,C111110810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39〕〔49〕甲集団(北支那方面軍)参謀部:《剿共指針》第2巻,1944年4月,C130703453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第208-209、160頁。
〔40〕〔日〕谷川道雄:《戦後日本の中国史論争》,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诲研究所,1993年,第12-13頁。
〔41〕外務省:《日本外交年表竝紧张文書》下,東京:原書房,1978年,第381頁。
〔42〕同盟通信社北支総局:《華北建設の現段階》,1943年,000001390638,国会図書館蔵,第1-2頁。
〔43〕〔日〕柏祐賢:《北支の農村落経済社会》,東京:弘文堂書房,1944年,第124-161頁。
〔47〕〔日〕中山正男:《防共北支建設論》,東京:陸軍画報社,1938年,第87頁。
〔54〕〔日〕岡田春生:《新民会外史 黄土に挺身した人達の歴史》前編,函館:五稜出版社,1986年,第231-245頁。
〔55〕王强:《汉奸组织新民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28-130页。
〔56〕〔日〕村落上正則:《黄土の残照》,宮崎:鉱脈社,1983年,第84-85頁。
〔57〕刘敬忠:《华北日伪政权研究》,北京:公民出版社,2007年,第177-181页。
〔58〕〔日〕堀井弘一郎:《山西省における日本軍特務機関と傀儡政権機構―盂県での性暴力に関連して》,〔日〕石田米子、内田知行編:《黄土の村落の性暴力 大娘たちの戦争は終わらない》,東京:創土社,2004年,第344頁。
〔59〕〔日〕中村落隆英:《戦時日本の華北経済支配》,東京:山川出版社,1983年,第365頁。
〔62〕〔82〕〔日〕興晋会:《黄土の群像》(限定版),東京:興晋会発行,1983年,第283-284、76頁。
〔63〕〔日〕内山雅生:《日本の中国農村落調査と伝統社
会》,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9年,第203-217頁。
〔72〕北支経済調査部編:《嵐県地方社会経済状況並に共産党事情概況調査報告》,大連:満鉄調査部,1941年,第19-20頁。
〔73〕〔日〕山本秀夫、上村落鎮威:《満鉄北支農村落実態調査臨汾班参加報告第二部(上) 山西省臨汾県一農村落の基本的諸関係》,東京:東亜研究所,1941年,第107-113頁。
〔74〕〔日〕水野梅暁:《支那の国民性に就いて》,外務省調査部:《支那統治に関する論叢》,東京:外務省調査部,1939年,第6-8頁。
〔77〕〔78〕北支軍報道部:《宣伝宣撫参考手帖》,1939年9月,C111104631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80〕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81〕〔日〕藤澤親雄:《大陸経綸の指導事理》,東京:第一出版社,1938年,第16-17頁。
〔83〕〔日〕田宮昌子著、加藤修弘解題:《〈北支〉占領 その実相の断片》,東京:社会評論社,2015年,第85頁。
〔85〕〔日〕原覚天:《現代アジア研究成立史論 満鉄調査部·東亜研究所·IPRの研究》,東京:勁草書房,1984年,第4頁。
【任务编辑:冯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