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有故事的老歌,就像一杯午后的乌龙茶,醇厚绵密,让人回味。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拜别。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24岁为国捐躯他留下一封与妻书在爱面前去世亡不值一提 休闲娱乐

这是齐豫作词并演唱的歌曲《觉》当中的两句。

歌名中的“觉”字,代指林觉民,他是黄花岗七十二义士之一;

歌词里的“一个名字”,是指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

他的情与义,她的爱与怨,由于缘分互相交融、由于爱情缠绕编织。

他们的故事,本身便是一曲生命之歌,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少年不望万户侯

在福州,三坊七巷因其历史资源的主要地位而著称。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船政之父沈葆桢、翻译《天演论》的严复、世纪老人冰心等名人,都从这里走出。

这里,同样是革命义士林觉民的故里。

1887年,也便是清朝光绪十三年,林觉民出生在三坊七巷最北面的一条巷子——杨桥巷。
他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

林孝颖是一位晚清绅士,饱学多才,善于诗文,与钱穆、台静农等能人志士都有所交集。

林觉民资质聪颖,深得叔父喜好,并且亲自教导他读书识字,对他寄予厚望。

在此发展环境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成为林觉民的必读书目。

他植下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理解到横渠师长西席“为天地立心,为平生易近立命”的境界。

一个人读过的书,潜移默化中造就出他的气质。
尤其年少时打仗的思想,更是对一个人的生平产生深远影响。

那时还有科举考试,大概不忍违背父亲大人的指示,林觉民参加了科考。

生于诗书之家的林觉民无意于功名,加上少年轻狂,人虽坐于考场,却未负责作答。

他提杆奋笔,在试卷上题下七个大字,那也是苏轼的一句诗文:

少年不望万户侯。

然后,这位翩翩少年离开考场,拂衣而去。

林觉民在小小年纪就已清楚,功名利禄、诗词歌赋,都不是他所求。

他到底想要若何一条道路呢?

15岁那年,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在那里打仗到民主革命思想,他也因此推崇自由与平等。

一个人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是随意马虎的事情。

一个人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那绝非等闲之辈。

卿卿我我小婵娟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从学校回家,娶陈意映为妻。

这是谁家的千金?

她的父亲叫陈元凯,科举考得一个举人,在广东任职知县。

陈父对这个女儿非常宠爱,使其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还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写了一卷诗。

彼时,文学家陈衍主持编撰《福建通志》,陈元凯与林孝颖帮忙于他。
两人既为同寅,又都志于诗文,想来能说到一处。

他俩饮酒作诗时,聊笔墨,聊时局,也聊到各自的儿女家事……

那个时期,人生大事向来屈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赌钱,是赢是输,是好是坏,全都看命。

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结合虽然出于包办婚姻,但他俩都成长于诗礼之家,在文学上意趣相投,琴瑟和鸣,十分恩爱。

婚后,小夫妻俩住进杨桥巷的双栖楼,这里称为他俩的爱巢。
楼前种有梅花、芭蕉等花木,不管别处风雨如何,这里自有岁月静好。

他唤她卿卿,温顺绸缪,切切私语。
雨时,两人一起芭蕉听雨,雪后,两人一起踏雪赏梅。

“移椅依桐同望月,点灯登阁各不雅观书”这联诗,或容许以概括两人的闲适生活。

冬日,圆月如镜。
窗外,梅枝筛下月影,影影绰绰。
梅花浮动,暗香幽幽。

如此良辰美景,林觉民与贰心爱的人儿十指相扣,并肩相依,立于窗前,低低切切,互诉衷肠。
两人无话不说,无情不诉。

新婚燕尔的三四个月,是林觉民,也是陈意映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卿卿我我共婵娟,耳鬓厮磨小团圆。
林觉民没有耽溺于这样的夫妻生活,他希望自己带动伴侣发展,带动全体时期进步。

为此,林觉民在家中腾出房屋办女学,动员妻子、亲眷家的女孩子入学读书。

他凭借踏实的文化功底亲授国文。
他还鞭笞封建思想,向她们先容男女平等的不雅观念。

他和同学成立读报社,鼓励市民阅读进步报刊,以此引发大家的革命思想。

林觉民的口才非常了得,也善于演讲。
有一次揭橥爱国主题的演说,他拍案而起,捶胸而泣。
这番真情流露,唤起英烈志士的共鸣。

结婚两年后,林觉民告别陈意映,前往日本留学,学习文学、哲学,以及多种外语。

也便是那个期间,林觉民加入同盟会。

这一境遇,是往事的果,也是出路的因。

我爱你,以是愿为天下人赴去世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曾在演讲中喊出宣言。
找到组织后,他更是成为一名积极分子,为正义奇迹追随大胆崇高的灵魂。

1911年1月,同盟会在喷鼻香港策动广州叛逆。
充满爱国情怀的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返国,毅然参加叛逆,又还乡号召革命义士。

来来往往,他与家人聚少离多。
匆匆忙忙,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忙。

发动叛逆的倒数第三天,林觉民趁夜色赶回家,专程探望父母和有孕在身的妻子。

他不想家人徒增担忧,谎称学校放樱花假。
当夜,他又披着星光离开。

这一离去,竟成永别。

家人对此浑然不知,林觉民自己怎可能料想不到凶多吉少、死活难卜?

旅社的深夜,林觉民透过窗户望着表面漆黑,与漆黑中不可见的家乡的方向,思考重重。
手边没纸,他便在手帕上写下一封书信,与妻诀别。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和从前一样,林觉民依然唤自己的妻子为卿卿。
这一次叛逆,他抱着赴去世的心。
这一封告别信,墨汁与泪水交融俱下。

他要她懂得自己的心,要她知道他也明了她的心。

以是,再难过,也强忍着悲痛写完这封绝笔信。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去世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家眷;然各处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他见告自己的妻子:我非常爱你,正由于这份爱你的信念,让我勇于赴去世。

这种爱的境界,凡人无法企及,也难以理解。
可是人之将去世,其言也真。

一个有良知的人,真正深爱一个人的时候,会由于这个人而更爱生活,更爱社会,更爱全体天下。

这份由小爱扩充开去的大爱,让他乐意对更多人,乃至全体社会承担任务,乐意为了让天下变得更美好而奉献一己之力,哪怕赴汤蹈火,去世而后己。

只由于,自己深爱的人,原是这个天下的一部分。

林觉民何尝不想与心爱之人卿卿我我,长相厮守?然而“各处腥云,满街狼犬”的时局,让他无法避而不见,搪塞塞责。

前方是革命与大国,身后是妻儿与小家,纵使心中千般不舍,却也不得不舍。

一篇《与妻书》,既有对革命奇迹的赤胆忠心,也有对心爱之人的深情厚爱。

每一次读《与其妻》,都像接管一场爱的教诲。
林觉民用行动和言语见告自己的妻子,也启示众人:

爱,是一件无法分割的事。

终将为情去世

广州叛逆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却由于涌现内奸,以失落败告终。

参与这次叛逆并捐躯的义士后来葬于黄花岗,以是又称为黄花岗叛逆。

林觉民与他的革命同道被俘。
面对清廷官员的审讯,林觉民临危不惧,畅谈天下格局,鼓吹除暴安良建立共和的思想。

刑讯逼供时,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打量着这位名叫林觉民的年轻人,见他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是位奇男子。

若能为己所用,倒是人才,假若不能,便是后患。
可惜……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
年仅24岁。

叛逆失落败后,有人冒险将林觉民写给妻子的诀别信,还有一封写给父亲的信件,一起塞进林家门缝。

读罢诀别信,陈意映第一个动机便是去世。
她无法忍受余生再也见不到林觉民的事实。
幸而,腹中的胎儿赐予她活下去的希望。

悲痛过度的陈意映不幸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公婆为了驱散陈意映心中阴霾,给她更多一些活下去的信靠,将家族中的一个女孩过继给她。

古诗有云:“欢快趣,离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陈意映便是这样一个痴情女子。
小儿林仲新长到两岁,她依然没能走出痛失落丈夫的悲哀,郁郁而终。
年仅22岁。

大雁悲鸣,投地而亡。
猿啼三声,肝肠寸断。
世间万物皆有情,情到深处,死活相随。

鸟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有人说,林觉民铮铮男儿,未负天下,但负一人。

倘若识破死活,倘若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离去与失落去,倘若明白林觉民二心坎深奥深厚的爱意,便会知道,他并没有辜负任何人。

铁肩担道义,侠骨怀柔情。
林觉民是这样的男子。

《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绅士王伯舆在兵败后登上茅山,眺望缅邈江山,内心顿觉悲痛,他对着浩浩长空哭诉:“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去世。

林觉民同样如此,为情所去世,心甘情愿,也是为义捐躯,当仁不让。

林觉民短短二十载的生命,像一本厚厚的书,有血有肉,爱恨交加。
翻阅到末了,我读到一个顶天立地、情深义重的“人”字。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去世也。

这一句,这一念,这一去世,是林觉民至情至性大爱无边的心灵回响。

作者 | 江徐,80后女子,煮字疗饥,借笔画心。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