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内心深处的认识里,家乡并不是高楼林立,设备先进的地方,而是那个绿树成荫,小路泥泞的家。那里没有现代化住房,没有平坦整洁的石板路,有的是黄泥小屋,坑坑洼洼的小路。忘不了,无论何时,身在何处,那些使我忘怀一切的地方。

  依然记得那个伫立在村中心的大院,名为村院,外层的建筑是村里干部集会议事的地方,而里层,却貌似是一个杂物堆,放满了农作大型木质用具,再里面就是一片废墟了。而那里,却是我们这些熊孩子聚集玩耍之地。几个人聚在这个虽破陋但可遮风挡雨的村院,倒数123闭着眼睛原地转十圈,我们则是找尽各个能躲的地方。那时哪里会觉得脏,只要能躲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先钻进去为妙,心里嘻嘻哈哈,开心的不得了。等到几乎所有人都被找出时,每个人脸上都灰扑扑的,鼻头还顶着汗珠,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起来。这是村院带给我们的快乐。

乡土作文-关于乡土的作文 知识百科

  还有就是奶奶家附近的一块高地,沿着不平的小路走到顶上,站在那里俯瞰,就差不多可以看到整个村落,看着乡民们为自己的事忙的不亦乐乎,整个村子充满了朴实阳光的气息。高矮不齐的房屋看着也甚是可爱。这里的空气也非常新鲜,或许是鲜花满地的缘故,蝴蝶特别多,似乎那里凝聚着非凡的气息,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一涌而来。追着蝴蝶在其中奔逐,亦是一番大乐趣。雨过天晴,坚硬的泥土立刻泥泞了起来,对于久居城里的人而言,定会觉得它“脏”,而对我们而言,每踩上一脚,出现的或深或浅的鞋印,还有站在鞋底的细泥,都是那么亲昵,让我深刻体会到家乡对我而言,是多么的难以割舍。星星点点的阳光洒向大地,带着无尽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清雅的土香混着花草香,满足了蝴蝶蜜蜂的甜蜜,纾解劳累了一天的乡民的心。映着乡民们朴实的笑脸,土地越发显得可爱,带给人们无限快感。

  后来随父母到了县城,许久不曾回家,但每逢花开树绿的时候,却一定要回来看看,因为我真真切切感觉到那片开满小花的草地,追逐花香的蝴蝶在呼唤我,村院里的伙伴们正躲在某个废弃的角落。等我去找到他们。

  重温家乡的怀抱,定然走进村院,踏上草地,望着曾经带给我无限快乐的角落,带着难以描述的复杂情感,却又很简单的对他们说一句:“好久不见,我回来了。”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对家乡的情,永远不变。

  篇二:乡土之恋_900字

  近了,近了,我深爱的故土,那蓝天白云间飘洒着你亲切的气质,绿树黑土中散发着你温柔的芬芳……我已迷醉。

  终于,经历了那漫长归程中的苦苦等待后,双脚踏上了我可亲的家园。我背起行囊,选择步行,心中的涟漪层层晕染开来: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无论时间与空间经过怎样的磨合,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便是乡土情。

  这情扎根于心底,没错,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与乡土就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是我永远的快乐老家,母亲的爱抚,父亲的期望,邻里乡亲的夸赞,乡土的景,乡土的情,早已溶化为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这情就像春蚕作茧,紧紧包着自己那样,将我紧紧拥在她的怀里。温暖如春,轻松安适。是的,在故乡的怀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一种异乎寻常的安静,似乎是置身于远离世俗纷争的世外桃源般平静。也许,是因为有家的安慰;也许,是因为有朋友的熟识;也许,是因为有童年的会议。那单纯而明净的一切,让我的心回到起点,生命的激情也重新爆发。

  有人说,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喜爱到处闯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可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即便乾坤明朗,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他们。就像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的浮海远游,人在异乡,心在故土。

  故乡,我选择了你,选择在你温柔的故土里生根发芽,那也是盼望着,在你广阔的天地间作出一番成绩,成为你的骄傲。所以我同样的等待着你接纳我的回音,那便是,创业后的成功,就如同绝美的花绽放时撑开花瓣的一瞬,洒脱动人。

  故乡,你是我心中最美的生命发源地,你是我的天堂。我向往天堂,天堂花开,温暖如春。乡土之恋,温暖亦如春。

  篇三:手捧一片乡土_1200字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点击下方“我要投稿”把作品发给我们,届时将会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您的大作!

  记忆中的故乡,黑黝黝的一方土,紫红色的番薯便藏匿在这片黑土中。小时候,也会固执地认为,烤番薯的香味便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香,番薯的香,便是乡土的气息。也许现在,我依然是这样认为,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淡淡轮廓,也似烤番薯的香气一样袅袅而真切。

  小时候,我特别钟爱烤番薯的味道,也总会好奇黑黑的土里怎么会生出那么美味的东西,但奶奶家却不种番薯。每次邻居家飘来浓郁而勾人食欲的香时,我就会厚着脸皮跑到他们家,定定地看着他们。邻居们总是笑着捏捏我的鼻子,乐呵呵地挑出两个最大的给我:“小馋猫,拿好。”我总是笑歪了嘴,欢天喜地地接过番薯,甜甜地喊声:“谢谢伯伯!”便一蹦一跳地跑回家。我顾不上烫,一边吹气,一边手忙脚乱地剥开烤得炭黑的皮,极为享受地啃那金黄诱人的肉。奶奶每次笑着点点我:“没羞没臊的丫头。”我却不理会,一个劲地啃着美味的番薯,冲奶奶得意地笑。那浓郁的香伴了我整个童年,在我对故乡的记忆里,便唯有这种香,代表了我心中乡土的气息。

  长大后,我回到了城里,城里却没有那些紫红色的番薯,没有那阵能牵着我走的香味。奶奶有时打来电话:“囡囡,有空多来来乡下,奶奶烤番薯给你吃!”爸爸却总拿过电话:“妈,都什么年代了还吃那没营养的东西。”见我在一旁眼巴巴地望,妈妈拉拉我:“宝贝,乖,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去,就别惦记烤番薯了。”我不说什么,只是呆呆地想那炭黑色的番薯,想那股好闻的香味。妈妈怎么知道那不仅仅是番薯,更代表了我对那片乡土的记忆。

  那天放学时,繁华的街,各色美食,高大建筑上的灯流光溢彩,我的目光却被一个倚着大烤炉的老人吸引了。在热闹的街上,唯有那一角是那样冷清,只有老人和那个和他一样苍老的大烤炉。那不是烤番薯吗?我惊喜地跑去,还没跑到,一股厚重的香扑鼻而来,那样熟悉,和记忆中的气息一模一样。我“哇”了一声,急急地对老人说:“爷爷,帮我把这两个包起来。”我指着最大的两个,指手划脚而又止不住笑。老人抬头看了我一眼,苍老的,布满沟沟壑壑的脸上浮起一丝憨厚的笑意。他一边把番薯装进袋里,一边说:“你这样大的孩子都不稀罕这玩意了。”我笑了:“谁说不稀罕。”心中想:怎么能不稀罕呢?这一个个不起眼的烤番薯,可凝聚了我对乡土的全部记忆。老人刚要把袋子递给我,想了想,又往袋里多放了一个半大的番薯,憨厚地笑笑:“这个算送你的。”我付了钱,接过袋子,和小时候一样,笑歪了嘴,欢天喜地地说声:“谢谢爷爷!”便一蹦一跳地走了。

  路上,我拿出番薯,却不吃,只是定定地看着,依旧是被烤得焦黑的表皮,破损处露出金色的肉,升腾着暖暖的热气,散发着仿佛泥土般厚重,浓郁,熟悉的香。那不就是我对乡土的记忆吗?我轻轻剥去皮,咬了大大的一口,呵着热气,回味那童年时的美味。

  我手捧番薯,却只觉得我捧起的是整片乡土。

  篇四:体验舌尖上的乡土情

  “民以食为天”。我喜欢看电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每当看到片中餐桌上那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一个个情味浓厚的热闹场面,我就会羡慕不已,不由得想起家乡的美食,家乡的亲人和家乡的那份情。

  仍记得小时候,在我家后院里,生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树,每逢春天,爷爷总会带着我到院子摘香樟芽儿。每当爷爷搬来梯子上树摘香椿时,我总会在树下欢呼雀跃地捡着从高处坠落的小芽儿,心想,又有香樟芽炒蛋吃了。满载而归地回到家,奶奶就会向我们大展身手。

  她将新鲜的香樟芽洗净后切成末,在与鸡蛋糊搅拌,等锅烧热后将鸡蛋糊倒入锅中,翻炒至鸡蛋嫩熟。香椿炒蛋的清香老远就能闻到,它看起来黄绿相间,令人馋涎欲滴,吃起来味道鲜美,那香椿嫩芽,又香又脆,口齿间都留着一股清香,不知为何,至今我清晰地记得奶奶做的那盘香椿炒蛋,还有她那慈祥温暖的笑容。

  也还记得童年时,每年的冬月,家家户户都会杀上一头年猪,也就是在杀完猪的那天晚上,主人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吃猪血。一张圆桌上,大大小小的盘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猪肉做成的可口的菜肴,中间的火锅里炖着深红的鲜嫩的猪血。小时的我并不喜欢吃猪血,每每这时,妈妈就会告诉我:“吃猪血杀细菌,吃了才会长大哟!”而我听了这话后,害怕不吃不能长大,只好乖乖的吃着猪血,那时,一家子人其乐融融地围着圆桌团坐,那份温馨至今难忘。

  杀完猪后,奶奶就会开始熏腊肉了。她把已经腌制好的腊肉拿到熏腊肉的屋子里,围起一份柴火堆,将腊肉一块块挂在柴火堆上。生起火后,任凭腊肉在火烟上熏烤。爷爷告诉我:熏腊肉的火不可太旺,讲究的是文火慢熏,让肉的水分慢慢散失。熏肉的干柴大多是柑橘枝,烧出的青烟终日围绕在腊肉间,柑橘枝燃烧时的香气也渗透到腊肉里,由最初的惨白至微黄至深红再至黑红,褪去了原有的乳白,拥有了黑红的肤色,诱人的清香。

  大约二十多天,腊肉就熏好了。将熏好的腊肉与新鲜的辣椒炒上一盘,真是大快朵颐,口齿间还留着腊肉独有的香甜。用腊肉做出的佳肴,总能令我胃口大开,欲罢不能。

  光阴荏苒,岁月变迁,我与童年已渐行渐远,但这些舌尖上的体验,却已经与家乡的温情,家人的温馨凝聚成了一种情怀,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心底。

  篇五:舌尖上的乡土记忆

  磐安,是青山的宠儿,是绿水的骄子。她静静地躺在浙中这片最绿的地方,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与奢靡,静静地吸气、呼气,保持着那份最初的质朴与纯真。

  正是这山明水秀的生态环境,才孕育出勤劳智慧的磐安人民,传承着亘古久远的古老文化。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磐安人,印象深处封存着的,是一段舌尖上的乡土记忆。

  幼儿时,总盼着过年,过年了便有好多美味可以品尝,不论是大鱼大肉还是馒头发糕,都在我心底留下了一串印迹,回想起来可算是记忆犹新,可嘴馋的我最爱的,是大年夜那晚奶奶煎的油豆腐。豆腐并不是什么稀奇物,烤、煮、熏、煎,吃法也五花八门,而其中最过瘾的就是煎出的油豆腐了。油豆腐的做法也有讲究:取上好的茶油适量倒入锅中,待油色清亮后便可将切成方块的豆腐入锅煎制,白白嫩嫩的豆腐在油锅中翻滚,洗了个“油水澡”后变成了“大胖子”,浮上了油面,此时的它已换了一套衣裳,变得金黄酥脆,方正饱满。我站在灶台旁,不顾飞溅烫手的油汁,拿起筷便夹起一粒塞入嘴中,热乎乎的油豆腐外酥里嫩,要是蘸点酱油和醋就更美味了。看到我的馋样儿,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得就如一朵菊花盛开。此外,油豆腐还可以煲汤,下火锅或是炒菜,用场可大咧!于是,这年就沉浸在油豆腐的香气中。这便是家乡的年味:温暖心扉,绵长悠远。

  上小学时,校门口有个早餐店,卖的是方前特色小吃“糊拉汰”。光从字面上理解,此食物颇像粥、羹之类既黏且糊的东西,乃至见到庐山真面目,才发现此类望文生义的尴尬——错把小伙子认成了大姑娘。“糊拉汰”的制作工艺与鸡蛋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技术含量要高很多。它通常在镬中进行制作,用的是玉米粉,因此玉米粉调水的稠稀,铁镬中油量的多少,灶膛火候的强弱都应掌握得恰到好处,不然的话“糊拉汰”不是“溜了”就是“粘乎乎”的。早上,店前总是排起长龙,等待时看店中的女主人手法轻盈速度极快,做面团、糊饼、加菜一气呵成,简直是一种享受。她的“糊拉汰”厚薄均称,松软适度,鲜香可口,佐料也营养丰富,有腊肉丝、南瓜丝、土豆丝等等,还有一层喷香的猪油,赛比西方的比萨。早饭吃下一个“糊拉汰”,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有滋有味地开始了。这便是家乡的小吃风味:地道可口,回味无穷。

  如今,我已是一名远离故土的学子,每当我清夜苦读,饥肠辘辘之际,老妈那碗油亮的肉丝索粉总会出现在我的脑海,却是欲吃不得,只能徒添愁绪。

  “索粉”是磐安之俗称,“细若丝,白如雪”,是史籍对磐安索粉之赞誉。索粉以大米为原料,经水洗、浸泡、研磨、蒸煮、抽丝及干燥等工序制成,道道工序皆有技巧。索粉的制作技艺,是辛勤劳作、睿智非凡的磐安人千年之前摸索创造出的,流传至今更显得弥足珍贵。索粉既可做主食,又可作小吃,同时更是逢年过节,生辰吉日的馈赠佳礼。倘使你在异乡吃上一碗清香扑鼻的肉丝索粉,你的思乡之情定会油然而生,丝丝缕缕、地道美味的舌尖佳肴,便似一根根无形的丝线,将游子的心与家乡紧紧拴在一起,尽管天各一方却依然心心相连。这便是浓浓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落叶要归根,人也不能忘本。磐安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是我心底深处永远的牵挂。如今,我虽在异地他乡,但我始终不会忘却家乡的味道:亦苦、亦甜、亦浓、亦淡,也终究不能割舍心底的思乡情愫。因为家乡,永远会给予我爱与希望……

  篇六:永存心间的乡土

  山城磐安,那是我的家乡。群山张开臂膀,将它拥入宁静的怀抱,绿水犹如丝绸,将它轻柔地环绕。灵秀的山水孕育了肥沃的乡土,美丽的乡土铸就了独特的文化。玉山古茶场就是在这片乡土上成长的传统文化之一。

  来到茶场,徜徉其间,望着山水相依,云峰雾谷,深潭奇瀑,苍松怪石,感受着家乡特有的醇美乡土气息,我仿佛听到古茶场在向我诉说着几百年来家乡的历史,看到一名名游客像我一样对此处静谧和谐的环境流连忘返。

  远远看到视线的另一边闪烁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那便是茶场庙。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代开始就一直站在这儿,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看尽了古往今来的沧海桑田。木梁、灰瓦、白墙,一切都是那样淳朴淡雅,和这儿的人们一个样。脊檐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双龙,仿佛要从画里飞腾出来,尽管斑驳,但仍能体会到它雕工的精致;微微翘起的屋顶,如鸟儿展翅,更为当时的意境增添了几分色彩。庙里静静地坐着的,便是“茶神”许逊。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古时候他来到这里,被醇香的山茶所吸引,并得知这些茶堆积如山,无法外销,于是便久留此地,将山茶制成了“婺州东白”,四处施茶,古茶场因此闻名于世。人们为了感激他的恩德,便将春天收获的首株新茶奉于茶神,待秋后丰收,人们又来拜谢茶神,这项传统名为“祭茶神”,随之而来的还有茶场庙会,我曾亲身体验过这项活动,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它给这片乡土留下了一份美好的记忆。

  然而更吸引我的,却是在这片乡土上举行的迎大旗。记得小时候,我“骑”在爸爸的肩膀上,越过一个个头顶,望着一大群人抱着一根根木杆,咬着牙关,使劲地想要举起什么东西,那神情就像在拔河。突然,伴随着众人团结一致的呼喊声,我看到一面原本静静躺卧着的巨大旗子缓缓立了起来!风吹过来旗子呼呼地响,好似在海上呼啸着、翻腾着的银白波浪,又像是一块遮天蔽日的绸缎在空中威武地飘扬。人群顿时沸腾。只见旗子慢慢站起来,最后立得笔直,仿佛是由家乡人们坚持不懈的毅力所凝聚成的一个充满力量的士兵。当“士兵”挺拔着身子俯视人们的时候,当旗子带着精致的图案迎着狂风舞动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如此优秀的家乡民俗,一定不能让它逝去!这是第二份乡土的记忆,里面不仅有迎风招展的大旗,还有乡民举旗时大汗淋漓却团结坚定的身影。

  每到元宵,古茶场就像城市里的广场一样拥挤,唯一不同的是,这里人多却没有喧嚣,热闹却不失朴实。看啊,各个村落的佛灯、龙灯、花灯,都像梁山泊聚义一样聚集到这儿,向人们展示一次华丽的表演。这些元宵灯各具特色,我最爱的就是我老家岭口的花灯,就像一个个立于山间的亭阁,充满诗情画意。上面生动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仔细端详,我脑海里好像浮现出了一个个家乡艺人在作画时全神贯注的身影,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除了花灯上的画,那个可爱的龙头摇头晃脑的,更是让我喜爱不已。夜晚一盏盏花灯亮起,人们抬着它时而奔走,时而停歇,时而盘绕,时而直行,就真如一条秀气的龙在夜里飞翔。这条“龙”也携上了一份乡土的记忆,长久地住进了我的心里。

  山清水秀间,家乡的土地孕育出了多少民俗文化,如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无时无刻不在释放着它的光芒,在这耀眼的光芒里,凝聚了多浓的家乡情啊!我们要将它们永存心间,尽我们最大的力去发扬和传承,让它们一直璀璨到时代的尽头!

  篇七:乡土乡音乡情

  家乡是我们的摇篮,记载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家乡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我们的赤诚情怀。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最南边有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它的名字叫做清水河县——我的家乡。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滔滔黄河与巍巍长城在这里聚首,一个赋予了它奔涌不息的血脉,一个锻造了它刚强伟岸的风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清水河县是它们忠诚卫士的被守护者;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怀中秀美的清水河淌过悠悠岁月,水流涓涓,欢唱着崭新的时代理想,清波漾漾,辉映着今日的美丽山城!

  生态文明的盎然绿色

  如果说今天的清水河县是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画卷,那么,绿色便是它最浓烈酣畅的诗情渲染。近年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的实施,使清水河绿化大有见效。作为清水河县的专有招牌——海红果树,无疑是一道靓丽的景色,随着片片绿叶的舒展,盛开的海红花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燃烧着,灿烂着,摇曳着。海红果在夏日的阳光中茁壮成长,骄阳送上慈爱,雨露送上润泽,缀满枝头的海红果晶莹透亮,让人遐想。海红果是家乡人舌尖上的美味!一道道绿色风景线,一片片生态景观区,连接起气势非凡的浩瀚长卷,一代代清水河人豪迈走笔,抒情歌唱,绘就十里锦绣,唱出清河风采。饱蘸激情的笔墨,让清水河大地峰岭披翠,绿意翻涌,山川流黛,满目葱茏!

  靓丽宜居的城镇风采

  得造化钟情,禀历史积淀。走进今天的清水河县城关镇,楼宇新居拔地而起,街道路桥阔达畅通,景观河环境优美,公园绿地,休闲广场花木掩映,景色宜人。清水河县历史遗存俯拾皆是,自然景观奇妙独特,山奇水秀的峡谷,温婉妩媚的景观河,登上北山公园极目远眺,穿城而过的清水河碧波潋滟,映照着山城依山傍水的时代风貌!夜晚中的清水河最是美丽,道路明亮,色彩斑斓,站在高处眺望,灯火通明,尤为壮观!无不令人惊艳,处处流光藴秀。这些已成为清水河县一张小有名气的旅游名片!

  淳朴民生的和谐幸福

  以人为本,惠泽百姓,是清水河人奉行的情怀。这里的人们厚道善良是远近出名的,乡里邻间谁家有好吃的,都不吝啬,围坐在院子里唠嗑说笑,互品美食,其乐融融;人们也非常容易满足,串个门,只要一盘海红果就够了,我们把海红果洗净,放在冰箱里冷冻,再拿出来放在冷水里激一下,一颗颗海红果都裹上了一层薄冰,晶莹剔透,勾引着你的胃,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要一品其味。咬上一口,酸酸的,冰冰的,准解了你的馋嘴。好不开心!谁家有需要,二话不说,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这就是我家乡朴实的人家。而且,清水河县政府在农村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改造危房等公共实施,让人们住得放心,安心。从书声琅琅的乡间校园,到暖意融融的幸福养老院;从干净整洁的道路,到欢声笑语的文化活动室,无不展现着农村大地的和谐,使城乡居民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十年前,我小心翼翼地走在泥泞的路上,十年后,我昂首阔步走在干净绿化的路上;十年前,我住在阴湿的窑洞里,十年后,我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十年前,十年后,我怀念曾经的清水河时光,我憧憬未来的清水河生活……清水河你成长的太快,还没好好看你,你就长大了……

  今天的清水河县,到处涌动着激情澎湃的建设热潮,在长城深情的守望与黄河温暖的祝福里,让我们同山城人民众志携手,共同实现着“创县亮城”的美好梦想,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作文-关于乡土的作文的内容,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高二作文,请多多关注美德网。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