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揭橥于《上海歌声》杂志,原名为《雷锋的歌》。
”在辽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会理事、雷锋藏品收藏家褚士奇拿出了一本薄薄的册子,《雷锋的歌》就刊载在这本册子的尾页,上面写着“词摘自雷锋日记,践耳曲”。

1963年,《上海歌声》杂志刊登着这首《雷锋的歌》。
新华社 武江民 摄

新华全媒丨这首经典歌曲的流传和雷锋有关 休闲娱乐

抚摸着泛黄的尾页,褚士奇讲起了这首歌的故事。
1963年,媒体相继刊登雷锋日记,一韶光,日记中那些朴实而动人的话语冲动了无数人。
彼时,作曲家朱践耳在报纸上读到这首小诗,深受触动,很快为其谱写了悠扬的旋律,并命名为《雷锋的歌》。

“实在当年揭橥了多首为雷锋写的歌,但只有这首摘自《雷锋日记》。
”褚士奇说,这首层次丰富、情真意切的作品,经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后,很快就火遍全国。
“才旦卓玛出身于贫苦农奴家庭,她的个人经历为这首歌增长了更深厚的情绪和意义。

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新华社 宁凡 摄(1963年12月16日发)

那《雷锋的歌》又是若何更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呢?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讲解员刘思雯先容,雷锋非常热爱学习,其日记中抄录了大量读到的文章和诗歌,由于是写给自己看的,每每不会标注出处。
后经查证,这首小诗并非雷锋原创,而是来自于一位名叫“蕉萍”的作者,作品最早揭橥于《陕西文艺》杂志。

1963年秋,朱践耳通过多方寻访,终于理解到“蕉萍”是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姚筱舟。
1958年,参军队退伍到焦坪煤矿事情的姚筱舟有感于矿工们对党的纯朴感情,写下了小诗《唱支山歌给党听》。
随后,他以“蕉萍”为笔名投寄到《陕西文艺》。

“孤儿出身的雷锋,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
雷锋读到蕉萍的这首诗,一定在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以是便把诗工工致整地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
”褚士奇说。

虽然是摘抄,但雷锋对诗也作了修正。
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删除了诗中的末了四句。
“这提升了整首诗的情绪,也更适宜编曲、传唱。
”褚士奇说。

姚筱舟生前接管采访时曾说,自己在工房的石油灯下写下《唱支山歌给党听》时,做梦都未曾想到,这首小诗后来会传遍四方,成为无数人抒发对党热爱的经典作品。

“假如没有雷锋,我的那首诗便是一块煤炭。
雷锋便是矿工,创造了这块乌金,让它重见阳光……让它散发光芒,产生光和热,照亮人们,温暖人们。
”姚筱舟曾说。

像是命运的安排,煤矿职工姚筱舟、学成归国的青年作曲家朱践耳、摆脱农奴命运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都因雷锋一次存心用情的摘抄,既造诣了各自人生的高光时候,也造就了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经典。

“不管是抄录的,还是雷锋自己创作的,《雷锋日记》里的很多语句,既朴实又有深意,都与当时的时期和社会紧密结合。
”褚士奇先容,《雷锋日记》中“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津润了一寸地皮?”这段话,同样被谱成了几个版本的歌曲,为人们所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