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生们,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刚上大学的时候爱美心思的猖獗萌发。
看着身边水灵灵的女差错,齐心专心想要将埋首书山题海的美容欠账给补回来,拿出刷题那股勤能补拙的志气,在宿舍和小姐妹捣鼓黄瓜水,调制牛奶珍珠粉面膜,用粉刺针相互挤痘痘,负责地谢绝统统含酱油的食品,憧憬着像“美白大王”宣扬的那样真从黄黑皮翻盘成冷白皮。
手头宽裕一点时,还会约着光顾学校附近的扮装品档口,和时髦的女店主套近乎,企图从她那些得到变美的资讯和建议。
女店主的带货能力,放到现在,至少也是个百万级。

当时有个头脑灵光的同专业学姐,自称拿到了很多扮装品的代理权,闲下来就喜好赖在女生宿舍东拉西扯,推销她代理的各种三无产品,大概算是早期“微商”了。
一次,禁不住她的软磨硬泡,我们三个同宿舍小姐妹凑了一千多块,跟她买了一款蒸脸仪,听说坚持一个月脸就能像“剥了壳的鸡蛋”。
末了效果好不好已经没印象了,只记得毕业时候大家很默契地将这款重金买的蒸脸仪留在了宿舍。
这该当算是我人生第一笔大额的美容智商税。

夜读丨那些年交过的美容智商税 汽车知识

上班后开始打仗大牌美容产品,收入中不小的一部分,都花给了那些层出不穷的“某灯泡”“小某瓶”“某绷带”“鱼子酱”。
至于各式各样的美容仪,什么日本产的硅胶洗脸仪、自带微电流的推拿棒、直达真皮层的射频仪,也都没逃过。
哪怕测评博主苦口婆心展示吹得天花乱坠的美容仪里面只有两个钢球、一块电极板,哪怕医学博主把皮肤代谢的事理机制讲非常透彻明白了,心里还是有个微弱的声音在说:用了总比不用强。

随着“万物可分享”的时期来临,“抗老要从未老开始”“保养的努力要在10年之后才看得出”“美容的浸染只是让你看起来比同龄人小”之类自我洗脑的词儿,以一种毫无察觉的办法,进入了大脑,并且在女人们中间口耳相传完成了实践认证。

我妈进入中年后,对自己的脸见地也越来越大,总是盯着镜子嘀咕:怎么这么垮。
我应时地献上了闲置的大排灯,我爸还热心地用锯子给她改装了一个灯架。
现在晚上如果推开她寝室的门,总能看到一张发着红光的脸,在虔诚地接管“科技法器”赐予的抗衰力。
效果有没有不好说,但她的抱怨确实少了。
前几天她故意无意地跟我提到,现在新出的光子仪,可以戴着边走边做。

不管哪个年代的美容产品,实质上都是在办理焦虑——越是打仗这些产品就越明白这个道理。
明白是一回事,能放下焦虑是另一回事。
我们与基因、与韶光对抗的武器,实在少之又少。
美容产品卖给我们的,是胜利希望,而再渺茫的希望,也能让日子好过很多。
以是吐槽归吐槽,下一次该交的智商税,还得乖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