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美好的诗词解读二十四节气,关于“冬至”的诗词,也并不少见。
对付扬州这座2000多年的历史人文城市来说,冬至和诗词也是密不可分。
然而,将诗词和音乐完美结合描写冬至扬州,当属843年前的那一个冬至。
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宋代词人音乐家姜夔(kui)(1154年—1221年)途经扬州,写下了千古绝唱《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创作的自度曲,是宋词音乐的一种打破,它不仅反响了宋词歌曲的风貌,而且对后世的艺术歌曲的发展首创了先河。可以说姜夔的自度曲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姜夔的自度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姜夔看到昔日繁华和谐的都城已是一座去世气沉沉的空城,心中不由得伤感万分,空荡悲惨,他为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危急感到忧虑,为了把这份伤感和冷落的情景描述下来,于是便创作了这首歌曲。
《扬州慢·淮左名都》不仅描写了扬州的悲惨景象也夹杂着作者的悲痛和痛惜之情,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扬州二十四桥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歌词含义《扬州慢·淮左名都》歌词采用“慢词”的格式写成,故名《扬州慢》。全词分为序文、高下两阙。
序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冷落,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由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冷落,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悲惨的号角。我内心凄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革,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凄凉意蕴。
上阕: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东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薄暮,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译文: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勾留。过去昔日繁花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余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评论辩论那残酷的战役。附近薄暮,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悲惨残破的空城。
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荡。纵然“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奥深厚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赤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成长为谁开放呢?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音乐魅力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音阶属于古音阶,从音乐中涌现的变徵音可以判断。曲谱中涌现了12词变徵音。变徵音的利用使音程涌现了增减变革,产生不稳定,不协和感,这样为全曲营造了悲哀悲惨和肃穆的效果。合营“渐薄暮,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营造一种黍离之悲。
再看它的旋律走向,始终呈现出连续下行的趋势,这种旋律的走向强调了悲惨哀怨、冷落生僻的主题感情色彩。
姜夔在处理终止式更能给人线人一新,语意未尽的觉得。在结尾处重复了二、三音,这样写法仿佛给人一唱三叹的觉得,这让全曲在终止上又增长了一份悲惨的感情。
该当说,从作品的整体曲调来看,《扬州慢·淮左名都》所用的手腕是相称独到的,充分地表达出了全曲的主题思想,极具传染力,渗透民气。全曲中没有涌现一个“悲”,但却把这份悲惨,忧愤,忧国忧民的情绪委婉蕴藉的表现出来,这实属难得。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不管是从音阶调式还是从音乐和诗词的结合,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安排,这统统都是在为抒怀言志做事。
听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仿佛盘旋在瘦西湖上空、盘旋在平山堂的上空、盘旋在古运河的上空,幻化出扬州二十四桥、幻化出扬州的美。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作品,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贝,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自以为豪。同时姜夔的作品对付推动宋代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代价,首创了艺术歌曲的先河。从某个意义上讲他对后世的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根本。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决定以中国15位艺术家的名字命名水星环形山。姜夔作为精彩的墨客、音乐家、书法家、文艺理论家入选。
中国15位艺术家:伯牙——春秋时期的音乐家;蔡琰——东汉末女墨客;李白——唐代大墨客;白居易——唐代大墨客;董源——五代十国南唐画家;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姜夔——南宋音乐家;梁楷——南宋画家;关汉卿——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元代戏曲家;赵孟頫——元代字画家;王蒙——元末画家;朱耷——清初画家;曹雪芹——清代文学家;鲁迅——中国当代文学家。
关于冬至节气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订定的一个,韶光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日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起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代前未见冬至过节日风尚的笔墨记载。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盛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日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该当庆贺。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冬节盛于唐宋。宋朝往后,冬至逐渐成为敬拜先人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明、清两代的冬至日,天子要举行祭天算夜典,谓“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
在古代,民间以冬至日的景象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今后的景象。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便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乃至下雪。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光阴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时?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尚,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由数千年景长,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退归里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瞥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拟做着吃,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机遇,紧张是由于“气始于冬至”。由于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迁徙改变。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担保兴旺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扬州人冬至的习俗,称为”大冬”,又称”过小年”。
旧时冬至这天,扬州的商店、手事情坊、学堂都要放假一天,俗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师长西席不放假,学生不把钱”之说。
祭祖。冬至中午,每家每户要准备7样菜敬祖宗。大粉、煮鱼、烧肉、青菜、豆腐是费尽心机也要凑齐的菜肴,其他的则根据各家的条件安排,稍讲究一点的人家会早早地准备发猪头三牲。祭祖基本程序是:上菜、明烛、上喷鼻香、倒酒、叩头、许愿等,然后是烧大钱。
吃汤圆。“汤圆”是老扬州过大冬必备的食品,吃了圆子,象征着百口团圆,家庭和谐、吉祥,讨个吉利,以是要家家吃汤圆,汤圆在扬州话中也叫做“圆子”,过去有“吃了圆子大一岁”的说法。
不作兴送钱便是忌送钱。年纪大的扬州人很忌讳大冬拿钱。不知道是不是和“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师长西席不放假,学生不把钱”这一说有关。子女、晚辈在冬至这天不能给父母钱。
吃番瓜。冬至吃番瓜可以治百病,不少人家都把结老的番瓜摘下贮藏好,留待冬至煮食。更有的人把番瓜留在枯萎的藤上,搁在墙头屋顶,到时摘下。
九九消寒。扬州民谣有“九九歌”,歌词为:头九二九不脱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各处走。歌谣中的“九”,便是从冬至这一天起算的,每九天算一“九”。过了九个“九天”,冬天就要结束,春天就来临。以是扬州人把进入冬至往后,叫做“进九”,又叫“入九”。
我小时候成长在扬州,对冬至没有什么认识,唯一记得深刻的是冬至这天能吃到喷鼻香喷喷的汤圆,终年夜后来到北京,才有冬至吃饺子这个习气。
对冬至这天有深刻认识,是在初中学地理的时候,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到地球的地轴倾斜角度以及方向,到对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23°36′等数据的影象,再到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交替……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大道至简,但是也很繁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