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高天
下料、抛光、打蜡、组接、调试……虽已初冬,但在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乐泉村落,家家户户都敞着院门,人们在院子里井井有条地加工着一组组木料,伴随着机器运转的嗡嗡声,一把把二胡初具雏形。
“快进屋看看!
”村落民高振保激情亲切地把呼唤到屋内。屋子里,一幅以“琴声”为题的书法卷轴高悬中心,阁下整洁摆放着各式证书、奖杯以及大大小小的参展证。
高振保是当地有名的二胡制作好手,从十五六岁开始,他便跟父亲学习制作二胡的手艺。据他先容,20世纪40年代,他父亲就曾多次南下苏州等地拜师学艺,并成立“高氏乐器坊”,但当时原材料种类单一,加上其他缘故原由,销量不高。
改革开放后,乐泉人把乐器制作当成致富的手段。为此,当地成立了民族乐器制造协会,组织职员到杭州、上海等地参不雅观学习。“学成归来后,大家又各清闲院子里办厂,乐器家当就逐渐发展起来了。”高振保说。
高振保正在打磨二胡配件。(受访者供应)
目前,乐泉村落的乐器家当以二胡为主,制作户达105户,占全村落总户数的85%以上。“均匀下来,每家每个月能制作上百把,种地的农人也逐渐成为制琴的专家。”乐泉村落党支部布告高庆林说。
高振保今年已经74岁,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儿子和儿媳也加入制作二胡的军队中。目前,他们一家每年能制作1000多把二胡,价位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订单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这些年,年轻一代正发展为二胡制作的新力量,“90后”小伙高超便是个中的代表。
中午11点,见到他时,他睡眼惺忪地从屋内走出。“昨天直播到凌晨一两点。”他笑着阐明。为了开拓销路,去年9月起,夫妻俩在短视频平台开始了直播带货。
紫檀的、红木的,八角的、圆筒的……在他们直播的房间,不同材质和规格的二胡挂于墙面,令人目不暇接。为了方便顾客挑选,他们还在琴身上做了标注。“我们的账号现在有5万多粉丝,每晚直播3到5个小时,一个月最多能卖出500多把。”高超说。
陈设在房间内的各式二胡。(受访者供应)
“以‘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为契机,我们依托本地的二胡家当资源,正在打造集生产、展览、物流等为一体的国家级二胡(非遗)文化家当集群,实现从‘一个人的技艺’发展为‘一个镇的家当’,辐射并带动周边村落落共同振兴。”庙山镇党委布告赵安宁说。
从2016年起,乐泉村落每年都会举办二胡制作工艺大赛,约请全国各地的二胡工匠相互切磋制作技艺、互换履历心得。如今,二胡文化广场、二胡博物馆等场所在乐泉村落拔地而起,家当茂盛、日子红火,人们在这白墙黛瓦中奏出村落庄振兴的“幸福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