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卷》(局部)
东京奥运会已然落幕,众所周知,水上项目是我们每届奥运的金牌大户,这次中国代表队得到的38枚金牌中有13枚来自水上项目,运动员们的水中风采给所有不雅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在古人们也对水上运动情有独钟,早在唐代就涌现了类似高台跳水的运动,更是有很多拍浮高手记载于史乘。如果古人也有奥运会,水上项目的金牌将花落哪家呢?
30米的高空 “跳水”,唐代这位运动员压得住水花吗
中国的跳水队有着“梦之队”的隽誉,古代虽然没有“跳水”之名,却很早就有了和跳水动作、技能非常类似的运动项目——水秋千。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跳水运动员”为晚唐时人曹赞,他的官方身份是水嬉艺人。水嬉,是古人对各种水上演出和运动项目的总称,在古代演出身分更多,竞技性远不如当代。此人水上技艺之高超,有如开了殊效一样平常。唐朝文学家赵璘曾将自己生平的见闻记录在《因话录》中,个中就有他游历黄州时,亲眼目睹的曹赞在水中的精彩演出。
书中这样说道:“黄州优胡曹赞者,长近八足,知书而多慧。凡诸谐戏,曲尽其能。又善为水嬉,百足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唐代,一尺约相称于现在的30厘米,此人身高有两米多,当真是天赋异禀了。“樯”,指船上的桅杆,足足有100尺的桅杆,就相称于30米旁边的高度,而如今奥运会上跳台高度只有10米。只见这人穿着衣服从桅杆上一跃而下,当快要入水的一霎时,一个华美转身,正直直正落在水面上,就彷佛坐在自己家的凉席上一样惬意。曹赞的跳水在快到水面时有一个翻转的动作,至于端坐于水面上,很可能是一种障眼法,或者是作者浮夸其词也未可知。
水秋千涌现于晚唐,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水上运动,与龙舟竞渡常常一起演出。这种运动的难度非常大,五代十国期间,前蜀花蕊夫人所写的《宫词》有云:“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意思是说,当那些宫女们听说有人在皇宫内的湖上玩“水秋千”,便争先恐后地拉开珠帘不雅观看。
到了宋代,水秋千演出才逐渐多起来。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条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对水秋千玩法和形式做了十分详细的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旁边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在鼓声的伴奏下,一名“跳水运动员”在直立着秋千的船上,荡起了秋千。只见他越荡越快,越荡越高,一贯把秋千荡到与秋千架相平,才猛地双手脱开秋千绳,纵身飞向空中,随即在空中完成高难度翻筋斗等各种花式动作后,跳入水中,泛起朵朵浪花。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水秋千和当代跳水有相似之处,当代跳板跳水利用跳板的弹力,而水秋千用的是秋千的摆力。演出水秋千的人须要有很好的水性,并且要经由专业的演习,其难度和现在奥运会上的跳水有一拼。演出者必须节制好起跳韶光,还要把秋千荡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起跳的韶光稍早或稍晚,就不能顺利地跳进水里,而是重重地摔在船头的甲板上,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宋徽宗本人十分喜好水秋千,并将其加以推广,他下诏规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水秋千”演出比赛,所有经费朝廷来掏。从全国挑选出水秋千高手后,选入皇宫准备参加皇家举办的水秋千大赛。演出结束后,宋徽宗还要给精良者一定的奖赏。宋代后,水秋千逐渐消逝在历史记载中。
拍浮和魔术、象棋相结合,古人的脑洞果真大
像水秋千这样的水上游戏,在宋代不断呈现,例如水球比赛。不过,此“水球”非奥运会上的“水球”也,而是哀求参赛者在水中轮流投掷气球,以间隔远近定输赢,宋徽宗有诗描写了这一比赛情形:“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的水球运动,都须要参赛者具备很强的拍浮能力。古代不乏拍浮高手,个中就包括以水秋千有名的曹赞。这位运动健将笃信“与天斗其乐无穷”,普通的项目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寻衅了,以是,他开始了——作去世。这词不是我说的,而是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见者目驻神悚,莫能测之,悬有他术致之,不尔真轻生也。”意思是大家下巴都快惊掉了,如果他不是有超能力,便是在玩命了。
那么,他究竟有哪些作去世的行为呢?比如,在水上穿着靴子行走;比如钻进夏布口袋里,然后让别人扎紧麻袋口,并且将其扔入江中,而他则想办法在不毁坏麻袋的同时又能逃出来,把拍浮和大变活人结合起来,果真有创意;又比如,花样拍浮, “回波出入,变易千状”,只见他在水里回旋出没,变换各种拍浮姿势,“神龙见首不见尾”。
古代的拍浮高手还有不少,个中包括一些潜泳好手。汉武帝一次在河边听到水上有歌声,原来是一群老人和年轻人手持乐器在水上演出节目。汉武帝命令他们下水打水底洞穴的瑰宝,一个人受命潜到数百丈深的水底捞取出了一个硕大的明珠。由于生产须要,古代沿海居民很多都有这样高超的潜泳技能,宋人苏东坡在《日喻》中认为,南方人之以是会拍浮潜水,是由于“日与水居也”,长期生活在水边,“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北方人也有长于拍浮的,《唐国史补》有记载,龙门人善于拍浮。龙门,古称吕梁,在山西、陕西交界处,是黄河由此南下的咽喉,阵势险要,水流湍急,形成急瀑暴流。在我国古代拍浮活动中,“游龙门”数得上极为惊险壮不雅观,且历史悠久,《庄子》就记录了一位战国期间的吕梁人,拍浮技能堪称逆天。
按照书中的记载,孔子在吕梁游历时,看到有一座巨大的瀑布,连鱼鳖也不敢在此勾留。忽然,孔子看到一个人往瀑布里游,他以为此人是想不开要自尽,连忙让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结果这人游了百步之后安全无事上岸了,并且还披散着头发,大声地唱着歌。此外,《晏子春秋》中也记载了一个名叫古治子的人,此人能逆流游5里,顺流游50里。
元代人文天祥也是一位拍浮高手。不过,和上述几位纯挚寻求刺激的高手比,文天祥拍浮突出一个“文”字。每到暑天,他都约上“象棋九段高手”周子善,来到溪中拍浮,并“于水面以意以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只见他们在水中沉浮出没,翻转回旋,用水面作棋盘,全凭意象,下起了盲棋。两人在水中战个天昏地暗,以至于忘却了韶光的存在。
三千多人参加的龙舟竞渡,阵仗也太大了吧
赛艇运动虽然起源于近代英国,但它和我们古代的龙舟竞渡也有一定的渊源。竞渡最晚在南北朝期间就已经非常盛行。唐代墨客王建的一首《宫词》形象地描写了唐代宫廷赛龙舟的情景:“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唐代赛龙舟的规模很大,墨客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一诗这样写道:“雷奔电逝三千儿……三十六龙衔浪飞。”三千多人分驾三十六条龙舟,均匀每条龙舟年夜快要一百人,随着震天的鼓声和欢呼声,像雷电一样平常飞逝,速率之快,彷佛在衔浪翱翔。这种场面是何等壮不雅观啊!
由于赛龙舟受景象成分的影响,加上这本身是一项危险系数很高的竞技运动,以是常常会发生一些事件。有一年杭州西湖上举行龙舟竞渡,忽然北风狂起,龙舟随着彭湃的浪漂到了湖的南岸。还有的龙舟在江中试水时出了事,三艘船平白无端地沉入江底。只管如此,古人依然乐此不疲。
宋代的“水戏”十分精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宋代的龙舟竞渡是“水戏”运动的首位,之以是如此兴盛紧张还是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政府每年都会举办龙舟比赛,并且王公贵族会与平凡百姓一同不雅观赏,比赛结束后,还会有相应的褒奖,当时的比赛园地“几于无置足之地”,可见当时的盛况。
金明池是北宋期间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东京汴梁城(今开封),最初是为了演习水军而建,后来逐渐成为进行水上运动演出的园地。金明池占地极广,池中可行驶大船,张择真个《金明池争标图》生动描述了金明池中赛龙舟、水秋千等场景。画中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央,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举着旗帜,船中几人则奋力划桨,向前方标杆冲去。“临水殿”是金明池中的看台,天子在这里和群臣举行宴会,欣赏龙舟竞赛。岸上的百姓争相不雅观看,摩肩相继,划船的浪花飞溅到岸边的人们身上,也丝毫息灭不了市民不雅观看竞渡的激情亲切。
当代体育有各种锦标赛,实在“锦标”一词便是从竞渡这一运动项目中来的。龙舟竞渡自春秋战国以来便是古人们非常喜好的一项体育运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这一环节。到了唐代赛龙舟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长竿,竿上缠上五颜六色的锦布,鲜艳夺目,称之“锦标”,也叫“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攫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成了冠军的代名词。宋代往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贯沿用到明清两代。
文/本报 陈品